文/鮑世遠
禮贊筱文艷
文/鮑世遠

鮑世遠原上海市文化局離休干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提起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藝術人生的往事,得從她的三個名字說起。
她,江蘇淮安人,乳名小喜子。那年家鄉慘遭重災,她才5歲,隨父母親逃荒到上海。因為家境貧寒,生活困難,她被賣給張家做養女,取名張士勤。誰知養父母相繼去世,她又被賣給劉家,名為養女,實際上是女傭人,吃盡苦楚。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她勤學苦練,沒有老師教導,自學成才。她15歲登臺演出,脫離劉家,有位姓謝的淮劇前輩藝人給她取名筱文艷。
數十年風風雨雨,筱文艷把畢生精力獻給淮劇藝術,推進了淮劇事業的發展,她和淮劇其他名家一起演出好戲,改革創新,使淮劇在上海戲曲界站住腳跟,成為淮劇劇種的代表人物。
故事就從小喜子逃荒說起。
1927年,小喜子5歲,隨父母親逃荒到上海。一年后,父親失業,又得了重病,便把小喜子賣給民樂戲院檢票的張少卿做養女。張少卿疼愛小喜子,待她像親身女兒,給她上學??珊萌兆記]過幾月,張少卿夫婦相繼去世,小喜子被轉賣給民樂戲院老板劉木初當養女。劉家對小喜子非常刻薄,干的是勤雜活,吃的是冷菜飯,稍不隨意,就飽受一頓毒打。
當時,民樂戲院是淮劇第一家劇場,好多戲班都在這里演出。遇有空余時間,住在民樂戲院樓上的小喜子,常到戲院后臺轉轉,看演員活動、化妝、拍戲,小喜子就主動給他們倒茶、買東西。劉木初為了討好戲班,有意叫小喜子多給演員們干活,沒想到這卻是小喜子命運的轉機。
小喜子聰明、機靈、懂事、好學,她常常和演員們接觸,有些簡單的曲調她也能唱上幾句。從此,她不貪睡,早起床,一邊伺候演員們,一邊偷偷地練功夫、學唱段,不敢唱出聲就默唱;不便在人家面前練功,就找僻靜地方去練。這樣,苦學苦練了半年,她已經學會十多出戲的一些段子。有一次,有位主要演員李玉花演《李翠蓮》,缺少一個演娃娃生的角色。有人提議:“讓小喜子來試試吧?!?/p>
11歲的小喜子登上了舞臺。雖然她心里又高興又緊張,但是她肯用功,很認真,演完后,演員們都夸獎她。從此,她學戲入迷,可她沒有正式老師,還是偷偷地學,苦苦地練。
淮劇藝人中畢竟還是愛才的多,他們見小喜子學戲鐵了心,接受能力強,勤勞懂事,便趁閑教小喜子,好心人中有何孔標、謝長鈺、董桂英、陳福泰、孫玉波、徐扣成、陳為翰,她陸續學會了《拾玉鐲》《斷橋》《販馬記》《種大麥》《罵燈記》等五十多出戲,她還學徽劇、昆曲、京劇、揚劇、梆子,這樣能博采眾長,觸類旁通。
小喜子從11歲學戲到16歲時,她的文武花旦已經掛頭牌。劉木初見有利可圖,想把小喜子當搖錢樹,長期控制她,便把她許配給在劉家干活的內侄。由于受不了劉家的虐待,在忍無可忍之下,她跳出火坑,開始了獨立生活。1939年,17歲的她應邀在高升大戲院與何叫天搭檔演唱《七世姻緣》,即描寫七個不同朝代的青年男女受封建勢力的迫害終于不得團圓的故事(《孟姜女》《梁祝》《秦雪梅吊孝》《水漫藍橋》《郭華買胭脂》《隔墻相會》《陳英賣水》等)。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淮劇先是只有戲班,如著名的武家班、韓家班、謝家班、馬家班、筱家班、單家班等。以后陸續組建劇團。可那時候,淮劇只許在上海“下只角”一帶演唱,當局禁止淮劇在市中心區演出,淮劇被當作“低俗”的戲曲?;磩「靼嗌缑媾R兩種選擇:一是大膽創新,在競爭中得到發展,站住腳跟;二是無所作為,不求發展,最后只落得賣行頭散伙。
淮劇不準在上海市中心劇場和游樂場所演出,這是一種極不公平的待遇。就在1946年的春天,由田漢先生策劃舉辦的上海戲劇節演出在天蟾舞臺舉行。田漢、洪深在陳白塵的推薦下,觀看了第一次進入蘇州河以南市中心地區的淮劇演出。那次演出有梅蘭芳、周信芳合演的《打漁殺家》,淮劇由筱文艷、何叫天合演的《蘆花河》(說的是薛丁山與樊梨花和他們的義子應龍的故事),全劇起伏有致,極富感情色彩,又充滿不少蘇北方言的對話。田漢、洪深看得十分出神,田漢情不自禁地拍著洪深的手臂說:“這是個好劇種,既有粗獷高亢的一面,又有委婉抒情的一面,粗中有細,細中出情,很有發展前途?!?/p>
淮劇進入上海市中心舞臺演出,使淮劇的社會地位發生重大影響。筱文艷意識到,淮劇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敢于大膽創新,在競爭中得到發展,才有發展前途。她與何叫天在高升大戲院演出《梁?!罚鶕宋镄愿衽c劇情的要求,在琴師高小毛、潘鳳嶺的配合下,在【拉調】的基礎上,突破程式,唱出了節奏較為自由的新腔,觀眾聽后紛紛叫好,稱它為筱文艷【自由調】。這是淮劇音樂一次新的飛躍,它協調了男女唱腔在音區上的矛盾,改變了淮劇傳統說唱單調沉悶的常態,在唱腔句式、旋律、定調、定弦上都相應得到發展,增強了表現力。筱文艷的【自由調】的特點是唱詞不拘字數,曲調變化增強,花臉轉折也多,長于抒情,而且她將民間小調改造后,運用到淮劇中,使它更加富于生活氣息。筱文艷的【自由調】迅速從上海傳到蘇北,為當地各劇團班社所廣泛運用和傳唱。這樣,筱文艷的【自由調】與【老淮調】【拉調】,成為淮劇的三大曲調。
后來,她不斷創新發展,注意運用各種潤腔技巧刻畫人物,善于根據自身的細膩柔美、爽朗動聽的嗓音特點,摸索出一套比較科學的發聲方法,追求發聲時的氣息流暢,運用口腔、鼻腔、腦腔、胸腔的共鳴,發揮中低音區厚實、柔潤的優點,產生一種感情真摯的藝術效果,人稱“筱派旦腔”。
筱文艷重視上演劇目的質量,對一些傳統劇目注重保留精華,刪除糟粕,使老戲出新意,讓觀眾滿意。她積極創演現代戲,深入生活,使淮劇增添新的生命力。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磩∫呀洀母鲬虬嚓懤m組合成劇團。1951年5月,筱文艷、馬麟童、何叫天、武筱鳳、馬秀英、楊占魁、徐桂芳等79人組建民營公助的淮光淮劇團。1953年成為國營劇團,筱文艷任團長,定名為上海市人民淮劇團。
《千里送京娘》原是淮劇前輩藝人的演出劇目,說的是趙匡胤投奔關西,途經古廟,救出受強徒迫害的趙京娘,并愿長途跋涉送歸家的故事。1952年,為了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由筱文艷、何叫天口述,馬仲怡整理,剔除迷信荒誕的糟粕,著重塑造趙匡胤的“大丈夫志在四方”的英雄氣概,刻畫趙京娘善良純真的性格。劇中的【大悲調】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曲,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成為一出地方特色鮮明載歌載舞的短劇。筱文艷飾趙京娘獲演員一等獎。
現代劇《黨的女兒》是根據林彬同名電影文學本改編。該劇刻畫的李玉梅的光輝舞臺形象,深得原作者林彬的贊許。這個戲上演前,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人民淮劇團由于沒有基本演出陣地,演員們很有意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市區有一個基本固定的劇場。筱文艷時刻惦記著這件事。有一天,周恩來總理到上海來,在看完筱文艷等演出的折子戲后,周總理同筱文艷等閑談。周總理自稱和筱文艷是鄉親時,筱文艷談到淮劇團希望有個基本演出陣地,有利于淮劇藝術的發展。總理問:“你們想要什么樣的劇場?”筱文艷胸有成竹地說:“北京東路上的金城大戲院能不能給我們?”后來夢想成真,周總理還親自題字,把金城大戲院改名為黃浦劇場。1958年春節,《黨的女兒》就在黃浦劇場首演。
早期淮劇《女審·包斷》,寫秦香蓮平番有功得官,親審其夫停妻殺妻一案,包拯斷案,秦香蓮卻為夫講情,最后團圓?;磩F準備改編此劇,筱文艷對這個傳統劇傾注熱情,但認為最后團圓不符合秦香蓮的性格,也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她與編導商議,去掉糟粕,重立新意。經過反復考慮,改為秦香蓮不僅親審其夫,而且親斷其案,親殺其夫,與朝廷決裂,反出皇城。這個戲唱做并重,秦香蓮在公堂上痛斥陳世美的“三大板”(淮調),慷慨激昂,深受觀眾贊賞。
可輿論界對這個戲意見不一,持不同意見的認為,圖一時痛快,把現代人的思想強加于秦香蓮,感到不可信。
筱文艷心態平靜,沉著應對,她認為傳統戲可以有不同的整理,讓秦香蓮最后反過來講情,以團圓結果,就不是平番立功的女英雄,而是落到賢妻良母的舊套。她說,對戲有爭論是好事,可以使戲更完美,更受觀眾歡迎。她堅持上演,而且要理直氣壯地演,要把這個戲成為淮劇的保留劇目,不斷修改加工,作為培養學員的基本教材。1954年,《女審》在黃浦劇場首演,觀眾一致好評。次年3月,由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淮劇戲曲片,在全國放映。
淮劇現代戲《海港的早晨》的主創人員在筱文艷的帶領下深入上海海港體驗生活,不是走馬看花地浮在生活上面,而是要老老實實和碼頭工人交朋友,讓演員到生活中去尋覓藝術創作的源泉,為塑造生動的碼頭工人的藝術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礎。筱文艷塑造的海港碼頭支部書記金樹英的形象,真實、親切、可信,她教育青年工人的一場戲,感人至深,她調動一切戲曲表演技藝運用于反映現實生活的淮劇舞臺上,出現栩栩如生的碼頭工人的藝術形象受到觀眾的喜愛。這個戲1964年首演于黃浦劇場。當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周總理、陳毅副總理等都看過演出,這個戲連演兩個多月,盛況不減。

筱文艷是一個堅守平民本色的有心人,她的心和觀眾朋友緊緊連結在一起,每當她演完戲,顧不得卸妝,走到觀眾中去聽取意見。有時候她演完戲回家,觀眾守候在劇場要和筱文艷交流,她們邊說邊走,不知不覺從黃浦劇場走到了南京東路筱文艷的家,她就留住觀眾喝點茶甚至吃頓飯。她經常率領劇團到工廠、碼頭、公交、環衛及市郊農村某鎮去演出。在蘇北家鄉每年總有安排送戲上門,筱文艷到家鄉演出,出現萬人空巷,一票難求。她還熱心對基層的淮劇業余組織進行輔導,將自己塑造角色的體會和表演技能,一招一式傳授給淮劇愛好者,她是淮劇迷的知心朋友。
筱文艷又是傾心培養青年淮劇演員的熱心人,她對眾多青年演員嚴格要求,悉心愛護,無私傳授,薪火相傳。她從藝60多年,留下一句樸素深刻的名言:“舞臺上講究,生活上將就?!彼簧?,簡樸節儉;對舞臺藝術堅守一絲不茍,追求完美,這是她數十年來藝術人生的座右銘。她是從平民百姓中走出來的表演藝術家,她的藝術生命永遠和平民百姓緊連在一起,因此,她自覺信守,用最優秀的表演藝術,培養出最出色的青年演員,去報答養她、教她的善良純樸的平民百姓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