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妹 黃建夏 陸翠鄰 梁紅萍 陳曉燕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南寧 530100)
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預防效果
黃學妹 黃建夏 陸翠鄰 梁紅萍 陳曉燕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南寧 530100)
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預防效果。方法:回顧性選擇2016年2~4月本院收治325例新生兒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時所采用不同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155例行常規護理,觀察組170例在其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皮膚抓傷及管道脫落的情況。結果:觀察組未發生皮膚抓傷及抓脫管道造成的皮膚損傷情況,而對照組發生率分別為15.48%、21.94%(P<0.05);在新生兒置管108例中,觀察組管道脫落總發生率16.67%明顯低于對照組59.26%(P<0.05)。結論: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新生兒;皮膚抓傷;管道脫落;護理干預
新生兒由于機體防御功能不足,易發生病原體感染,嚴重影響新生兒的成長發育[1]。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及醫療事業的發展,人們對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鑒于臨床多用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進行護理,為了明確其對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預防效果,本研究對其護理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選擇2016年2~4月本院收治325例新生兒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時所采用不同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需置管新生兒共108例,每組54例。對照組155例,男女比例80∶75,胎齡30~41周,平均胎齡(35.37±3.65)周,出生體重1 250~3 900 g,平均體重(2 810.40±389.58)g;觀察組170例新生兒,男女比例90∶80,胎齡28~33周,平均胎齡(26.08±3.52)周,出生體重1 250~4 000 g,平均體重(2 890.25±380.63)g。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新生兒入院后均給予臨床2~3 d心電監護,使用微量泵進行輸液,輸液留置針采取靜脈穿刺并使用透明敷料予以固定,再通過防過敏紙膠布進行環繞固定。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內容:輸氧管使用醫用膠布貼在鼻管前端交叉貼于新生兒嘴唇上,并再取一條膠布貼于臉頰部予以固定;經口留置胃管使用膠布貼于胃管后交叉貼在新生兒下頜部;氣管導管使用醫用膠布一側貼于鼻唇靠口角位置,另一側環繞氣管導管兩周固定于同側口角,另取一條膠布環繞導管后于同側下唇下方固定住。不戴小手套,小手不采取其他方式進行包裹。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內容:(1)加強護士護理訓練,提高其護理水平,使其充分掌握新生兒出現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原因及處理措施;(2)輸氧管的鼻部采取蝶形固定,使用專用的防過敏膠布貼于臉頰,更換部位給予石蠟油涂抹,胃管使用1/2張3M靜脈留置針透明敷料固定在新生兒的下唇中部。(3)氣管導管:取2條長10 cm、寬2 cm的3M粘著性綿伸縮包帶,2條膠布均中點剪開8 cm成“Y”型,插管成功后,將一條膠布未剪開端貼于患兒右面頰,膠布開叉處對準患兒口角,將排氣管插管挪到患兒口角處,上條膠布沿鼻唇溝貼到對面頰,下條膠布在口角處按順時針方向繞氣管插管一圈粘貼,將另一條膠布同方法下條膠布粘貼于下唇下方,上條按逆時針方向繞排氣管插管一圈粘貼。(4)佩戴小手套,小手行無菌紗布包裹處理,并每天更換,小手掌心給予棉球填塞,定時修剪指甲,給予砂紙打磨,削弱指甲損傷力。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由責任護士記錄兩組新生兒胃管、輸氧管、氣管導管脫落以及皮膚抓傷的發生情況并予以綜合比較,管道脫落、皮膚抓傷1次均分別按照1例計算[3~4]。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皮膚抓傷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皮膚抓傷及抓脫管道造成的皮膚損傷發生率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皮膚抓傷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管道脫落發生情況比較在新生兒置管108例中,觀察組管道脫落總發生率1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9.26%(P<0.05)。見表2。

表2 兩組管道脫落發生情況比較[例(%)]
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是臨床兒科常見意外事故,主要由于新生兒尚無自主意識及能力,若醫護人員或家屬未及時發現此類情況給予處理措施,將會影響新生兒健康,甚至危及生命[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未發生皮膚抓傷及抓脫管道造成的皮膚損傷情況,而對照組發生率分別為15.48%、21.94%,表明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皮膚抓傷的預防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可能為:新生兒早期觸覺較為敏感,小手給予手套佩戴能夠及時有效預防抓傷,但是可能會影響新生兒早期觸覺的發育,進而抑制小手指端的神經發育[7]。小手給予無菌紗布包裹,手掌心予以棉球填塞,定期修建指甲,給予金剛砂紙打磨,降低指甲的損傷力,能夠有效預防新生兒出現皮膚抓傷情況,并且防止其抓脫身體的管道,避免因抓脫管道造成皮膚損傷,同時有助于提高新生兒早期持握反射能力。
在新生兒置管108例中,觀察組管道脫落總發生率1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9.26%,表明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管道脫落的預防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可能為:給予護士專業的護理培訓,使其了解新生兒發生管道脫落及皮膚抓傷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增強護理能力。實行24 h護士陪護,密切監測新生兒臨床各項體征,通過采用多種新型療法給予新生兒營養、維生素支持,促進其營養吸收[8]。加之胃管、輸氧管及氣管導管均通過醫用膠布貼結合恰當固定方式予以固定,更換部位給予石蠟油涂抹潤滑,能夠有效預防脫落情況。受樣本例數與外部環境等因素制約,關于對新生兒實行護理干預時的護患關系情況,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補充。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應用于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明顯,能夠有效避免皮膚抓傷,降低胃管、輸氧管及氣管導管脫落率,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1]曾小燕.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預防效果觀察[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2):275-277
[2]黃妙霞,黃妙然,李小鳳.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管道脫落與皮膚抓傷的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5,39(8):967-968
[3]戴月映.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0):1904-1905
[4]楊新芳.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6):198-199
[5]陳秀麗,鐘奎英,魏賢嬌,等.護理干預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6):180-182
[6]劉麗華.監護病房新生兒皮膚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防范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8):105-106
[7]吳莉華.品管圈在降低監護病房新生兒皮膚損傷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5):86-89
[8]馬玲,劉丹.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固定方法改進[J].護理學雜志,2015,30(15):53-54
R473.7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8.038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