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興芳
2015年春天的一個早上,密歇根湖薄霧彌漫,芝加哥上空灰蒙蒙的一片。住在28樓的達西像往常一樣給自己倒了一杯咖啡,窩在電視機前的沙發上……然而,他其實并沒有看電視,而是在觀察陽臺欄桿上掛著的那個長型的白色塑料花盆里住進的“客人”——一對游隼。

游隼,是世界上飛行最快的動物之一。游隼分布甚廣,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它們主要棲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澤與湖泊沿岸地帶,也到開闊的農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動。
這對游隼怎么會選擇在這里筑巢呢?這是個一直被忽略的陽臺,達西平時疏于打理,但這似乎正好成為這對愛侶選擇在這里筑巢育雛的緣由。每天,他將它們的行為觀察記錄下來,上傳到網上,很快就引起了大量的關注,其中也包括野生動物專家和愛好者。
達西注意到,此刻,雌性游隼正臥在里面孵化它的4枚蛋。從它的視線望出去,眼前便是高樓聳立的鋼筋混凝土之城——芝加哥。雄性游隼一定是外出覓食去了,達西多么希望它盡快出現。通常,當雄游隼還是遠在天際的一個黑點時,雌游隼就能發現,并預先發出一串尖銳的叫聲。

其實,達西第一次注意到這對游隼是在四年前的一個早上,當時,他走進廚房看到外面陽臺上似乎有個什么東西,走近一看,頓時眼前一亮——一只游隼。它站在那里,凝視著遠方。當轉頭看到他時,就立刻飛走了。
有翅膀的鄰居
從那時起,達西就會偶爾看到這對游隼停在他的陽臺上稍作休憩或俯沖去捕獵。直到2014年,它們的來訪變得更加頻繁。它們對陽臺上的那個白色的長花盆似乎很感興趣,遺憾的是周圍的住戶嫌它們太吵,撒了一些粉末讓它們離開了。兩個月后,芝加哥的雨季到來,沖走了這些粉末,這對游隼又返回來了。當達西發現它們產蛋之后,馬上聯系了芝加哥鷹隼項目的負責人瑪麗·門奈,也是在那個時候,達西了解到游隼是國家級保護物種。
盡管這兩只游隼都沒有帶環志,但是瑪麗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它們就是經常在附近、在人們房前屋后安家的那對,它們總是選擇一些不恰當的地方甚至是房頂的排水溝筑巢。雨水一來,它們的巢就被沖毀了。因此,當它們于2014年6月返回達西的陽臺,擠進那個空的花盆內安家時,已經錯過了這一年的繁殖季節——春季。
終于,2015年春季來臨。3月,這對游隼在它們的這個新家產下4枚蛋。5月2日,達西和瑪麗他們坐在沙發上,找到一個最適合的角度開始了觀察,期待幼鳥在不久后的某天孵出。
約每4個小時,兩只親鳥就輪換一次進行孵化,期間它們都會興奮地叫著。如果輪換時間到了,雄鳥還沒有回來,雌鳥就會飛到巢穴對面的大樓上去尋找。通常情況下,不當班的那只親鳥要么是去覓食,要么就是在巢穴對面的大樓上休憩或梳理羽毛。
終于,在5月15日,達西他們終于迎來了第一只幼鳥出殼,但是僅匆匆瞥到一眼,雌鳥就換了位置由雄鳥來進行孵化。于是,他們只能靜靜地等待,直到第二天下午5點30分,才看到這只孵出的幼鳥。
喂食時間

緊接著第二天,第二只幼鳥也成功孵出。他們注意到,雌鳥總是更多地喂食第一只幼鳥。原來,幼鳥剛孵化出的24小時內是不需要喂食的,僅依賴孵化前吸收的剩余卵黃液就已足夠了。第三天,第三只幼鳥孵出,同樣,雌鳥仍然是更多地喂食前兩只幼鳥。在5月20日,最后一只幼鳥也孵出來了。
對于親鳥來說,確保幼鳥能獲得足夠的食物是對它們最大的挑戰。幸運的是,它們正好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因為,密歇根湖是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每到這個季節,成千上萬的飛鳥從它們的南方越冬地經此北上,而芝加哥就矗立在密歇根湖的西南端。游隼的幼鳥在這一時間孵出,許多遷徙的鳥就可以成為它們的食物來源。
北美城市里的其他游隼也經常在傍晚時分去捕食這些遷徙的鳥,目標從水禽到鳴禽非常廣泛。在芝加哥達西家里的這窩游隼的巢里,也可以看到它們的食物是極其豐富的,有紅翅黑鸝、雨燕和鴿子等。
此時,巢穴的分工已經改變,雌鳥主要負責育雛, 而雄鳥則主要負責捕食。雄鳥會在巢穴附近的半空中將食物拋給雌鳥。有幾次雄鳥沒有準時出現,雌鳥就會呼喚它,如果還是沒有音信,它隨后就會飛到屋頂的一個拐角,叼回它們之前儲存的食物。
幼鳥生長得很快,兩周后,體型大小就已經是剛孵化時的4倍了。三周后,它們的飛羽和身型都生長得很好了。6月8日,當他們為幼鳥佩戴環志時,就已經能識別出它們是三雌一雄了。

給北美城市居住的游隼佩戴環志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因為,佩戴環志可以監測它們的生活史信息。專家們發現,游隼成鳥往往是常住居民,芝加哥城里方圓13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就可以找到6對成鳥。相比而言,幼鳥則會作遠距離的旅行。例如,雌鳥在芝加哥孵化幼鳥后可能會飛往紐約,而幼鳥則可能會出現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
環志也可以揭示人類對游隼的捕殺,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之前一個月,在英國,一只名叫“Soare”的雌性游隼就被人射殺了。
自由之羽
達西家的游隼巢穴隨時都有被其他猛禽或獵人發現。那么,在此之前,幼鳥能否成功換羽是至關重要的。當瑪麗給它們配戴環志的時候,她發現,它們非常享受短暫的離開巢穴獲得自由的機會。之后的兩天內就有兩只幼鳥逃出巢穴,落在陽臺上。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隱患是幼鳥過早換羽會被卡住或受傷。這是因為,幼鳥在成功換羽之前特別喜歡翻出巢穴,如果換羽過早還不具有飛行的能力,就可能在翻出巢穴的過程中被卡住和受傷。
當然,并非所有在芝加哥的游隼都將巢穴安在摩天大樓的高處,有一個就很低。在芝加哥市中心北部的埃文斯頓公共圖書館內,一對成年游隼已經在這里筑巢生活了10年!這里所有的居民都已經很熟悉它們,喜歡它們,給它們取名為“諾娜”和“揚聲器”。一些居民甚至將他們每年的休假時間安排在游隼幼鳥換羽的時候。埃文斯頓的游隼幼鳥換羽的時間并不十分固定,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落到不安全的地方,因此最近總有志愿者幫助這些幼隼回到它們的巢穴。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達西的公寓,此刻,連最小的那只幼鳥也晃晃悠悠地從巢穴翻出落到了陽臺上。四只幼鳥都揮動著翅膀,不停地加緊鍛煉,為它們下一步更大的行動做準備。

7月2日,這一刻終于到來了。幼隼即將開始它們的首次飛行。兩天內,四只幼隼在父母的鼓勵和指導下,已經學會了如何變成出色的“空中獵手”。幼隼看似追逐和特技般的練習事實上卻是關乎生死的演練。生活就是這樣殘酷和現實,對于大部分幼隼來說,幾乎有一半的個體不能在頭一年內存活下來,即存活率不到50%。
然而,對于游隼來說,芝加哥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安居之所。這個城市的高樓就像懸崖,又有足夠的飛行空間,是一個理想的棲息地。研究表明,美國中西部城市游隼的成功繁殖量(按平均每窩成功換羽數計算)是北美最高的。
達西家的這對游隼是芝加哥猛禽在都市生活的一個成功案例。二戰期間,芝加哥曾使用了大量的DDT,之后游隼在這個地區完全消失了。到20世紀60年代,在整個美國的東部也找不到一只游隼。直到1985年,這一物種被重新引入,種群數量才開始逐漸恢復。
游隼是如此有名的物種,每當人們談到它們時就非常興奮。因此,現在他們正在招募在這個大廈工作并真心喜愛游隼的人們來做志愿者,參與他們的觀察。這個芝加哥游隼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環境教育案例,可以喚引起人們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