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衛生與健康科技工作正從夯實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重點突破向全面提升轉變,從“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轉變。
在貫徹健康中國建設國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13億人民的健康?
在科技創新方面,無論是今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國家衛計委、科技部、食藥監總局、中醫藥管理局和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等5部門日前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還是緊隨《指導意見》,由國家衛計委、科技部聯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工作會議,都傳遞出一致的聲音:衛生與健康科技工作正從夯實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重點突破向全面提升轉變,從“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轉變。
無疑,2016年是發揮科技創新引領性作用最為重要的一年,也是落實全方位、全周期保障13億人民健康的開局之年。
由“支撐”變“引領”
10月13日至14日,全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此次會議和《指導意見》首次明確提出,要把科技創新放在衛生與健康事業的核心位置。
不僅如此,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會上強調,醫療衛生機構及其技術人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等享受國家各項科技創新的激勵政策。
對于如何激勵衛生健康科技創新?
“離開醫療衛生技術人員,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就會失去源頭活水。”李斌表示,將對基礎醫學研究領域和臨床、公共衛生應用研究領域的科技人才采用不同的評價。
《指導意見》提出,基礎醫學等研究領域以同行評價和科學價值評價為主,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成果數量轉向質量、原創價值和學術貢獻等,建立以論文質量及發表引用、專利數量為主的評價標準。
針對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應用研究領域,則以實現國家目標和社會價值評價為主,注重技術轉移和科研成果對診防治等服務的影響評價,建立以研發能力、實際貢獻、轉化應用、技術服務、健康改善和產業發展等為導向的評價標準。
“科技工作原來只是支撐,都是在醫改的后邊。”《指導意見》起草者、國家衛計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濤對《民生周刊》記者說,這次將其放在衛生與健康事業的核心位置,讓其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引領性作用”,前提是要形成鼓勵創新、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指導意見》有關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創新的表述,就說明了今后臨床醫學人才評價不再偏重論文。” 代濤如是說。
在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看來,真正衡量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應用研究領域科技創新的標準,在于對病人病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效果。
醫衛創新智囊團
會議上,李斌要求,要將優勢資源聚集到重點領域,部署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目標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快藥品、器械、設備、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
據了解,目前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相對較薄弱,多數臨床診療指南來自國外。較之西方的臨床醫療資源不足,如何把我國豐富且多樣的臨床醫療資源變成臨床研究資源,通過臨床研究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成為我國醫衛界不可回避的問題,更是下一步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的重點。
李斌宣布,將由8名兩院院士、29名醫衛界知名專家組成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創新專家咨詢委員會,將下設在國家衛計委科教司。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介紹,專家咨詢委員會將著重開展衛生與健康科技戰略規劃咨詢工作,其主要職責包括掌握和研究國內外衛生與健康科技發展最新動態及趨勢,對衛生與健康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咨詢建議;為科技創新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等提供咨詢論證和技術支持;對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進行咨詢論證,并提供咨詢建議等。
首提“醫研企”協同機制
“首次提出要注重‘醫研企協同創新,構建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網絡,是《指導意見》的重大亮點。”參會的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敏對《民生周刊》記者這樣表示。
薛敏認為,對于聯影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正肩負起打破中國高端醫療器械被外資高價壟斷局面的歷史使命。而這一亮點傳遞出一種信號,今后一些符合自己實際需求的政策,會助推聯影得到更好的發展。
當前,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很多創新藥物、高端診療設備、高附加值醫用耗材等大量依賴進口,采購價格和售后服務價格昂貴,推高了醫藥費用,增加了群眾負擔。
代濤表示,過去醫院和企業基本是脫節的,很多重大創新成果如手術機器人等,如果離開企業的支持和參與是很難做到的。同時,醫療衛生機構在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中也居主體地位。
“昆明所自主研發的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因為產能不足而一度斷貨。”另一參會者,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昆明所)所長李琦涵表示,產能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作為一個研究疫苗的“匠人”,在前期投建“疫苗孵化設備”時,缺乏市場經驗,對市場需求預判不準造成設備先天不足,從而影響產能。
對此,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講話中透露,在科技部支持下,國家衛計委將科技發展中心改建成國家首批科研項目管理的專業機構,承接政府轉移的項目管理職能,提升專業化管理水平。
“醫研企”三方中,醫療衛生機構重在掌握公眾健康需求,科研機構突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企業的任務則是發揮產品集成創新主體作用,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生產出符合臨床和市場需求的醫療設備。
“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匯聚技術、資本和人才,提高創新效率。唯有如此,衛生與健康科技工作才能實現從重點突破向全面提高轉變,從‘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轉變。”李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