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
一直在媒體的海洋里漂浮的陳光標終于遇到了“媒體漩渦”: 近日,財新網和網易號自媒體《知道》分別發布長篇報道《陳光標:“首善”還是“首騙”》《切胃減肥背后的陳光標:業務癱瘓債務纏身》,逐一解開陳光標的“慈善”外衣的紐扣,呈現了這個一直深陷爭議的高調商人的許多負面。
兩篇報道不約而同地揭露了陳光標的各種假:慈善數字注水,靠倒賣拆遷項目賺錢,涉嫌圍標、違規轉包,偽造公章,拿著跟領導的合影騙捐款、騙頭銜、騙項目……
甚至連成功減肥的原因也涉嫌造假——2015年9月13日,陳光標在北京市某專業減重中心做了切胃手術,其“切胃減肥”應該是他“瘦成一道閃電”的主要原因,他卻說成是自己旗下的一個產品喝出的神奇效果。
對這兩篇報道,具有豐富媒體應對經驗的陳光標很快做出反應。9月21日,他通過微博稱,這兩篇報道存在多處虛假成分,公司已經著手起訴事宜,并將于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展示批駁證據。當天,陳光標起訴兩家媒體獲得法院立案。
其實,媒體早就對陳光標有諸多的質疑。2014年8月,《南都周刊》就在一篇報道中,歷數陳光標“收購《紐約時報》”、 尋找一千名美國窮人及流浪漢餐后每人領取三百美元、被聯合國授予“世界首善”以及開“錯頭支票”的虛飾和造假。
“裸捐”、到臺灣和美國發現金、收購《紐約時報》、到日本救災、冰桶挑戰、神奇減肥……陳光標深諳俘獲媒體和受眾的訣竅,其調門一浪高過一浪,被媒體稱為“暴力慈善”、“慈善表演家”。
高調慈善本身說不上有什么錯,因為這在客觀上傳播了慈善行為,樹立了慈善榜樣。但關鍵是在高昂的慈善調門后面,其行動是不是與之匹配。從媒體的眾多報道中,我們發現陳光標吼出高八度的音調之后,留下的卻多是嘶啞的嗓門。
實際上,陳光標在汶川地震中暴得慈善大名后,就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從籍籍無名變成獎章滿身,他的事業從此興旺發達,否則他所聲稱的“近十四億元捐款”就沒有來頭了。
但問題是誰也搞不清陳光標捐了多少。他的行善資金、捐款流向、公司賬目等等,都不像他的慈善調門那么透亮。相反,質疑陳光標捐款數目造假、行為造假的報道卻顯得有根有據。
陳光標被疑造假還不限于慈善范圍。《中國經營報》8月8日披露,陳光標公司涉嫌偽造公章,被曝光的一百七十余枚假公章涉及商務部、中華慈善總會、江蘇省紅十字會、南京一區法院等。為了刻假印章,他們在兩年前甚至購買了一臺制章機!
陳光標稱自己對偽造公章并不知情,但其高管則說,這批假公章基本都是在陳光標的授意下私刻的。
在我國,“真善美”經常同時出現在價值文化中,而且“真”被排在首位。按照這一排序,我們可以說,只要善行是真的,行善者高調或低調并不重要;但如果是假的,那就涉及欺騙,而欺騙則是反善的行為,也是非美的行為。
造假,哪怕是披著慈善外衣的造假,也無法為這個巨大的誠信傷口止血止痛。因此,陳光標是否造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造假,就需要國家層面的調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