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珈佳 霍文鵑
編者按:
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超一萬五千集,但播出集數僅九千集,三分之一的電視劇拍出來后或無法見天日。巨大落差,使影視劇購銷成為一個“巨坑”。
瘋狂
業內人士透露,電視劇屬于大眾文化產品,其特殊屬性無法用有形評判標準來評價優劣,沒有量化標準,電視臺在買劇時自主空間很大。購銷環節存在各種不透明,購買方的決定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他們也就成了影視公司的重點“公關”對象。
電視劇購銷與工程建設、廣告投放,一起被業內視為廣電系統三大腐敗重災區。
去年2月4日,張蘇洲被檢察院決定以受賄罪逮捕,他涉嫌貪污、受賄犯罪一案,累計涉案金額合計人民幣超過一千六百萬元。起訴書顯示,為其送錢的主要是廣告、電視劇和大型節目制作公司高管,該省廣電中高層干部職工,以及國內知名歌唱演員等三類人員,行賄者瞄準的都是張蘇洲擔任臺長所掌握的廣告經營、電視劇及節目購銷、人事調整等諸多方面的高度決策權。
和張蘇洲一起被查的還有總編室原主任肖融。由于負責電視節目外購、財務審批等工作,肖融多次非法收受多家影視公司和相關人員的賄賂,共計現金五百四十一萬元、金條九根。作為回報,肖融在電視劇采購、付款審批等方面承諾或直接為行賄者提供幫助。
瘋狂地受賄,瘋狂地買劇。據統計,該臺2011年至2013年共采購電視劇三百二十七部,總價二十四億元。為將如此巨量的電視劇在合同期內播完,該臺衛視頻道每天播出電視劇十集以上。即便如此,到2014年8月,還有二十一部總價值兩億一千萬元的電視劇來不及播,庫存積壓非常嚴重。
“對賭”
電視臺競爭的核心是收視率競爭。只有收視率上去了,才能吸引到“金主”廣告商。然而,電視劇是買“預期”,一部電視劇播出前,最有經驗的業內人士也拿不準它究竟是爆品,還是票房毒藥。這也正是電視劇購銷行業很難量化指標的原因之一。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即便遇到“致命”的收視率考核,電視臺也有應招,通過“對賭”,他們把風險轉嫁給影視公司。
很多電視臺在和影視公司簽署電視劇購買合同時,都會附加一份“對賭協議”。即制作方在賣劇時,必須向電視臺做出收視擔保———該劇在播出時必須達到協議中保證的收視率數值,賣方才能從電視臺拿到全部的購片款。否則,會按照協議比例進行相應扣錢。
比方說,某電視劇,在收視率達到1%時的單集叫價為一百萬元,一旦收視率每低0.1,電視臺將扣除單集購片費十萬。如果最終收視率只有0.9%,那每集的單價跌為九十萬元,若收視率達到1.2,那每集單價就漲為一百二十萬元。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電視劇全國收視率能在1%以上的全年也就二十幾部,并且都集中在幾個一線衛視,價格也在每集百萬以上(一百萬至三百萬之間)。而來自央視索福瑞的數據顯示,去年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中,七成電視劇平均收視率低于0.5%的及格線。
陜西文化投資集團董事長王勇曾表示,“我國的電視劇產業更像是一個圈子,而不是一個成熟的產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