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迪
(450007 中原工學院 河南 鄭州)
教育法問題視野下的法的可訴性特性探析
張 迪
(450007 中原工學院 河南 鄭州)
公民受教育權是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教育法所保護的公民權益。同是在現實生活中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案子如冒名頂替的案子屢見報端。然而在實際的審判中卻出現了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可以發現這主要涉及到法的可訴性這一法律特征。筆者以法律對公民受教育權遭到損害后的法律救濟著手審視法律的可訴性屬性,審視我國教育法存在的問題,以期更好的認識法的可訴性屬性,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所幫助。
受教育權;法律的可訴性;教育法
受教育權是國際人權法和大多數國家憲法及法律確認和保障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現代知識社會和學習化社會中個人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然而,受教育權的保障在實際生活中不盡人意,“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的目標還遠未實現,并且受教育權被侵犯的個案時有發生,每一次都引起民眾的關注造成這種狀況的緣由固然很多,但受教育權司法救濟制度的闕如或缺陷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受教育權的司法救濟制度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受教育權能否獲得司法救濟、通過何種訴訟程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獲得司法救濟。案件發生后,我們發現該案原告依照憲法所享有的受教育權遭到嚴重侵害,但地方法院在審理此案時卻對法律無所適從,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受教育權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基本權利,但中國違憲審查體制的復雜性以及未被法律具體化的憲法規范的不適用性使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處于“虛空狀態”,也就是說憲法本身無法在具體審判中加以援引。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8l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僅限于民事責任救濟范疇,在刑事法范圍缺乏救濟,無法起到法律的威懾力。
如上文所述我國公民受教育權救濟的尷尬局面,主要是由于保護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缺乏可訴性造成的。我們探究這個問題就要解決一個首要問題什么是法的可訴性。根據各種法制史的文獻可以得知。“法的可訴性”一詞最早是在11958年由德國著名法學家坎特羅維奇提出來,坎特羅維奇并據此提出了法律的概念為::“法律是規范外部行為并可被法院適用于具體程序的社會規則的總和。”從追求正義和法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法的可訴性是“紙上的法”向“運行中的法”的轉換,現在我國法理學界的研究者已經認同法的可訴性是現代法律的基本屬性之一。今年的司法考試中雖然也將法的可訴性視為法的特征之一,但對法的可訴性也做了以下的論述:“法的可訴性,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并非必然,要收到訴訟法的限制”。在一些法學家看來法的可訴性應當視為法律的一般特征,為所有法律所一般具有,例如王晨光教授所言:“法律可訴性應當成為法律,尤其是現代法治國家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法治社會,法律是解決糾紛的主要規則之一。法律是否具有可訴性就要看在發生糾紛時法律能否有效的運行。法的可訴性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糾紛發生時能夠被訴諸于司法機關即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法律不能訴諸于司法機關也就是表明法律缺乏現實可操作性或者說法律的可訴性存在缺陷,同時意味著該法律已經被成為象征性條款或者政策性宣言之類的擺設毫無作用可言,它也就失去了原本應該具備的法律價值,更不用說能夠取得良好的法律實效法的可訴性,這一部分法律研究者認為法的可訴性是公民能夠啟動訴訟維護自己權益的前提條件,因此實體法還是程序法的制訂都應該體現出法的可訴性本質,但是在現實的法律環境中恰恰相反,法的可訴性并未被認為是法的非本質特征,造成法的可訴性長期被法律工作者所輕視,例如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就普遍大量地存在了眾多缺乏可訴性的法律,根據不同類型可訴性的缺失,可以將之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如法律規范自身可訴性的缺陷,即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可以作為起訴的依據;法律條文只是綱領性的列舉權利由民眾享有,并受到法律的保護,但若是法律中列舉的權利被侵犯后,如何進行救濟并沒有具體規定,缺乏進入法律程序后在維護該法規定受到保護的權益時不能直接援引該法進行救濟的可能性。典型的如我國的憲法。就我國憲法的內容而言,可以說是規定公民權利最多的法律。但由于憲法本身并不能作為審判的依據,因此,好多權利受到侵害后并不能直接援引憲法進行救濟。國家的各門法律中均有所體現在法學界很少被作為獨立的法學概念進行深入研究。由于對法律可訴性的重要性認識尚淺。
正確認識法律可訴性的內涵,了解可訴性的作用,肯定法律可訴性的地位,對于解決我國目前法律可訴性缺失的現狀具有一定的幫助。法學界在理論方面沒有對其進行概念內涵、意義及法律地位的系統研究,法律界在法律制定和實施方面也沒有給予其足夠重視,法律缺失可訴性現象便應運而生。目前,我國法律缺失可訴性的現象大量存在,不容樂觀,一旦法律的可訴性發生缺失狀況,勢必致使許多相關法律不能有效運行實現,不能合理解決社會糾紛、化解利益沖突、穩定社會正常秩序,必將降低民眾對法律的信心,動搖法律的至上權威地位,從而對法治現代化建設推進造成深遠影響。
注釋:
①典型的案子如2004年王佳俊頂替羅彩霞上學的案件和河南周口王娜娜13年前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等案件。
②法的可訴性:坎特羅維奇他認為法的可訴性是法與生俱來的特征,它最顯著的特點是將法律同其他的社會規范或者社會規則明顯的區分開來,這一觀點為后來的研究者例如所認同,并將法的可訴性內涵擴展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法律規范自身的可訴性另一個是法律行為的可訴性。
③具體而言,我國憲法的不可訴性表現在:第一,公民的憲法權利在受到侵犯時并不能依據憲法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法院等裁判機關并不將憲法作為裁判的依據;第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憲法并不承擔相應的違憲責任。當然,有學者認為憲法的原則性規定體現在具體的部門法中,因此憲法無需具有可訴性。
[1]白斌著《2014年國家司法考試理論法學 沖刺篇 背誦版》第18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