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峰
(061000 滄州市郵政管理局 河北 滄州)
試論網絡侵權法律的適用
彭建峰
(061000 滄州市郵政管理局 河北 滄州)
伴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侵權現象愈演愈烈。《侵權責任法》第36 條規定了網絡用戶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自己責任及網絡服務者的連帶責任,為追究網絡侵權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仍在存在許多難以實踐的地方。對《侵權責任法》第36 條在法律適用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分析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在不同條件下的責任承擔方式。
網絡侵權;網絡用戶;通知條款
網絡侵權是一種新興的侵權形態,對其含義的界定在學術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筆者認為,網絡侵權這一概念強調的是與傳統的發生在真實空間中的侵權行為相區別的一種行為人基于主觀過錯,通過虛擬世界以各種無法律依據的方式(未經權利人同意而任意上傳、下載、曝光他人隱私等)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一種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行為。為了更好的解讀36條,應首先明確網絡侵權的特征:
(1)網絡侵權行為易于實施和傳播。網絡侵權行為的載體主要是已經普及的互聯網。任何掌握網絡基本操作知識的人,都可以在任意一個論壇社區、帖子、信息群中實施侵權行為或毫不費力的獲取這些侵權行為傳播的信息,使得其侵權行為的影響范圍極廣,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難以計量。
(2)網絡侵權的損害后果多為精神損害。網絡侵權行為多是通過網絡透露他人隱私、玷污他人名譽、發布虛假信息等方式侵害他人權益的,其損害的多為被侵權人的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和人格尊嚴的精神損害,而非物質利益的損害。
(3)網絡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者主要是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與真實環境中侵權行為一樣,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具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對自己實施的加害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并且,對于網絡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履行相應的注意義務,或者經過被侵權人的通知后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侵權行為的繼續,否則也應承擔相應的連帶侵權責任。
(一)第36 條第1 款的法律含義
第36 條第1 款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款中的“利用”一詞,說明網絡用戶及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理由在于:讓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無過錯責任是不合理且不現實的。一方面,無過錯責任適用于對社會利益、個體權益產生巨大危害的侵權行為,例如:環境污染、高度危險等。這是從整個社會利益之均衡、不同社會力量強弱之對比以及尋求補償以息事寧人的角度體現民法公平原則的,反映了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公平正義觀。另一方面,網絡空間是一個巨大的信息集合體,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能夠無死角的監控到海量的互聯網信息,這從其精力及技術方面也是難以達到的。再者,即使真能做到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進行逐一審查及篩選,那將必然影響互聯網信息的數量、質量及內容多樣性,嚴重阻礙資源共享、信息交流,這與規范互聯網使用行為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第36 條第2 款的法律含義
《侵權責任法》第36 條第2 款可以概括為“通知條款”,其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連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即:無論“侵權行為”是否對被侵權人產生損害結果,只要權利人認為自己的權利遭受到損害或者有遭受損害的可能,就有權通過法定程序發出合格通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保障自己的權利得到及時救濟。
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該提示之后,應當按照其提示,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否則,法律上即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具有主觀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即:認定網絡服務侵權者具有主觀過錯的時間點從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被侵權人通知那一刻時起算:若其采取了必要措施,則無需承擔責任;反之,自此開始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具有過錯,此刻以后的擴大損失部分由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但事實上,《侵權責任法》并沒有對被侵害人發出通知的形式、通知應包含的內容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被侵害人發出的通知時,如何認定“通知”的真實性,如何處理錯誤通知及追究故意發出錯誤通知方造成的相對方的損失的責任等做出明確的規定,這是亟待解決的。
(三)第36 條第3 款的法律含義
《侵權責任法》第36 條第3 款:“網絡服務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依據該款的規定,此處的“知道而不采取措施”意味著網絡服務提供者具有主觀過錯。此處的“知道”應為“明知”之意。之前提過,若此處的“知道”意為“應知”,則需要網絡服務提供者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進行逐一的審查及篩選,這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是不公平的,且不利于互聯網信息的發展,與規范網絡侵權現象的初衷背道而馳。但是如何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具有“明知”的主觀狀態呢?法律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法官將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法官可以根據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服務的類型、具體案件侵害的權利種類以及保護對象的范圍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1] 周強.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以《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第3款為中心[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1(1).
[2] 金銀花.網絡侵權責任淺析——以《侵權責任法》第36條為中心[J].法制與經濟,2011(9).
[3] 張超.網絡侵權法律問題之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2010(8).
[4] 楊立新,李桂倫.論網絡侵權責任中的通知及效果[J].法律適用,2011(6).
[5] 白露.淺談網絡侵權法律的適用[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3(12).
彭建峰(1987~),男,漢族,河北獻縣人,滄州市郵政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