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峰(安徽省電力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火電廠臨時窄基塔架鋼煙囪設計
李文峰(安徽省電力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環保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很多電廠對煙氣采用了濕法脫硫處理,煙囪尾氣為具有強腐蝕性的濕煙氣,由于早期設計中沒有較多的經驗參考,造成很多煙囪出現腐蝕損壞甚至倒塌。部分電廠在原煙囪出現嚴重損壞后,綜合考慮,采用就近新建臨時塔架煙囪的改造方式,這種臨時煙囪具有塔基根開小、施工工期緊等特點。文章通過有限元整體計算方法,分析出煙囪的受力特點和構造注意事項,為今后相似類型煙囪的設計提供參考。
塔架;內筒;耦合;濕法脫硫
合肥某熱電廠原設計為鋼筋砼單套筒煙囪,內筒為耐酸鋼內涂玻璃鱗片防腐,尾氣經過濕法脫硫,煙囪內煙氣為典型的濕煙氣,具有極強的腐蝕性。煙囪運行約3年后,出現排煙內筒內涂玻璃鱗片起皮脫落現象,運行6年后出現內筒耐酸鋼板大面積腐蝕穿孔問題,經過評估,原煙囪已經無法再滿足運行需要。綜合考慮,在原煙囪東側新建一座相同排煙直徑、高度的臨時運行煙囪。由于該熱電廠對片區供熱意義重大,建設方對工期要求嚴格,且擴建場地也十分有限,綜合考慮,最終選取塔架煙囪方案。
排煙筒高度120.00m,塔架高度116.00m,排煙筒出口直徑4.00m,基本風壓0.35kN/m2,地面粗糙度B類,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類別Ⅱ類。
2.1 結構布置
塔架煙囪一般分為三角形和方形結構,合理的根開跨度宜為總高度的1/8~1/4,常規設計中,根開一般選取總高的 1/6~1/4,但本工程由于受場地限制,最終方案選取塔架為方形結構形式,根開取為總高的1/8,即 15.00m。塔架頂部寬度 6.00m,塔架主材采用風載體型系數較小的無縫鋼管或螺旋焊管,最大尺寸為φ530×12,最小尺寸為φ180×8,材質為Q345B或Q235B。考慮本次新建煙囪為臨時用,綜合造價考慮,內筒仍采用耐酸鋼內襯玻璃鱗片,內筒材質力學性能同 Q235B鋼,壁厚自底向上由 14mm遞減為10mm。內筒自立支承于±0.000m,上部每隔一定距離在塔架上設置導向支撐。
綜合考慮結構和使用要求,塔架共分為23層,每層高度自下而上分別由 6m遞減為 3m(布置如圖1)。每隔2~3層設置一道橫隔(型式如圖2),以保證結構的抗扭剛度,并作為內筒的橫向支撐平臺和檢修平臺。四邊形塔架四面結構形式相同,底部兩層采用再分式人字撐,便于煙道接入,其余各層均采用普通人字撐,斜撐與塔柱間夾角保持在40°~50°之間。

圖1 塔架布置圖

圖2 橫隔布置圖
2.2 有限元模型
塔架煙囪常規的分析方式有兩種:一是分離式建模計算,即將塔架與內筒單獨分析,在塔架分析時,排煙內筒作為設備,將其所受風荷載作用于塔架上,在導向支撐處設置質量源,計算塔架的受力特征,后將塔架的位移荷載施加于內筒上,分析內筒受力;二是整體式建模計算,即將塔架與內筒整體分析,在導向支撐處,將塔架與內筒的水平位移自由度耦合。
兩種分析方式中,第二種更接近真實受力情況,第一種忽略了內筒對整體模型的剛度影響,進而影響結構風荷載和地震作用計算,且內筒自身的自振周期由于受邊界條件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內筒對塔架的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的添加。有論文對兩種模型分析結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第一種模型更偏于保守,但由于選取的工程具有特定的結構周期和特征周期,其結論不具備通用性。
本文采用midas gen 有限元軟件對塔架煙囪采用整體建模分析,塔柱各拼接點考慮為剛性連接,橫梁及支撐端部考慮為鉸接點,內筒采用桿單元建模,在導向平臺處,將內筒節點與塔架節點耦合水平方向自由度。

圖3 塔架煙囪整體模型
2.3 荷載取值及加載
塔架煙囪主要受恒載、檢修活載、風載、地震作用等。其中恒載與檢修活載為常規荷載,按《煙囪設計規范》添加,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建模中,一般不考慮塔架節點板、內筒加勁肋等模型細節的輸入,為保證結構模型的真實有效性,采用增加材質密度的方式進行模擬。
對風載,需要考慮0°與45°兩個方向施加,風荷載計算時,需要考慮體形系數及順風向風振問題,根據《煙囪設計規范》規定,塔架式煙囪可分別計算塔架與內筒的風荷載。對風荷載體形系數,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進行計算選取,鋼管塔架需要根據各節的擋風系數分別計算各節的體形系數值,需要注意,在兩個方向風荷載添加時,應分別選取兩個方向的擋風系數進行計算,另外,還需要考慮節點連接板及爬梯等附加件對風荷載的影響;對風載順風向風振系數,需要根據計算模型的自振周期進行核算,在結構構件優化的過程中,風荷載均應進行相應調整。
地震作用采用地震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分析中選取前15階陣型,其平動陣型參與質量比為91%,滿足結構設計要求,其前兩階單向平動模態和第一階扭轉模態如下圖所示。

圖4.1 第一階平動模態

圖4.2 第二階平動模態

圖4.3 第一階扭轉模態

圖4.4 第三階平動模態
3.1 結果分析及構件設計特點
從位移結果看,0°風載作用引起的塔頂最大位移為 312mm,45°風載作用引起的塔頂最大位移為383mm,單向地震作用引起的塔頂最大位移為22mm,從分析結果看,塔架的抗側剛度能夠滿足規范要求不大于塔高1/100的要求。
從內力結果看,塔架主要控制荷載為風荷載,對本工程而言,其引起的塔柱底部軸力約為地震荷載的10倍左右,因此,風荷載的輸入至關重要。對0°風載和45°風載進行比較,結果顯示45°風載引起的塔柱內力約為 0°風載的 2倍,對方形布置塔架,45°風載起控制內力作用,分析引起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45°風向下,風荷載作用相對較大,且由0°風向的4根塔柱轉變為45°風向的2根塔柱來抵抗傾覆彎矩。
從構件內力來看,橫桿及斜腹桿內力較小,其截面主要為長細比控制;對塔柱桿件,其底部受力較大,為強度控制,頂部內力較小,為長細比控制。因此,對塔柱而言,底部強度控制區域宜采用屈服強度更高的Q345B鋼,而其余構件采用Q235B鋼。
3.2 細節構造設計
鑒于工期要求嚴格,為加快施工方施工進度,本工程未考慮采用相貫線連接,而采用節點板連接設計。塔架結構中,塔柱的計算長度取為橫桿間長度,為防止鋼管塔柱構件斜平面失穩,理論上應每層均設置橫隔,但試驗結構表明一般每隔2~3層設置一道橫隔可以保證結構安全。采用相貫線連接,其節點處抗彎剛度較好,進而能有效阻止塔柱在斜平面發生失穩問題,而采用節點板連接,其剛性較差,增加了鋼管塔柱斜平面失穩的風險,為解決這一問題,在設計時,同層橫梁間設置加勁肋,增強節點的剛度,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結構的安全裕度。
在設計中,還應注意塔架桿件防振措施,控制構件的臨界風速不小于15m/s,以降低微風風振的發生概率。
內筒在塔架橫隔處與橫隔桿件連接,其連接點需保證二者間的水平向隨動和垂直向獨立,還應注意內筒在溫度升高時的膨脹問題,另外在節點設計時,為減緩內筒應力集中,連接點處在內筒上設置剛性環,如圖5所示。
本工程目前已投運半年,使用性能良好,結構安全可靠,證明了采用有限元進行火電廠塔架煙囪整體分析的有效性。
對小型火力發電廠改造的臨時煙囪,采用塔架煙囪結構形式,造價適中,工期較短,對于場地有局限性的工程,采用窄基塔架也不會造成明顯的費用升高,其方案具有優勢。
塔架煙囪設計時,橫桿和斜桿受力較小,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本工程考慮工期原因,塔架與排煙筒同時施工,內筒按照自立式設計,如工期寬松,可以考慮采用內筒吊裝在塔架上的懸吊式方式,這種設計會造成塔架工程量的增加,但可以較大的節省排煙筒工程量,在今后可以進行兩種方案的比選研究。

圖5 止晃點平面詳圖
[1]GB50051-2012,煙囪設計規范[S].
[2]牛春良.煙囪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4.
[3]王肇民,馬人樂.塔式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馬濤,李瀟瀟,陳健,靳小虎.電廠煙囪防腐改造中臨時煙囪設計[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12(S1).
TU761.2
B
1007-7359(2016)02-0185-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2.065
李文峰(1987-),男,安徽合肥人,畢業于武漢大學,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廠結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