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珠 浦敘德
感受“軸對稱”的洪荒之力
張文珠 浦敘德
在圖形世界中,有著“點”的靈動、“線”的灑脫、“面”的恢弘,其中,有一類圖形變換,看上去成雙成對,在圖形世界中獨放異彩.在此,讓我們以“將軍飲馬”為模型,感受一下“軸對稱”帶給我們的“洪荒之力”吧!
傳說亞歷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數學和物理的學者海倫,一位羅馬將軍專程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如圖1,將軍每天從軍營A出發,先到河邊l飲馬,然后再去河岸同側的B地開會,應該怎樣走才能使路程最短?從此,這個被稱為“將軍飲馬”的問題廣泛流傳,據說海倫略加思索就解決了它.
圖1
圖2
如圖2,過點A作關于l的對稱點A′,連接A′B,與l相交于C,則C點就是飲馬的地方,經過C點走,行走路程最短,為AC+CB=A′C+CB= A′B的長度.
如果將軍在點C外任一點C′處飲馬,所走的路程就是AC′+C′B,連接A′C′,由于AC′+ C′B=A′C′+C′B>A′B.可見,在C點外任何一點C′處飲馬,所走的路程都要遠一些.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1)由作法可知,河流l相當于線段AA′的中垂線,所以AC=A′C,AC′=A′C′,理論依據為“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2)A′C′+C′B>A′B的理論依據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1.審題確定關鍵要素:定點(A、B)、動點(C)、對稱軸(l);2.根據動點(C)所在直線確定對稱軸(l);3.畫出定點(A)關于對稱軸(l)的對稱點(A′);4.連接所畫對稱點(A′)和另一個定點(B),所得線段(A′B)的長度即為最短距離.
這是“將軍飲馬”模型的解決方法,其解題核心是借助“軸對稱”的性質將線段“化折為直”.但數學的魅力在于它的變化莫測,題中定點和動點的個數、位置的變化都會影響解題,但“萬變不離其宗”,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由此模型帶來的演變和拓展吧!
例1如圖3,在△ABC中,AC=BC,∠ACB= 90°,D是BC邊中點,E是AB邊上一動點,要使EC+ED值最小,請畫出滿足該條件的點E的具體位置.
圖3
圖4
解析:如圖4,在線段EC、ED端點中,E為動點,C、D為定點;動點E所在直線AB為對稱軸;在定點C、D中任取一點C作關于直線AB的對稱點C′;連接所作對稱點C′與另外一定點D,線段C′D的長度即為EC+ED的最小值,C′D與對稱軸AB的交點即為點E.
說明:動點的作用是確定對稱軸,一定點的作用是確定該定點的對稱點,另一定點的作用是連接它與所作對稱點得一線段,該線段即為“最短距離”;動點的具體位置為連線和對稱軸的交點.本題關鍵首先是利用“軸對稱”的性質“化折為直”,其次是依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例2如圖5,在等邊△ABC中,AD是BC邊上的中線,M是AD上一動點,E是AC邊上一動點,如果使ME+MC值最小,請在圖中畫出動點E和M的具體位置.
圖5
圖6
解析:如圖6,線段ME、MC端點中的M、E為動點,C為定點;動點M、E所在直線AD或AC為對稱軸,但定點C在AC上,所以確定直線AD為對稱軸;作定點C關于直線AD的對稱點C′
(由等邊三角形的軸對稱性可知點C′與點B重合);連接所作對稱點C′與另外一動點E,得一線段(如圖C′E),因為點E在AC邊上滑動,所以當C′E⊥AC時,C′E才是最短的,此時E在E′處,C′E′的長度即為ME+MC的最小值,垂足E′即為動點E的具體位置,C′E′與AD的交點M′即為動點M的具體位置.
說明:例2與例1不同之處在于首先出現2個動點,因此在對稱軸的確定上需根據定點C的位置確定(若以直線AC為對稱軸,則定點C的對稱點為本身,從而無法深入解題);其次例1連接的是兩定點,而本例連接的是一定(C′)一動(E),因此解題關鍵在于利用“軸對稱”的“化折為直”,再利用“點線之間,垂線段最短”.
例3如圖7,在四邊形ABCD中,∠BAD= 120°,∠B=∠D=90°,在BC、CD上分別找一點M、N,使得△AMN的周長最小,并求此時∠AMN+∠ANM的度數.
圖7
圖8
解析:如圖8,△AMN三頂點中M、N為動點,A為定點;動點M、N所在直線BC、DC為對稱軸;作定點A關于直線BC的對稱點A′,作定點A關于直線CD的對稱點A″;連接所作對稱點A′與A″,線段A′A″的長度即為△AMN周長的最小值,A′A″與BC、DC的交點即為動點M、N的具體位置;利用三角形和軸對稱的相關性質求得∠AMN+∠ANM的度數為120°.
說明:例3與例1、例2的不同在于△AMN周長為三邊長之和,是求AM+AN+MN的最小值,因此在“化折為直”的宗旨下,作了兩次軸對稱,將三條線段拼在了一條線段A′A″上,因為點A′、A″均為定點A的對稱點,所以本題的理論依據為“點點之間,線段最短”.
以上3例均是圍繞“將軍飲馬”模型而展開的,似變非變,各放異彩.同學們在學習本章內容、解決相關問題時,如果充分利用“軸對稱”的“洪荒之力”,必定會在“將軍飲馬”模型類題目的解決中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第一實驗學校、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