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錫彥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刀安仁 (1872—1913),傣族,又名郗安仁,字沛生,傣語官名為 “帕蔭法”,為干崖第24任宣撫使,是著名的傣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亦是中國第一位留洋土司及少數民族同盟會員。
對于刀安仁個人的評價,國內學術界對其褒貶不一。有研究者認為,他在騰越起義后與張文光爭奪滇西軍都督府的領導權,為自己謀私利。“騰越干崖土司刀安仁早年有志革命,未發。聞文光起事,則揚言騰有匪亂,將率土人出,后見事已定,乃自稱都督,轉而索文光餉械,且強發紙幣,又據迤西道蜀,焚毀案犢一空。更煽惑西南諸土司叛漢自王,嗾使刀上達據永康州,殺害官吏,引外夷兵為亂。”也有研究者認為刀安仁在騰越起義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勛,他的歷史功績應該得到贊頌。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曹成章認為,刀安仁是一位愛國的民主革命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出國考察,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并在傣族地區進行社會改革,探索民族復興之路,然后追隨民主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權而呼號奔走。筆者也贊同曹成章的觀點。
關于刀安仁革命思想的形成,國內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云南民族大學教授刀承華認為,刀安仁開拓創新、保家衛國、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想,標志著傣族近代思想已經發展到相當的高度,他的思想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善于學習和包容的民族性格是其形成的內因,環境條件和動蕩局勢是其形成的基礎,仁人志士的引領是其形成的助力。在有關的仁人志士中,孫中山對他的影響最直接、最深刻、最根本。刀愛民在 《傣族人民的第一位民主革命先驅者——淺談刀安仁先生革命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著重從刀安仁自身出發來寫他革命思想的形成。張國龍在 《試論刀安仁精神》中認為,刀安仁革命思想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抗英受挫,探索革命的道路;二是在孫中山的直接教育和培養下,其革命思想日益成熟;三是成功領導騰越起義,是其革命思想堅定的充分體現。在《從封建土司到民主革命先驅——刀安仁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初探》一文中,龔元政從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邊境、清王朝官員腐敗貪鄙、革命黨人秦力山的幫助及受孫中山、黃興革命思想的影響等幾個方面來分析刀安仁革命思想的成因。本文認為刀安仁革命思想形成除了以上因素外,內憂外患的時代環境是刀安仁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也與干崖特殊的人文地理位置、民主革命志士的影響有一定的關系。
南方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一條縱貫川滇兩省及連接緬、印并通往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家古老的國際通道。其經博南,出永昌、騰越,進入傣族聚居地 (今德宏州梁河、盈江等地)。騰越縣位于云南的西部,為中國西南最邊遠的一個縣份,與緬甸的八莫縣和密支那縣接壤,是南方絲綢之路上一個交通要沖。
1894年,英帝國主義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 《滇緬界務及商務條約》,并在昆明和騰越縣設置領事館,在騰越縣設立稅務局,征收中緬進出口貨物稅。英貨進口抬高市價,中國貨出口則被壓低市價,極不平等。這樣,地處中緬交界的騰越縣逐漸成為中國和緬甸商業和交通的要沖。大批的英國商品由騰越輸入,銷往云南和西南各省,西南各地的土特產和藥材、黃絲、麻線等也經騰越輸出。因此,商人云集騰越,騰越也一天天繁榮起來。每年騰越的商人出入緬甸謀生者數以千計,還有數以萬計的勞動人民到緬甸做苦力謀生,在緬甸安家落戶者也不少。
清末騰越所屬的干崖地區,商品貨幣經濟已在社會內部生產,領主經濟正在向地主制經濟過渡,出現了地主兼商業資本家。加以騰越州工商業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與發展,向州境內擴散,更促使干崖地區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干崖處于大盈江流域,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因而逐漸形成舊城街、芒掌街、小辛街、弄璋街、芒線街、盞達街、太平街和芒允街等大小集鎮,尤以弄璋、舊城最為繁榮。居民雖以漢族為主,但是沿集市附近的傣族農民也逐漸被融入,有的農民開始放棄部分或全部農業,進行副業生產,擺攤設點,經營小額商業貿易,社會經濟結構出現明顯變化。這些集市在地理上與緬甸相鄰,是連接中緬經濟交流、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滇西一帶從緬甸八莫 (新街)進口的雜貨、棉花、面紗等必須通過干崖的壩區通道,再經過騰越、八 (莫)路、大馬路驛道才能運達。因而弄璋、舊城具有 “萬商齊集”之譽,這里有四季搬不空的花紗、洋貨。每一街期,來往商旅數以萬計。
騰越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19世紀以后,由于緬甸淪為英帝國主義殖民地,社會文化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資本主義文化思想廣為傳播,騰越很快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國內出現的民主思潮,如戊戌變法等政治事件,也給騰越以深遠的影響。騰越民眾在國內外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下,許多積極要求進步、改變地區落后面貌、探索富民強國的有為青年不惜背井離鄉,有的奔赴國內經濟發達地區,有的遠赴重洋,為騰越地區的民主革命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和革命志士,使民主革命在騰越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思想準備和組織基礎。在這樣的人文地理環境中,出生于開明領主家庭、具有優越政治經濟生活環境的刀安仁更是耳濡目染,逐漸滋生民主革命的思想。
1862年,英帝國入侵緬甸,緬甸人民奮起抵抗,血戰不已。英帝國主義為了長期占領緬甸,實行血腥的鎮壓。緬甸人民深受其難,進行勇敢抵抗,但力量對比懸殊,均告失敗。而政府腐敗無能,崇信佛教,不積極改進國防,抵御侵略,導致國土淪喪。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幾周之內緬甸首都淪陷,緬甸國王錫袍王被流放到荒島,至此,緬甸全境皆淪為英國殖民地。次年,緬甸王室聚集國內力量,退守一隅,于1890年退避到中國境內,請求清政府援助。緬甸前國王第十門嫡長孫莽達喇疆括被迫逃奔中國,同行的尚有傣族允色和勐領土司。初始,他們在干崖宣撫司避居,后寓居于南甸。
緬甸王室成員疆括等流亡、寓居于干崖衙門,少年刀安仁經常到客人的住處去玩耍,不時與他們交流,通過不斷的接觸,刀安仁從中知道了不少外界事務。他也從中感受到賓客們因亡國帶來的難言痛苦,離別故國家園的無比悲傷,激發了發自內心的同情,埋下了對英國侵略者的仇恨。同時,他也通過交流增長了社會知識,尤其是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朦朧的認識。特別是他在和緬甸國王的長孫交談中,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新鮮事物。緬甸流亡王室的成員給刀安仁帶來的新奇感受,在他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他感到要保家衛國,循規蹈矩,遵從家規和封建法統是行不通的,必需依靠國家的力量和全民的覺醒,還要有一批具有知識才干、愛國愛民、領導全民族振興的精英去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發展工農業生產,用先進軍事思想和方法訓練軍人,用現代化武器武裝軍隊,才能振興國家民族,御敵于國門之外。刀安仁的這些感受及他后來抗擊英帝國主義的經歷,為他后來參加民主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并引導著他逐步認識到對于外來入侵者不能消極被動地抵御,必須建立一支強悍的、具有威懾力量的國防軍,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御敵于國門之外,進而升華為樹立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專制政權,建立民主共和政權的思想理論基礎。
英帝國占領緬甸后,其野心更大,以緬甸作為跳板,企圖進一步侵略云南,掠奪云南豐富的物產,與緬甸連成一片,達到擴大它在亞洲殖民統治的目的。
1875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翻譯員馬嘉里自北京經漢口、昆明、騰沖于干崖出緬甸,沿途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等間諜活動。馬嘉里在返回到與干崖一江之隔的芒允進行間諜活動,在臨近戶宋河時,與當地的居民發生沖突被打死,即歷史上所謂的 “馬嘉里事件”。
英國以 “馬嘉里事件”為借口,乘機擴大其侵略中國的行為,迫使清政府于1876年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 《煙臺條約》。同時,在英國殖民者的干預和威脅之下,清政府處死了一批在 “馬嘉里事件”中英勇保衛祖國領土的景頗族民眾。
刀安仁聽聞清政府對 “馬嘉里事件”處置后,十分憤怒,恨清政府昏庸無能,哀聲嘆道:“天理不容。”清政府的屈辱立場使刀安仁有了反對封建統治的思想,而清朝官員在干崖的腐敗統治使其反對封建統治的思想進一步加深。
1886年初,鑒于緬甸已被英國滅亡,清朝政府為了加強邊防,派兵到騰越干崖。云貴總督命令派兵進駐干崖,以監視邊境動態。騰越總兵丁槐的到來使刀安仁更清楚地認識到清政府官吏的腐敗無能。丁槐奉命派一營人至干崖駐扎,一到干崖就給宣撫使出了幾個下馬威。讓干崖宣撫使下命令,限期在虎頭山蓋兵營。時值春末,山草難找,限期快到,但兵營沒有完工。刀盈廷便以總兵催逼修建營房為由,強令拆除民房,將草排充數,激起百姓的不滿。丁槐識破了刀盈廷轉嫁不滿的用心。秋末,丁槐又稱虎頭山氣候惡劣,會引發士兵生病,要軍隊立即遷居,令刀盈廷在限期內建蓋營房,如果在限期內不能完工,按其情節進行懲處。結果,刀盈廷在限期內沒有完工。丁槐借機發難,以貽誤軍情,重罰刀盈廷,其實質是借機敲詐刀盈廷和發泄對刀盈廷的不滿。干崖宣撫司署立即請南甸宣撫使刀化南 (刀盈廷的舅舅)從中斡旋,刀化南代表刀盈廷向丁槐賠罪。丁槐表示諒解,將從寬處理此事,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要求刀盈廷為軍防提供3000兩的紋銀作為贖罪,并且聲言純屬公務,并非為了私利,干崖宣撫司署立即照辦,送給丁槐3000兩紋銀了結此事。丁槐利用卑鄙的手段勒索錢財的丑惡行徑,使刀安仁認識到清政府官吏的腐敗無能,反封建意識進一步加深。
英帝國主義者在剛侵占緬甸時,因害怕中國政府幫助緬甸人民復國,表面上裝出討好中國的樣子,向中國政府表示不侵略中國國境,并提出在南部地區,怒江以東,瀾滄江下游以西,云南省界以南,暹羅北界以北地區,為南掌及撣人所居住的一片地區,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在北部地區,則約定以金沙江 (按:在緬甸境內稱 “伊洛瓦底江”)為中英國界。當英國侵略者在緬甸站穩腳跟后,立即就向金沙江西岸地區進攻,又侵奪怒江以東、瀾滄江以西、暹羅北界以東的孟艮 (今緬甸的景棟)地區。1890年,英軍侵略者500余人以勘界為由,強行越過芒莫和干崖土司間的洗帕河,入侵中國所屬鐵壁關和盞達所屬昔董一帶。刀安仁遂動員傣、景頗、傈僳、漢等族500余名戰士,組成武裝抗英隊伍,奔赴鐵壁關外的大青樹扎營,與虎踞關一帶的景頗族民兵互為犄角,共同抗擊侵略軍。刀安仁根據地理條件采用叢林戰術,稱為 “七里護蜂窩”戰術。敵軍多次進攻,均被刀安仁巧妙運用不同戰術擊退。在戰斗中,為解決通信聯絡問題,他巧妙地創設了 “天光報信法”,保證干崖土司衙門指揮中心與大青樹營盤部隊間的聯系。
1892年,清政府派員與英商議界務,重提劃定以大金沙江為中英國界等問題,但英方卻背信棄義,并進兵盞達之昔馬,攻擊中方邊民,以示威脅。雙方于1894年簽訂了 《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
按照上述不平等條約,八莫以東的洗帕河東岸鐵壁關大青樹地區,也應屬于中國國土。英國人卻多次興兵侵擾。刀盈廷不得不一面上報朝廷,一面讓刀安仁調兵到鐵壁關一線組織防御。同時,清朝政府也令干崖宣撫司 “調司兵五百名,嚴防邊境”。自此以后,刀安仁在8年之內,與英軍進行了多次激烈的武裝抵抗,才使侵略軍未能得逞,當地人民稱這一系列戰斗為 “大青樹之戰”。
干崖傣族土司世代效忠中央朝廷,在邊疆保家衛國,始終接受中央朝廷的號令。在抗英部隊的一次反擊戰中,曾一度把敵人趕過洗帕河,直指八莫。當時和刀安仁一起戰斗的士兵以及緬甸王室的后裔一致要求沖向八莫把英軍趕走,恢復緬甸的獨立。刀安仁卻說:“我們不能隨意盲動,越過國境是違反朝廷圣旨,觸犯王法的。”可以看出,刀安仁雖然不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但是,當時仍然尊奉朝廷的旨意,尚未形成要推翻清王朝的思想。
1898年,中英開始進行滇緬邊界的具體會勘工作。對北段已定的會勘工作,中方負責人是劉萬勝,英方負責人是斯洛德。劉萬勝昏庸無能,不知邊地情況。在1894年 《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中,已詳細寫清這段界限的地點、走向,指明了鐵壁、虎踞、天馬、漢龍四關確實屬于中方。但劉萬勝卻任斯洛德擺布,不但喪失了干崖、隴川、勐卯的大片土地,包括中國世代派兵駐守的鐵壁、虎踞、天馬、漢龍四關都被英人奪去,南坎地區被英國人永租。在抗英戰士繼續為國戰斗時,清政府同意將1894年簽訂的 《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所劃定的國界內移,把虎踞、天馬、漢龍、鐵壁等關所屬的大片國土拱手讓給英國人,并強令刀安仁等立即從駐地撤軍。刀安仁不愿撤走,他多次拿著文書等證據去找清朝官員說理,最終仍無法扭轉時局。劉萬勝巧施毒計,以 “刀安仁犯有欺君之罪,理應抄斬九族”,上奏朝廷。刀安仁悲憤至極,仰天長嘆:“小民尚知守土,朝廷卻忍辱求榮,如此沉淪,國將不國!”最終,被迫揮淚惜別鐵壁關,從大青樹營盤撤離。
刀安仁在外敵面前能堅持愛國的立場,斗爭中英勇頑強,不屈不撓,時人對其功績給予極其公正的評論:“公親率各土司為國守土,與英兵戰,時我國界務委員劉萬勝堅持不可,然干崖人民尚徒手與 (英軍)抵抗。”
刀安仁徹底識破了清政府的屈辱立場,更加堅定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決心。他在抗英斗爭中雖然取得了勝利,卻因清廷官員的軟弱而喪失領地,慘痛的經歷和教訓促使他萌發了推翻清政府的決心。
少年的閱歷和自己所見所聞以及在抗英斗爭中的感受,使刀安仁的革命思想逐漸地成熟。
刀安仁深感當時的形勢危急: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亡國滅種之禍;國內朝廷遭到人民的反對,搖搖欲墜,干崖土司衙門也危在旦夕。這樣的國家和政權,遲早都會毀于一旦。經過反復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比較,刀安仁決定沖出樊籬,跨出土司領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開闊視野,了解西方世界是怎樣富強起來的。
1905年,刀安仁經緬甸去印度。這次出國考察,讓他開始踏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1905年12月,在從印度歸國的輪船上,刀安仁認識了進步華僑丘仁恩,丘仁恩見刀安仁有民主、民族意識和反封建的思想,到達仰光后就把他介紹給了緬甸的華僑民主首領陳甘泉、莊銀安、徐贊周 (全都是緬甸的進步華僑)。在短暫的相處中,他們互相交換了對國內外形勢的看法。由于刀安仁在這之前已經有愛國反帝、反對封建的思想,受到他們的再次啟發,更加增添了革命意志,于是相互結為知己。在這期間,陳甘泉等人與刀安仁認真商討刀安仁回國后的事宜,希望他回國后積極在干崖地區組織力量,準備武裝起義,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刀安仁表示同意,并愿意肩負重任。他還與陳甘泉等人交換了自己的想法,要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和抗擊外國侵略,回國以后,首先做的就是開辦學校,培養人才,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使他們具有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先進的軍事技術,生產管理經驗和從事政治活動的能力。為此,他請求陳甘泉等人為他尋找教師,幫助他辦學。陳甘泉等人表示贊同并接受了他的囑托。
刀安仁從緬甸回國后不久,陳甘泉等就為他聘請了一位民主之士,他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率先提出并參與組織領導以革命武裝推翻清朝腐朽統治的自立軍首領——秦力山。秦力山在1905年秋天到達干崖協助刀安仁開辦 “軍國民學校”。他提倡辦新學,習文操武,給學生灌輸革命思想,為推翻清政府培養力量。秦力山到達干崖后,經常與刀安仁進行交流,講歐洲的民主共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當說到清政府黑暗腐敗,喪權辱國,民不聊生,為喚醒民眾而遇害的秋瑾,及鄒容著 《革命軍》遇牢獄之害時,刀安仁深深地被他們的愛國精神所感動。特別是聽取了秦力山 《革命箴言》的論述后,刀安仁深知中國之前途非革命而無其他選擇,革命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秦力山深感刀安仁志向宏大,就力促他到日本深造。于是,刀安仁決定到日本留學,既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認識更多的革命志士。臨走之前,秦力山又給孫中山、黃興等寫了介紹信,交給刀安仁至日本親自遞交。
1906年5月上旬,刀安仁等到達日本橫濱市,執秦力山的介紹信拜會了孫中山、黃興等,并經他們介紹,結識了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孫中山和宮崎寅藏等幫助安排了刀安仁等人在日本的學習,刀安仁也于此時加入同盟會。“刀安仁留學日本法政學校,得與孫文、黃興知遇,加入了同盟會。”
刀安仁加入同盟會時,正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高潮時期,孫中山被同盟會員一致推舉為總理,刀安仁經常跟隨孫中山、黃興等參加在東京的活動。這些活動使刀安仁的思想覺悟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說刀安仁加入同盟會是其革命歷程的新起點,他個人的階級屬性發生了質的變化,標志著他在組織上接受同盟會的領導而成為資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
刀安仁在日本期間與眾多的革命黨人接觸,深受他們的影響。其中,孫中山對他的政治思想影響之深,當是最主要、最根本的。1906年12月2日,同盟會在東京神田錦輝館舉行 《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到會近萬人,孫中山在會上發表了長篇闡述三民主義理論的重要演說。在民族問題上,他認為 “民族主義,并非是遇著不同民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 “要盡滅滿洲民族”,“我們并不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因為我們 “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親自體驗過清政府官員賣國求榮、民族歧視壓迫的刀安仁聽了孫中山的講話以后,他感到這是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一定要跟著孫中山將革命進行到底。從而進一步堅定了革命思想,決心從根本上轉變封建領主的階級立場。
留日期間,刀安仁結識了同盟會的許多重要的人物,除孫中山、黃興外,還有吳玉章、居正、宋教仁、胡漢民、章炳麟、呂志伊、李根源等。刀安仁和這些人交往密切,來往頻繁,他的居所經常人來人往,成為聚會點之一。刀安仁在同盟會中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呂志伊和刀安仁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擔任過同盟會的重要職務。”另外,為了解決同盟會的資金短缺,刀安仁于1906年5月給同盟會捐贈二萬元大洋。“刀安仁以二萬元捐贈同盟會。”
1907年,日本被清政府所逼,將孫中山和胡漢民驅逐出境,形勢逆轉,刀安仁于1908年初帶領隨員回國。
刀安仁回國后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民主革命者,他一面辦實業,一面抓滇西起義的籌備工作。“即立志悉心經營,滇緬革命同志之間,往返頻繁。”從1908年初回國到1910年年底這3年多的時間里,在同盟會仰光分會的直接領導下,刀安仁已經鍛煉成為一位積極組織革命的地區領導人。
刀安仁成功領導騰越起義是其堅定民主革命精神的充分體現。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震動。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刀安仁與張文光決定立即舉兵響應。同年10月27日,滇西起義首先在騰越打響,經過一夜戰斗,騰越起義宣告成功,隨后建立滇西軍都督府。孫中山得知刀安仁、張文光在云南的起義成功后,特致電以示鼓勵。騰越由此成為辛亥革命時期云南第一個響應武昌起義的地區,也是云南第一個建立資產階級地方政權的地區。滇西起義的成功為云南全省的光復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標志著刀安仁的思想已經完全從封建領主階級的傳統思想轉變為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思想,成為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堅定踐行者。
刀安仁作為中國西南邊陲堅持抗英的一位傣族土司,逐漸同封建統治階級決裂,最終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他的傳統思想的轉變,及革命思想的最終形成,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既有他出生環境和邊陲形勢的影響,也有他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清醒認識,更為主要的是,他作為開明的封建領主積極接觸了大批民主革命志士,從而使他最終實現了階級屬性的徹底轉變而成為一位堅定的民主革命志士。縱觀刀安仁思想轉變和探究革命道路的歷程,可以說他對中國早期民主革命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