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猛 黎麗艷
(資陽區張家塞鄉水利管理站 益陽市 413052)
關于編制城市水利規劃的幾點認識
陳猛黎麗艷
(資陽區張家塞鄉水利管理站益陽市413052)
城市水利規劃是指導城市水利發展、依法加強城市涉水事務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為適應“多規合一”、“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要求,城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整合涉水相關規劃任務,提出涉水相關指標和管理要求,開展城市規劃涉及的防洪排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土保持、水生態修復、河湖水域空間管控等相關涉水內容。
城市水利河湖水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水景觀工作思路
根據《水利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水利規劃工作的通知》(水規計[2015]363號)和湖南省水利廳湘水計[2015]132號文《關于轉發水利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水利規劃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全省城市通過申報、遴選及公示等程序,確定湘潭市、岳陽市、懷化市、長沙縣、漢壽縣、沅江市、鳳凰縣等8個縣市作為湖南省首批開展城市水利規劃編制試點城市,本文簡要介紹編制城市水利規劃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內容。
城市水利規劃在水利規劃體系中屬于區域水利綜合規劃,是城市水利工作的頂層設計,是科學構建水務工作體系的綱領性文件,是加快城市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既要突出規劃的科學性、指導性,也強調規劃的可操作性。通過規劃的實施,著力提高城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改善民生創造條件;城市水利規劃是科學謀劃未來一段時期水利工作的行動計劃,明確加快區域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計劃安排,科學確定今后一段時期城市水利工作目標、建設任務、投資規模和保障措施,促進水利工作有序開展。
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當地自然條件,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通過完善措施,建立較為可靠的城市防洪排澇保安體系,提高區域防洪減災能力;基本建成配置合理、高效利用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強化“三條紅線”水資源剛性約束,確保飲水安全,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強化城市河湖水域空間管控和水功能區管理,提出城市河湖水域空間管控范圍與指標,切實保護城市水系及濱水空間環境;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和入河排污口管理,改善河流水質,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推進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
3.1工作步驟
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常駐試點城市,深入調查研究;找出城市水利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積極聯系和協調城市水利主管部門,聽取有關指示和建議;以問題為導向,以城市(中心城區和鄉鎮)為重點,協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制定城市水利規劃方案,經方案比選,提出推薦方案;提出城市建設水利控制指標。
3.2規劃思路
(1)把握新要求。規劃編制要準確把握城市水利的特點,充分體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的新要求,把水利改革發展與當地經濟密切結合起來,把提高水利保障能力與著力改善民生密切結合起來,把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推進水利改革強化管理密切結合起來,把項目建設與能力建設密切結合起來,統籌進行規劃。
(2)找準關鍵點。深入分析市域資源環境特點、水利發展的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按照國家、省主體功能區劃、經濟社會發展布局、水土資源配置格局等,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當地經濟發展起關鍵性作用、具有長遠影響的措施。強化水資源對城市建設發展的剛性約束,突出城市河湖水域空間管控要求,構建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完善城市供水保障體系,加強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
(3)措施具體。根據城市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各項水利建設和改革管理措施落到實處。規劃措施要具體、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橫向協調”的工作方式開展規劃編制工作,形成城市水利規劃成果。主要技術路線如下:
(1)摸清現狀、分析存在問題。系統收集沅江市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革管理等現狀資料,深入調研、分析現狀,評價水利基礎設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利管理等現狀水平,找出城市水利建設與城市建設不協調、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水問題。
(2)理清思路、合理確定目標。針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國家和湖南省相關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為基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提出沅江市城市水利改革發展的思路,合理制定目標。
(3)明確任務、制定具體措施。圍繞規劃目標,提出沅江市城市水利發展布局,明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重點及實施安排,提出水利管理內容。
(4)完善機制、建立長效保障。針對城市水利建設與管理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從建立城市水利與城市建設相適應、水利良性發展、良性運行機制的角度提出保障措施。
按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水資源條件、河流水系分布特征,區域空間功能分區的特點和要求以及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針對水利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水利發展體制機制制約,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研究提出城市水利發展總體布局。
(1)強化水資源對城市建設發展的剛性約束。
①確定水資源承載能力。充分考慮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指標,根據流域、區域水利相關規劃,立足當地水資源條件,結合城市過境水、外調水和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科學確定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
②強化城市水資源的約束引導作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按照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明確城市發展規模的控制性指標,提出城市發展布局和產業結構的建設性意見。
(2)構建城市防洪排澇體系。
①依據流域防洪規劃、統籌城市上下游防洪工程、泄洪通道和蓄滯洪場所的防洪能力,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人口和產業布局,綜合考慮洪澇特性、工程條件,提出城市防洪治澇規劃方案,合理劃分防洪排澇分區。
②依據相關標準規范,考慮城市中遠期發展,科學確定城市不同功能區的防洪排澇標準。
③統籌謀劃城市防洪排澇布局,采取“蓄、泄、排”相結合,充分發揮干支流河道與水庫、內湖、洼地的調節、滯蓄、外排作用。規劃安排城市堤防護岸、內湖、排水管網、抽水泵站、撇洪渠等防洪排澇工程措施。并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加強雨水徑流調蓄和承泄設施的建設。
④加強非工程措施,主要為城市洪澇災害監測,完善城市洪澇災害預報預警、調度與應急管理措施。
(3)突出城市河湖水域管控要求。
①明確城市河道水域管理范圍和指標。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劃定城市河湖管理范圍、明確需要管控的河湖岸線、水域和重要水利工程范圍,作為城市開發建設的河湖水域控制線。研究提出城市水域面積率、自然岸線保有率、河湖生態流域等控制性指標。
②強化城市河湖水域管理,劃定河湖水域岸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明確管控目標和要求;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完善管護機制。
③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銜接,提出規劃水利工程建設用地規模需求,劃定規劃保留區。
(4)完善城市供水保障體系。
①大力推進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分析工業、城鎮生活和服務業等主要行業用水定額,制定節水技術和設施推廣的實施計劃,編制用水計量管理和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方案。
②制定城市水資源配置方案。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供、需水預測,進行規劃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按照“三條紅線”指標總要求,提出水資源配置方案。
③在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供水規劃方案,包括供水范圍、供水水源、取水方式、供水數量、供水保證率以及供水水源工程等。選定城市備用水源。
④規劃水源地監控體系、制定安全供水應急預案和調度方案。
(5)加強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
①實施節水減排控污。大力推行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推廣節水行動;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嚴格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
②城市水資源保護。以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污口整治、水功能區管理為重點,制定城市水資源保護方案。
③城市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根據城市水系格局和水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制定河湖水系連通方案,統籌清淤疏浚、連通工程、涵閘調控等措施;對城市河流段河岸采取建設濱河綠化景觀工程、生態護岸工程,保護和恢復河流生態廊道;實施城市河湖生態化治理,秀谷河灘及濱水帶生態功能;結合城市建設,規劃部分濕地。對損毀嚴重的濕地加以保護與修復。
④調查規劃區域內自備水源、地下水開采、城市公共自來水管網履蓋情況;對城市公共自來水管網履蓋區域,按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要求,分類制定措施,有計劃關閉地下水開采。
⑤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根據城市建設的特點,提出城市建設項目表土有效利用率、攔渣率、外排水含量等控制性指標。對水土流失地區,因地制宜制定綜合治理措施。開展以生態清潔小流域為重點的治理。強化水土保持管理和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防洪排澇標準低、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惡化、開發建設水土流失等問題日益凸顯。為保障城市水安全,必須切實加強城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涉水事務管理。城市水利規劃是指導城市水利發展、依法加強城市涉水事務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包括城市規劃涉及的防洪排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土保持、水生態修復、河湖管理等涉水內容。為適應“多規合一”、“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的要求。城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整合涉水相關規劃任務,編制城市水利規劃,將涉水相關指標和管理要求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強城市河湖水域空間管控,提高城市防洪減災和供水保障能力,推進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切實發揮水利規劃在城市“多規合一”中的作用。

陳猛(1976-),男,大學本科,工程師,從事工程管理工作。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