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匪
2012年,劉宇昆憑借短篇小說《手中紙,心中愛》斬獲世界幻想文學最權威的兩個獎項雨果獎、星云獎。
中國科幻作家兩次獲得“雨果獎”,劉宇昆居功至偉,他甚至被譽為“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級水平”的人。
為中國科幻提供另一維度的審美可能
“在世界范圍,我們不如中國科幻有影響力,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劉宇昆。”2014年華語星云獎大會上,當談到日本科幻現狀時,日本作家立原透耶這樣回答道。
沒人能否認這點。短短3年間,劉宇昆這位年輕的美籍華裔作家,翻譯了劉慈欣、郝景芳、陳楸帆、夏笳、馬伯庸等近十位中國當代科幻作家的作品,發表在美國重要的科幻刊物上。在他長長的譯作名單里,最為眾人矚目的一定是劉慈欣的著作《三體》。目前,由他翻譯的《三體1》已經在美國發行,反響熱烈。而《三體3》的翻譯工作也被列入他的計劃中。《三體》翻譯的難度不言而喻,其中艱深的科技細節,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劉慈欣本人作為60后作家所特有的語言習慣,需要劉宇昆耗費不少心神。
一位優秀作家將很大部分精力轉到翻譯上,并不多見,甚至有點費解。在某些人眼里多少是有點浪費才華的事,劉宇昆卻樂此不疲。他翻譯的作者幾乎涵蓋國內一半的科幻知名作家,甚至連一些默默無聞的作者也交上了好運。他的翻譯得到美國評論界和讀者的共同認可,被認為流暢到毫無翻譯腔,能讓讀者獲得讀原文般的酣暢感。在翻譯上,如他所言,他力圖做到在原文上留下最小指紋;在小說創作上,他和所有的作者一樣,有著要留下獨一無二的文學印記的訴求。令人驚訝的是,他兩者都做到了。
中國讀者最早接觸到劉宇昆的作品應該是在2009年《科幻世界》刊載了他的兩部短篇小說《愛的算法》和《單比特的錯誤》。2012年,他憑借短篇小說《手中紙,心中愛》斬獲世界幻想文學最權威的兩個獎項雨果獎、星云獎。作為華裔獲此殊榮,激發起國內媒體的強烈興趣,由此為契機被許多讀者認識。2013年,他憑借《物哀》蟬聯雨果獎,之后又多次獲得日本西班牙等國的獎項。去細數這位年輕作家斬獲的獎項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沒有比羅列劉宇昆的獲獎獎項更無趣的事了,因為他的作品遠比獎項數字要來得更具說服力。
事實上,早在2012年他的第一部中文短篇合集《愛的算法》出版之后,劉宇昆在國內就已經“養成”一批忠實讀者。一個ID為薄荷糖的女孩,一個字一個字地在鍵盤上敲出他的小說《幻影》,轉發到網上。這樣充滿儀式感表達喜愛的方式,安靜又美好,很像他小說中的情節。隨著《三體》英文版發行的推進,作為譯者的劉宇昆更加頻繁地進入中國讀者視野,這也給予中國讀者更加深入了解這位優秀作家的機會。他的故事總給人以親切的印象,文字簡潔凝練,敘事冷靜克制,內容易懂,并且有著硬核的科學邏輯做支撐(許多故事的科技核心來自最新發表的科學論文)。看似溫柔平靜的風格,卻有著不少細思極恐的情節。難怪有人曾經這樣形容他的小說:“就好像和煦的微風,等風靜止,你發現原來是對方抽出一把利刃,你剛倒吸一口冷氣,他又柔聲告訴你,你看,這雖然是一把傷人的刀,卻能反射陽光,用來做光影的游戲真是再美妙不過。”劉宇昆用他高超的處理手法將故事處理得易于閱讀,以一種低姿態的方式喚起讀者的思考。除了有趣的情節之外,故事背后的哲理和詩意也是他給予讀者的慷慨饋贈。
2014年,劉宇昆的又一本短篇集《思維的形狀》在國內出版。越來越多的科幻讀者為他的科幻作品折服。對中國科幻而言,劉宇昆的貢獻不僅在于把中國科幻介紹到世界,更用他的號召力為中國科幻提供另一維度的審美可能。
對譯者劉宇昆,對作者劉宇昆,所有這些關注最終匯聚在一起,轉變為對這個人的強烈好奇。
在不同視角切換中敞開胸懷
第一次見到劉宇昆,是在一張合影照片里。當所有人全神貫注面對鏡頭調動起最燦爛笑容時,他氣定神閑地靠在墻上。作為拍攝對象的他,目光卻似乎穿透鏡頭注視著攝影師。你不由自主的會被這樣的面孔吸引。
2014年10月劉宇昆受邀來到北京作為“華語科幻星云獎”嘉賓和讀者見面。許多作者和科幻迷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他。典型亞洲人的五官,但是臉上的神情—用陳丹青的話來說,這是一張從小沒有受過欺負的面孔。
劉宇昆的談吐同樣磊落坦蕩。無論是在會場和其他嘉賓正襟危坐,簽售會和讀者交流,私下和朋友交流,還是面對記者采訪,他的態度和回答里有著某種高度統一的調性。在這個中學生都對備考資料諱莫如深的社會里,他樂于和人分享他的靈感來源、創作技法。在這個扎克伯格來中國都要將自己定義為中國女婿的時代,他的語境以及他坦承真摯的態度讓許多實話變得順耳,沒有人覺得被冒犯。
敞開胸懷去相信他人。如同劉宇昆在面對來自不同作者的不同故事時那樣,敞開胸懷去理解。如同他在小說《終結歷史的人》里,敞開胸懷,在不同視角切換的過程中,以手術刀般的冷靜筆觸,撕開封存完好安然無恙的歷史篇章,創造出令人心悸的倫理真空;又比如以他現在的知名度去參加中國國內一場特別的科幻短篇比賽彗星科幻短篇征文—題目命定,字數有限,最重要的是作者完全匿名,由讀者通過微信投票的方式決出勝負。這次比賽異常激烈,所有選手都超水平發揮。他不一定會贏。
保持開放性的態度去傾聽理解做出新的嘗試,是劉宇昆人如其文凸顯的品質。要用比喻的話,就是一個能力超強的人工智能,從各種信息源不斷接受吸納。比如語言。他的中文詞匯量可能要比大多數中國人更豐富,并且構成復雜。和他說話,最好不要使用“在中國我們把沒寫完的小說叫做坑”之類的句式,因為當你開了某個玩笑后,他會突然問你“節操呢?”他對網絡新生詞匯運用熟練,常常會讓很多人吃驚。而同時,一些被我們如舊物般遺忘的詞匯,被他從古漢語寶庫里拾起,比如“仁恕”,比如“摧心”。一些“很重”的詞,他用,卻又好像再合適不過。
每一個角色都處理得不錯
當試圖去描繪劉宇昆是個怎樣的人時,會發現事與愿違,關于這個人的形象變得越來越模糊。他成了一個抽象意義上的文化交流使者,一個出色的作家,一個好人。
也許應該重新開始。從波士頓郊區的早晨開始,為兩個孩子做早飯,他來到火車站坐上通勤火車,在那輛車上,他寫就了迄今為止大部分短篇故事,以及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中的許多段落。上班時間,他和大部分你看到過的美國白領精英一樣,高度專注敬業,偶爾作為法律顧問需要出庭。下班之后的時間,屬于身為作者和譯者的他。如果有時間,他會陪女兒們玩捉迷藏、抓鬼那樣的游戲。這類游戲令他著迷,用他的話來說是“一個發現自己的過程”,在極少數的幸運日子里,當孩子們都睡去,他和妻子Lisa都有時間,他們會一起聯機玩游戲《文明》。
劉宇昆是作家,譯者,法律顧問,工程師,父親,愛人,朋友。每一個角色都處理得不錯。人們津津樂道他的多重身份,驚嘆他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