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聆
脫貧是村民的最大需求。對此,騰訊“為村”的思路是“一村一品”,通過挖掘當地特色產品,做精做細,形成品牌。
自2015年8月19日成立以來,已經有1600多個村子申請加入騰訊公益“為村開放平臺”。這個平臺正在進行一場利用移動互聯網改變中國鄉村面貌的實驗。
用微信找回走丟的牛
從貴州省的貴陽機場坐大巴,要走4個小時的高速和1個小時的蜿蜒山路,才能到達黎平縣銅關村。這里是騰訊“為村”項目的第一個試點村。
村里有400多戶人家,九成為侗族人。和中國其他村莊一樣,年輕人普遍外出務工,留守的多為老人和兒童,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人民幣。
早從2009年開始,騰訊公益就在云貴展開了鄉村幫扶的探索和嘗試,主要為捐贈物資和助學。在這個過程中,“為村”項目負責人、騰訊企業社會責任總監陳圓圓看到鄉村存在的三個典型問題:信息失連、財富失連、情感失連。她逐漸意識到,鄉村最需要的不是直接給錢給物,而是一種連接城市的能力。
互聯網與農村結合在PC時代并不易行,問題在于電腦設備成本和培訓難度。陳圓圓漸漸萌生了一個想法:有沒有可能短期內,通過網絡的開通、硬件普及,以及“為村”設計的“移動互聯網工具包”,讓銅關村跨越數字鴻溝?
當時,銅關村里留守的群眾,有智能手機的不超過15%。騰訊團隊整合資源,找來中興通訊捐贈智能手機、中國移動為這個村莊架設了4G基站、貴州移動為村民贈送上網流量,然后指導銅關村村委和村民帶頭人開始使用,其中甚至包括不識字的老人。
菲菲媽是嘗試者之一。她拿到了一部白色智能手機,此前她一直用一部黑白手機,而且由于話費昂貴,用的很少。她很快學會了用手機上網,并用上了微信—這款騰訊公司的產品,是目前中國最廣泛使用的社交軟件,活躍用戶超過8億人。
女兒菲菲是她的第一個微信好友,倆人鬧別扭時,菲菲媽就給她發微信讓她下來吃飯。作為村里歌隊的隊長,菲菲媽還建立了一個歌隊微信群,用于日常聊天、下發通知甚至是發放演出費。
2015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來到銅關村拍攝紀錄片,采訪結束后,菲菲媽拿出手機主動和英俊的外國主持人合影,并將它發到了朋友圈。
對于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而言,智能手機最大的用處是可以用來與在外地務工的兒子視頻聊天,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銅關村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村級公眾服務號,這是一個村務公開和村民議事的平臺。其中不但有村寨通知、財務公開等事宜,還有投票調查、活動召集、公共事務意見交流、文化活動分享等,村民們甚至可以給村委會的工作點上“好評”、“中評”和“差評”。
毫無疑問,這對以往的村務工作是一個巨大的革新。村民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通知,當村里一位老人發現公眾號上的低保名單沒有自己的名字后,哭著跑到村委說明情況。村委在核實之后,迅速為她成功辦理了低保。
銅關村村支書吳珍剛說,選舉、低保戶評選、財務公開,最容易遭遇村民的質詢。“這就要求村干部要有高水平高素質,做事講原則,敢碰硬,要公平、公正、公開。”吳珍剛說。
他自己創建了一個微信群,用于發布村里的緊急情況。“有天晚上村里發生了一起盜竊耕牛案件,失主用手機在群里發出呼吁追捕盜牛賊的消息。半小時后,村里的30多個人就截住了被盜的耕牛。”吳珍剛說。
如今,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這個侗族村寨的一種生活方式。村民可以在公眾號上售賣自己的土特產;進縣城想搭順風車可以在公眾號上發布拼車信息,有面包車的村民就會來搶單送客;小賣部購物支持微信支付……
脫貧吸引年輕人返鄉
脫貧是村民的最大需求。對此,騰訊“為村”的思路是“一村一品”,通過挖掘當地特色產品,做精做細,形成品牌。
2014年,騰訊出資1500萬元人民幣,資助銅關村建設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的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不僅是侗族文化的交流平臺,也提供參觀展覽和民宿預訂,吸引全國游客,為村民創造家門口的收入。
同時,這里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博物館的建設人員都是本村匠人,許多年輕人也回鄉參加了博物館的管理。村里會織布的奶奶、會編草鞋的爺爺、會做米粉磨豆漿的阿姨也能在這里獲得收入。
2015年8月,騰訊正式推出了“為村開放平臺”計劃,嘗試將銅關村等三個試點村的經驗和模式推廣到全國。湖南湘西州扶貧辦干部唐其昭在聽了陳圓圓的宣講后,充滿了動力,他認為農村脫貧不能離開互聯網:“農村人需不需要互聯網?這要看他需不需要進城。他的產品要進城,他的孩子要進城,他生了大病要進城,他就需要互聯網。”
2015年9月,在唐其昭的努力促成下,湖南湘西州在7縣1市試點“互聯網+貧困村”扶貧開發模式—“湘西為村”。
他們在試點村實現全村WIFI覆蓋,并選取有能力的村民當帶頭人,建立村級微信群和公眾號,銷售鄉村品牌的農副產品。第一個加入的比耳村,通過微信公眾號銷售本地綠色種植的臍橙,有村民以高于合作社收購價3倍的價格在網上賣出了2萬多斤橙子。
值得一提的是,比耳村公眾號的運營團隊,是一群年輕人,一個70后,兩個80后,還有四個90后,其中五個人還在外地上學或工作。
這些年輕人為了家鄉脫貧迸發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會反復修改微信公眾號文章,教村民使用微信,策劃相關活動,分文不取地無償付出。
團隊成員、大學生米丹表示,過去村里出去的大學生沒有機會和平臺為家鄉做點事,但現在只要轉發一下家鄉的文章、分享一下村里的微店,就可能給村民帶來經濟效益。
這些年輕人的努力,是陳圓圓在銅關村的試驗后最希望看到的。
“一個村只有擁有屬于自己的‘一村一品才可能實現連接財富,而且脫貧比致富要容易。即使一個村莊沒有‘一村一品,只要能連接情感、連接信息,就能帶來機會,創造出經濟狀況改善的機會。”陳圓圓說。
村民才是核心力量
“為村”項目當前最核心的工作,是引導村民學習使用經過功能開發的升級版村莊公眾號。
相比于只能推送文章信息的普通公眾號,經過開發的升級版村莊公眾號是屬于村莊的互聯網平臺:面向村莊內部,“為村”公眾號是智慧生活平臺,集便民服務,智慧村務,信息資訊為一體;面向村莊外部,“為村”公眾號是一張網絡上的鄉村名片,在這里可以宣傳村莊、推廣旅游、銷售農特產品,內外結合,最終實現通過為村公眾號為鄉村實現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
一些有意愿和能力幫助鄉村發展的企業,也通過公眾號的功能,將自己的核心能力觸達到鄉村,例如,為村民提供電商銷售、村景直播、農業資訊等實用的服務。
陳圓圓表示,扶貧是中國的國策,在工作中她真切地感受到政府的參與熱情。國家需要更多案例來支持他們資金的配置計劃,為村莊的發展投入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
據悉,2016年騰訊“為村”計劃重點打造100個案例村莊,為政府和社會示范如何用移動互聯網為鄉村做連接。同時將逐漸退出資金資助的模式,轉而扮演一個“連接者”的角色。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認為,外界聚焦騰訊公益在“互聯網+農村”計劃中的重要性,但實際上,騰訊只是在搭建平臺,希望互聯網人才和互聯網思維能注入農村,盤活鄉村中本身就存在的資源。
根據CNNIC的調查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6.7%,規模為1.91億。相比騰訊較為濃重的公益意味,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大公司也都在布局農村電商市場,毫無疑問,這將共同改變中國農村的面貌。
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通過“為村”關心家鄉的村務和發展。“外來者要想在村莊建立信任是很難的,需要漫長的時間。所以在推廣的過程中,本村人才是最核心的村莊活化劑。只要有本村人持之以恒地提出村莊話題,哪怕還有很多人在外打工,都能天涯若比鄰地拉近距離,并且提高村莊民主意識。”陳圓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