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國慶
不久前,中國政府決定,在內陸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新設立7個自貿試驗區。這7個自貿試驗區,將繼續依托中國地方各大新區、園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更廣領域、更大范圍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試點格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不久前,中國政府決定,在內陸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新設立7個自貿試驗區。沒有懸念,自貿區擴圍的靴子終于落地。時間不遲不早,恰在杭州G20峰會開幕前夕。這一時間點看似偶然其實必然。有分析人士稱,“此時宣布自貿區擴圍,是對G20國家的一個明確信號,中國支持貿易自由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新一批自貿區的開發,就是在國家層面支持貿易自由化。”
G20峰會集中了當今全球最為發達和有發展潛力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集團。在G20峰會前,中國公布自貿區擴圍,其意在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市場化主導的發展方向和路徑,積極推進貿易自由化,參照國際貿易自由化經驗,創新規則和制度建設。同時,這一時刻,宣布自貿區擴圍也有積極吸引世界各國先進技術、人才、資本、企業參與自貿區建設,發揮自貿區優質資源、稟賦,推進經濟發展重上快車道的意圖。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認為,新自貿區和開放型新經濟試驗區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和部署。從7個新的自貿區和12個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布局來看,顯示“十三五”期間開放型經濟改革的整體布局更為全面。
各具特色 各有側重
本次擴圍的7個自貿試驗區有不同的發展特色和任務,具體而言:
遼寧省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加快市場取向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結構調整的要求,著力打造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整體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的新引擎。
浙江省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探索建設舟山自由貿易港區”的要求,就推動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進行探索。
河南省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的要求,著力發展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湖北省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中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要求,發揮其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示范作用。
重慶市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發揮重慶戰略支點和連接點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帶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
四川省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以及建設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的要求,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實現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
陜西省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自貿區擴圍作為中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在哪些地區擴圍、落地,何時以何種方式推出,要具有哪些特色,完成怎樣的改革任務,是著眼全局,謹慎選擇的結果。從7個自貿區的布局和試點內容可以看出,7大自貿區所在省市在各自區域都處于經濟發展引領地位,發揮其在經濟發展、對外開放以及吸引外資方面突出作用,達到探索改革深化路徑、轉型模式、培育構建主導產業提升競爭力的目的,將對區域戰略布局和區域改革發展起到示范作用。
同時,7個自貿區將根據所在省市在各自區域特點,設置不同的改革路徑。對此,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表示,新自貿區試點內容更加專業,可以理解成“1+X”架構,在法規調整、負面清單、體制機制改革、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等統一要求下,根據各省市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的改革試點,使制度創新更加深化,增加地區的適用性。
據報道,新設7個自貿試驗區,將繼續依托中國地方各大新區、園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更廣領域、更大范圍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試點格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有分析稱,新獲批的7個地方自貿區,及已有的4個地方自貿區,將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試驗不同的探索路徑,呈現百花盛開的景象,亦將成為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未來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形成影響深遠。
復制推廣 不斷完善
擴圍的7個自貿區將復制此前已經設立的4大自貿區成功經驗。在過去的3年中,中國先后成立了上海、福建、天津、廣東4大自貿區。經過3年的運行,上海、福建、天津、廣東4大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創業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在體制機制創新、貿易監管、投資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貿易監管制度創新成效明顯,金融開放創新舉措穩步推出,嚴密高效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務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差別化的功能舉措也不斷推出。
在總結4大自貿區經驗基礎上,7個自貿區將進一步和實際結合,發揮區域優勢進行先行先試,將起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
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說,“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是自貿試驗區工作的重要原則之一,主要通過集中推廣、各部門自行推廣和地方推廣三種方式進行復制推廣。但在復制推廣前,新擴圍的7個自貿區首先要明確自己試驗什么,怎么試驗,可以形成一個什么樣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總體上來說,7個自貿區既要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又要與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緊密結合,還要結合自己的經濟發展特點。這是其關鍵所在。
各辟蹊徑 “一帶一路”
中國最早的自貿區—上海自貿區,成立于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拉開了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成立30年以后又一次改革開放的序幕。其時,中國政府的目的是想把上海自貿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中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的重大任務。
通過實際運行,上海自貿區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創新和政府管理等領域,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基礎性制度和核心制度不斷形成。目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逐步成型,金融制度創新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第三方機構對上海自貿區的聯合評估顯示,82%的受訪企業反映營商環境進步明顯,95%以上的企業看好后續發展。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自貿試驗區政府部門服務效率、企業設立便捷度、辦事透明度等都打了高分。
2015年4月,中國自貿區第一次擴圍,擴圍選擇天津、廣東和福建,多點擴圍,借鑒上海的經驗,提升經驗的可復制可推廣性,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
經過試驗,四大自貿區各辟蹊徑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建立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網絡;廣東自貿試驗區“走出去”與伊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自貿園區開展合作;天津自貿試驗區推出“一帶一路”過境貨物專項便利檢驗檢疫制度;福建自貿試驗區以中歐班列(廈門)常態化運營為契機,融入“一帶一路”戰略。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新建7大自貿區之外,中國政府目前正在江蘇、廣西等地推進12個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這些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承擔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革的任務。自貿區和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在布局上在部分地方省市有重疊,可看做是中國對外開放改革的兩個輪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和自貿試驗區是兩條線,各自推進,二者應該說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又各有側重。自貿試驗區更強調對標國際投資貿易新規則,12個試點地區的綜合試點試驗則更多立足于開放型經濟體系、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推動形成內生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