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智能制造不等于“智能+制造”

李靖
以往我們習以為常的制造業全球產業轉移,正出現截然不同的趨勢。
從制造業的歷史看,以前出現過從英國向美國的產業轉移,后來又出現過向“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到中國崛起的時期,則更是承接了這種產業轉移。但是,現在這個趨勢正在改變——產業轉移開始向發達地區回流。
以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動汽車特斯拉為例,它居然是在美國最貴的地方之一硅谷生產。而特斯拉之所以負擔得起高生產成本,一個重要原因是采用了智能制造的方式,表現之一就是汽車生產線上大批量使用的機器人。
中國制造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就是智能制造很快會使生產中的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而生產的敏捷性和生產系統優化的效率將大幅提升。從而導致全球制造業不再是簡單的從人力成本高的地區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區單向轉移,而是開始出現“回流”趨勢。而且越是“油水”足的制造領域,“回流”的力道越是強勁。
而促使這種歷史性“回流”的關鍵,就是智能制造。中國制造未來的命脈,也在于能不能拿下智能制造這塊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之所以是個歷史機遇,還不僅僅因為前面所說的可以將成本變得比人工更便宜,因為智能制造本質上并不是個成本導向的生產“性價比”問題,而是一種跟隨著市場趨勢而誕生的生產方式變革。
這種市場趨勢的變化,就是企業要生存,就得適應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而且消費者需求越來越個性化的趨勢。
未來能夠生存的企業,要能以批量生產的時間和成本,去生產出具有個性化的產品。唯有順應智能制造的產業趨勢,才能夠真正解決產業升級問題。
再說直白一些,市場需要的是最短的交貨期、最優的品質、最低的價格和最好的服務!這樣“變態”的市場需求,會讓只適應規模化生產的企業必死,除非你能轉到敏捷化、數據化的智能制造軌道上來。
智能制造看起來高大上(一般可以表述為設備自動化、生產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動化、決策數據化),但有個笑話說得好:阿爾法狗再厲害,也經不住農民給電線上來一鋤頭。
也就是說,智能制造雖然本質上是一種生產方式的跨越,但在實操層面,可千萬不能一“跨越”了之。反而要拋棄跨越思維,讓智能制造從企業以前的管理基礎上“內生”出來。
因為智能制造不是簡單“移植”而來,它是從“敏捷的軟件”——企業管理水平、員工素質、培訓體系等,和“柔軟的硬件”——智能設備及企業內高效的信息支持體系等“內生”而來。
無論是企業讓生產分散化,與全球合作伙伴進行高效率“融合”,還是內部生產的定制化、敏捷化,都離不開原有的管理基礎。
也就是說,智能制造的水平,依然是由企業的管理水平所決定的。但是,為適應這種變革趨勢,原有的管理基礎現在必須改造升級。
以特斯拉為例。有特斯拉員工這樣描述他們在公司內的工作狀態。
“全公司僅有一個人享有Principal Engineer(首席工程師)這個最高的頭銜,但是工程師團隊內的‘階級’基本不存在,所有人都在一個完全開放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可以將特斯拉理解成在足球場上放置多個辦公桌子、椅子的公司。”
“我可以拿著手提電腦直接放到Principal Engineer的桌上,對他說我找到了一個bug(漏洞),也可以說這個地方的設計我覺得不合理,讓他解釋一下這部分的架構和設計理念。Elon(埃隆·馬斯克)和公司的CTO就坐在公司的一角,離我的直線距離不到20米。馬斯克的桌子就是完全開放的,這種工作環境的設定也是馬斯克的決定,他覺得這樣開放的工作環境更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打破公司內‘階級’的存在,員工之間的交談變得更加直接、便捷。Elon也很鼓勵員工和他直接對話,讓員工講述對公司的想法。”
當人們看到特斯拉工廠大批量機器人炫酷般運行,并為之感慨的同時,應該意識到這些只是智能制造的“冰山一角”,后面更多的是特斯拉公司內生的信息支持水平和敏捷性管理的細節。
其實智能制造概念雖有橫空出世的效果,但它本身,并不是個橫空出世的生產方式,而是制造業內在發展邏輯的一個結果。
“智能制造”的內生邏輯的根本,是市場倒逼的作用。隨著市場個性化和成本壓力的趨勢性變化,它集成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組織方式創新而誕生的新生產模式。
而這種生產模式,如果企業不能從以前的管理基礎上“生出”,打好智能制造的“對接基礎”,想要“跨越”得越遠時,跟頭反而可能摔得越慘。
任何一種生產方式的革命,必然帶來企業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等的深層改變。對于中國傳統制造企業來說,就是要尋找和過去不同的成長方式以及新的競爭能力。
在此情況下,智能制造的對接基礎,不在那些酷炫的機器人和所謂高大上的管理概念上,而在對身邊管理環境和技術條件的重新審視和策略性升級上。
(轉載自《中外管理》,2016年No.5)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