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留學潮,只是看上去很美?
孩子中考后該何去何從?近日,黃磊、海清主演的電視劇《小別離》戳中了許多家長的痛點。而電視劇關注的低齡化留學現象———讓孩子出國讀高中,也正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為何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這樣的“小別離”?“小別離”背后有幾多期盼幾多糾結?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理?
電視劇《小別離》熱播,涉及最多的話題就是要不要在孩子初中畢業后就將他們送到國外讀書。而現實生活中,孩子初中畢業就出國留學的案例并不少。很多孩子在十幾歲時就離開父母,獨自到異國深造,而且這個群體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中學生出國留學的人數已經達到18萬以上,分布在歐、美、澳、日、新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15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已突破52萬,而其中低齡留學生的比例已占到一半以上。
然而,相對于已成年的留學生,未成年留學生在各方面仍屬稚嫩。孤身在海外,如何適應環境、面對困難?這是否會成為這群“小小少年”難以承受的煩惱?
4年前,因為不喜歡國內的高中,蘇昱成決定去加拿大讀書。從休學到上飛機,只花了兩周時間。剛到加拿大時,晚上他會跟同是來自北京的朋友坐在馬路邊,說著北京的好和溫哥華的爛……
有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已走上或準備走蘇昱成式的求學路——小小年紀離開父母,只身來到異國他鄉讀書。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截至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達到了305.86萬人。按照教育專家的分析,這個龐大的留學群體正在發生著一些結構性的變化。
以赴美留學為例,本科畢業讀研究生曾是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的主力,據統計,2005~2006學年,中國赴美讀研人數占中國赴美留學生總人數的76.1%,超過3/4;而到2012~2013學年,中國赴美讀研人數在中國赴美留學生總人數中占比下降至43.9%,下降幅度約達30%。與之相對應的是高中畢業赴美讀本科人數的猛增。2005~2006學年,僅有9309人赴美讀本科,是當年赴美讀研究生人數的1/7,而2012~2013學年,赴美讀本科的高中畢業生增長到了93768人,僅比當年赴美讀研究生的人數少了1萬人,8年增長了約10倍,增速遠高于中國赴美留學總人數的增速。
國際教育教學委員會董事會成員李德泉曾在美國公立和私立高中任教多年。他認為,低齡留學熱潮在未來還會繼續升溫,“以韓國、臺灣小留學生的留美經歷為參照,低齡留學高峰期會保持20年左右。自2008年美國對中國開放中小學留學簽證開始,按照慣例,這一高峰期還可持續10多年。”
“我的女兒就是‘小留學生’,《小別離》講到的現象在我們家就經歷過。”50歲出頭的公務員唐女士通過網絡留言說,女兒小齊2012年放棄了在上海某知名中學高二年級的學業,到美國新澤西州一所私立高中就讀,現在已進入當地一所大學繼續深造。
唐女士強調,自己曾是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后的受益者,但她個人更希望自己的女兒“走一條不同的路,一定要從千篇一律的高考重壓下走出來,這是我們當初下決心花錢送孩子出國讀高中的初衷。”
唐女士的留言道出了許多父母的心聲,這也成為低齡留學的重要原因。有留學專家表示:“國內考試壓力下移,中考壓力甚至超過高考,很多家長從孩子自身綜合素質考慮,比如覺得孩子可能不擅長考試,不想讓孩子的壓力太大,所以選擇送到國外。此外,家長越來越意識到社會競爭拼的是綜合素質而非成績。”
中產階級家長數量增多也是留學低齡化加劇的重要原因。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顯示,2015年有出國留學意向高中生的父母職業為產業與服務業員工的比例躍居首位,超過了父母職業為管理層和專業人員的比例。
多年從事留學咨詢業務的某教育機構負責人柯劍分析,家長的理由總是多元化的,例如“升入名校幾率高”“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學習方向”“希望孩子多參與海外學校的體育、社團活動”等,也不排除個別“跟風”“攀比”的情況。
躲過的只是一場考試,但迎來的是更加艱難的挑戰。
正在美國眾議院實習的王宇軒初三時就出國了,他出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參加中考。但接下來遇到的挑戰比之前想象得大很多。“美國高中閱讀量很大,我那時電子詞典從不離手。”每學年最后一篇大論文更是讓王宇軒“肝顫”:“我9年級的題目是雪萊和他詩中的自然主義,要求寫6頁。”他把當時能搜到的所有關于雪萊和自然主義有關的中文論文全看了,然后整整一周沒怎么睡覺,終于寫出來一篇很稚嫩的論文。
與王宇軒一樣,身處美國東部某高中的李華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語言上的障礙讓他無法和同學、老師正常交流,身邊缺少親人和朋友,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往往孤立無援。“在學校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每天下課就是吃飯、睡覺、打游戲,很難融入當地人的朋友圈。”
除了不適應學業的問題、生活上孤立無援的處境,更是出現了低齡留學生綁架、施暴事件。例如前不久轟動世界的洛杉磯中學校園霸凌案,該案涉及的當事人均為在美國讀高中的中國留學生。其中,最嚴重的中國小留學生翟蕓瑤因人身傷害罪被判13年,其他兩名同學分別被判刑6年和10年,刑滿后將被驅逐出美國。
絕大部分低齡留學生尚處于青少年時期,而青少年成長時期會面臨特殊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在留學期間會更加集中地表現出來,比如,文化震撼與新環境帶來的適應障礙,遠離親人、好友但又缺乏新的人際關系而導致的孤獨感等。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李維平說,雖然很多學生在出國前都做足了語言、學業和物質上的準備,但他們往往忽視了心理上的準備和調適,導致留學異國他鄉后無法適應新環境和跨文化的挑戰,從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這些都不容忽視。
一邊是持續升溫的低齡留學,另一邊又是小留學生的辛酸故事。那么,低齡留學這道題應該怎么答?以美、加等國四年高中、四年本科計算,“小別離”的費用高達數百萬元人民幣。再加上小小年紀背井離鄉的代價,很多的家長仍會覺得這樣的選擇題解答起來相當沉重。
蘇州外語學校國際二部主任方惠分析,其實要不要出國讀高中,得綜合考慮軟硬兩方面實力,視情況而定。硬實力包括孩子的學科成績和語言成績,如雅思,托福等;軟實力則包括孩子的獨立性、心理素質、適應能務以及服務合作能力等。“國外教育的開放性可以煥發孩子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但是對于有些孩子來講,并不是越自由越好,如果上述這些素質有硬傷,那么低齡出國很可能會事與愿違。”
對于那些準備出國的低齡留學生,業內人士劉湘建議,孩子應在辦理留學過程中更多地參與,家長應該更多地傾聽孩子的意見。留學前,孩子最好至少參加一次海外夏令營活動。“留學過程中,3個月適應期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夏令營等活動也有3天左右適應期。”劉湘說,通過活動可以了解學生的獨立性、適應性和溝通能力。如果不太適應,建議等到孩子更成熟些,甚至可以等到高中、本科畢業后再留學。
此外,對于已經出國的低齡留學生,留學教育專家王麗霞提醒,小留學生父母應該注意情感陪伴,例如多出國探訪,平時要多利用通訊工具與孩子交流,讓他在接受西方價值觀的同時不至于丟棄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做到兼容并蓄。(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