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保珍
發揮醫療救助作用讓政策落到實處
文/王保珍
近年來,國家通過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等制度,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困難群眾的醫療負擔壓力。但我們也看到,仍有很多家庭因為經濟困難,或家庭成員患重特大病需要高額的治療費用,導致這部分家庭根本無力就醫或因病致貧。雖早在2003年國家就開始著手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2004年開始了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2009年后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整合,2014年做到將城鄉醫療救助資金賬戶合并,徹底做到了醫療救助制度的城鄉統籌、政策統一、待遇一致,但從實際效果看,醫療救助制度的落實效果不盡如人意:一是救助面窄,基本上只是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鄉低保對象;二是救助力度小,很多地方救助比例只有30%-40%,而且這還僅限于經其他醫療保障制度后個人自負的合規費用,很多目錄外的費用根本不在救助范圍,大多數地方年度救助限額只有幾千元,這與困難群眾的需要相差甚遠。從制度設計上看,醫療救助制度經過多年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救助資金嚴重短缺,遠遠不能滿足城鄉困難群眾的需要。
2015年,全省共籌集醫療救助資金6億元左右,其中中央補助4.6億,省級財政0.22億元。這6個多億的資金中,僅資助城鄉困難群眾參保參合就用去3億多元,剩下的資金如果平攤到全省近300萬低保對象、五保對象身上,平均每人還不到100元,而且現在政策要求,要將救助范圍擴大到低收入和因病致貧家庭,這么艱巨的托底保障任務與如此少的資金形成強烈反差。據我走訪調查,各地普遍反映,由于醫療救助資金嚴重短缺,只好根據籌資情況開展醫療救助工作,只能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更談不上應救盡救。在一些財政困難的地方,困難群眾申請醫療救助,由于醫療救助資金已全部支出,只能安撫申請人等到下一年度再解決。有些地方甚至因為現有資金只能滿足一小部分困難群眾醫療救助需求,怕引發矛盾,干脆不再開展救助了。在這些地方,除資助困難群眾參保參合外,不敢有其他醫療救助開支,造成在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反而出現資金結余的怪現象。

2015年10月10日,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民政廳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該《實施意見》要求,省和設區市財政要加大對本行政區域內經濟困難地方的資金補助力度。據我了解,近幾年省財政每年僅安排醫療救助補助資金2200萬元,11個設區市2015年安排醫療救助資金才2900萬元。2015年山西省省級財政安排醫療救助補助資金1.18億元、河南省安排1.29億元、安徽省安排0.92億元,這幾個省份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近,與之比較,我省省級財政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安排確實太少了。從2016年以來,我省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為了把醫療救助政策落到實處,必須妥善解決醫療救助資金嚴重短缺問題。為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加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建議在積極爭取中央資金的同時,省市縣明確醫療救助資金人均籌資標準,省級財政要積極調整支出結構,將更多的資金用于醫療救助支出,加大省級財政對困難市縣專項補助力度,將醫療救助資金籌集情況和救助水平列入各級政府年度考核目標的內容。
二、資助困難群眾參保參合資金由財政單獨列支。城鄉困難群眾參保參合個人繳費部分,剛開始時每人每年10元,后來逐年提高,到2015年已提高至每人每年110元,2016年提高到150元。資助困難群眾參保參合所用資金去年已占醫療救助資金總量的一半,隨著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籌資標準的逐年提高,以后個人繳費標準也可能逐年增加。目前政策要求,特困供養人員個人繳費全額資助,城鄉低保對象按不低于60%資助,還要求對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重殘人員及因病致貧家庭的重病患者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定額資助,由此更是加劇了醫療救助資金的緊張。建議資助困難群眾參保參合資金由財政單列資金資助,將醫療救助資金真正用于住院救助和患慢性病、大病的門診救助,有充裕的資金保障將醫療救助制度與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大病保險制度實現無縫銜接,在醫療機構實現“一站式”即時結算,變事后救助為實時救助,提高救助水平和醫療救助的托底能力。
三、健全社會力量參與銜接機制。建議各級成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會,整合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中來,發揮公益慈善組織救助靈活的優勢,打破政府救助存在的目錄限制、救助金額少的制約,真正對重特大疾病救助發揮托底作用,形成對政府救助的有效補充。另外,社會組織還可從困難群眾需求出發,提供心理疏導和親情陪護等形式多樣的慈善幫扶。
(作者為省政協委員、河北省民政廳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