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川
被毛主席稱道的全國勞模王志琪
文/東川
河北政協人物譜
〔編者按〕從2010年慶祝河北省政協成立60周年起,本刊幾年間連載了自省政協1950年成立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幾十名委員的業績,受到廣大讀者歡迎。2015年是省政協成立65周年,為了彰顯廣大委員在革命戰爭年代,或和平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的卓越貢獻,本刊繼續展現了不同時期各界省政協委員的風范。2016年接續刊登,以饗讀者。
王志琪(1918-1985),邢臺縣西黃村鄉東川口村人,全國勞動模范。抗戰中即成立了農業互助組,并任村里抗日自隊隊長。解放后歷任村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四、五屆省政協委員。
上世紀50年代,王志琪是與王國藩、耿長鎖、王玉坤齊名的全國勞動模范,他們堅持走農業合作化的道路,帶領農民戰天斗地,艱苦創業,促進了農業豐收,農民富裕,均受到毛澤東主席稱道,給予極高的評價。
1918年6月,王志琪出生在邢臺縣西黃村鄉東川口村,自幼務農。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堅持抗戰,反對敵偽,1942年4月,他24歲時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農業生產上成立互助組,并任抗日自衛隊隊長。5月,日本鬼子分四路,圍攻抗大駐地漿水。23日,楊秀峰、胡震率部在白云山腳下伏擊敵軍,王志琪帶領自衛隊參加了戰斗,光榮負傷,被太行分區授予“殺敵英雄”稱號。
新中國成立后,黨號召走農業合作化道路,王志琪堅決響應,1952年便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并當選為合作社主任。
僅利用一個月的時間,王志琪就帶領村民實現了全村合作化。在王志琪的領導下,糧食生產比抗戰前增加了三倍,家家有余糧,戶戶有存款,成為太行山腹地最富裕的小村莊,引起全國的關注。
王志琪走合作化道路的情況,很快引起毛主席注意。1953年農歷正月初二,毛主席出京視察,在火車上,邀邢臺縣委書記張玉美,進行了長談,主要了解了王志琪的合作化情況。張玉美作了詳細匯報介紹,更引起毛主席的極大關注。
1955年,王志琪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接見。當年9月的一天,中南海菊香書屋,毛主席看了全國勞動模范王志琪的先進事跡后,寫了這樣的評語:“有一個強的黨支部,又有王志琪那樣為群眾所信仰的領袖人物。”
王志琪之所以被毛主席稱為“群眾領袖”,的確來自于他的號召力、團結力和影響力。
自此,王志琪出名了,邢臺縣東川口村更有了大名。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縣政府決定,要在七里河上游的峽口,修建一座東川口水庫。修水庫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村里的土地和大半個村莊要被淹沒,多半村民需要搬遷到下游的北會村。村民的鄉土觀念是故土難離,所以當時村里沒有一戶報名。

王志琪
這時,在北京參加全國群英會的王志琪回來,他面對公社和縣里的人,態度非常堅決:“黨員干部要帶頭,我先搬!”
表了決心,還要算賬。在全體干部群眾大會上,王志琪扳著指頭,算了這樣一筆賬:“咱這里水缺貴如油,水庫能澆五萬畝地,每畝能增產二百斤糧食,一年就會增產一千五百萬斤,咱全村一年才收三四十萬斤。孰輕孰重,大伙兒算算這筆賬。咱們要為國家著想呀!”他這一席話,說得群眾心里亮堂了。
搬家那天,王志琪正在收拾東西,來了一伙兒人。有縣里、公社和南會村黨支部的人,他們七嘴八舌,懇請王志琪到南會村當支部書記。
一道山梁分開了南會和北會。北會是模范村,余糧村;南會是后進村,救濟村。王志琪二話沒說,服從了組織的決定。他帶著兩名村干部和幾戶烈軍屬、五保戶,落在了南會。
在南會村住下后,王志琪走街串戶、訪貧問苦,帶領社員開荒造田、種植果樹、修渠引水、恢復老字號,三年打了個翻身仗,給國家年交余糧七萬多斤,農民日工由五毛錢變成了兩塊七。
這時的王志琪影響更大了,地區、省、全國都在學習他。當年,《人民日報》在重要版面,報道了王志琪的先進事跡,文章題目是《站在南會,想著全國》,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63年8月的一場暴雨,河北全省受災,邢臺縣南會村更是遇到了毀滅性的災難:耕地、房屋、牛羊被沖走,果樹被連根拔起。幾天后,洪水雖退了,但亂石沖得滿溝滿川。
王志琪沒有被洪水沖垮,他意志堅強,是有名的剛強鐵漢。他拖著一條殘腿,帶著社員起土墊地、刨魚鱗坑,苦和累都拋到一邊。
苦干加巧干,幾年過去了,王志琪帶領村民重建家園。在亂石灘、山坡造出層層梯田170畝,起沙墊地250畝,封山育林1000畝,建新房220間,在山野植樹25萬多株。至1966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5.5萬公斤,除自足以外,還向國家作貢獻。全村家家戶戶有新房,村整體生活水平,超過了災前。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全國開始大亂,紅衛兵到處造反,然而南會村卻遲遲沒有動靜。那時,南會村傳唱著一句順口溜:“孩子們操點兒心,別讓紅衛兵進咱村。”就是不讓造反派進村,怕影響了生產。
然而,還是沒能阻止住城里的一撥兒一撥兒紅衛兵,他們到處煽風點火。其中有幾個造反派抓不住王志琪把柄,就千方百計誣陷他,并給王志琪戴上高帽,脖子上掛上牌子,上面寫著“當權派”,背上縫一溜白布,白布上寫著幾個黑字:“反黨反社會主義”,把他拉到公社批斗。批斗時,造反派把鞋帶、皮帶都抽走了,他們怕他自殺。
每次遭批斗后回到家里,王志琪的身上都是血,可他對家人啥都不說。
不久,王志琪被關進了小黑屋,實行專政,限制人身自由。家里人擔心,怕他想不開,偷偷跑去探望他,勸他別灰心。王志琪說:“我和別人不一樣,我連日本鬼子都不怕,還怕啥?人生在世,哪能一路風調雨順?我沒事!”
1966年8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到河北視察,并會見了準備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招待會的同志,可他沒看到王志琪,便問:“王志琪同志怎么沒來?”
省委一位領導回答:“王志琪站錯了隊,正在批斗!”
周恩來皺著眉頭說:“他是個農民,有什么站錯隊?讓他到京開會。他是毛主席樹的榜樣,國慶招待會不能缺他!”
周恩來回到北京后,馬上吩咐身邊的人,以他的名義,給王志琪下了請帖。王志琪接到請帖后,心情無比激動。那天,他一夜沒睡。
1966年9月30日晚上,人民大會堂里燈火輝煌,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相聚一堂,共度佳節。
周恩來走向一個個餐桌,向來賓敬酒。當他走到王志琪那張圓桌前時,與大家舉杯同慶之后,來到王志琪跟前,緊緊握住王志琪的手,久久不放。周總理那只手溫暖無比,王志琪激動得難以言表。一股強大的力量,在王志琪心里涌動:“我要堅強地活著,將來要為群眾做更多的好事。”
1973年后,王志琪先后擔任縣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地位雖變了,但他艱苦創業的思想永不變,依然是帶領群眾治山治水,使以前畝產百十來市斤糧的崗坡地,跨過千斤大關,成為全省農業典范。從1976年起,他一手抓農業,一手抓工副業經濟,先后建起石灰廠、鐵業社、蘋果園、糧種場等十幾項工副業。僅石灰廠,一年即收入十幾萬元,十幾萬元在70年代是個很大的數目。
1985年王志琪去世后,縣政府為表彰他的業績,特在南會村為他建了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