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南渦研究和觀測試驗回顧及進展

2016-11-16 03:31:07李躍清徐祥德

李躍清徐祥德

(1 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高原與盆地暴雨旱澇災害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72;2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1)

西南渦研究和觀測試驗回顧及進展

李躍清1徐祥德2

(1 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高原與盆地暴雨旱澇災害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72;2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1)

西南渦是我國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之一,對西南渦及其影響的研究和預報,一直是天氣學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從西南渦研究和觀測試驗的回顧及10年來的進展兩個方面,系統總結了國內外關于西南渦系統及其降水影響的主要成果;重點討論了西南渦研究與應用存在的基礎數據、中尺度特征、演變機理、天氣影響和預報技術等主要問題;并且,強調了深入開展西南渦中尺度分析研究,尤其是其觀測布局試驗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基于與西南渦結構、演變和影響尺度匹配的觀測系統、多源數據、分析技術和研究理論,加強西南渦及其影響的中尺度氣象學觀測、試驗、理論和應用的綜合研究是其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西南渦,科學研究,觀測試驗,發展方向

0 引言

西南低渦(簡稱西南渦)是影響我國夏半年降水天氣過程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系統,西南渦暴雨也是中國暴雨中非常復雜、富有特色的暴雨現象。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僅是大地形和抬高熱源,對我國、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的天氣、氣候變化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1-4],而且其東側陡峭復雜地形的作用,使該區域成為我國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異常活躍并東移影響的一個中心[5-8]。而西南渦作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高原災害天氣系統,是在青藏高原復雜地形與大氣環流相互作用下,發生于我國西南地區(26°—33°N,100°—108°E)700或850hPa等壓面的中尺度氣旋式閉合低壓系統[5],它的發生、發展及其移動往往引起下游我國廣大地區異常強降水過程,并帶來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5]。因此,對于災害性天氣系統西南渦活動及其影響的研究和預報,一直是我國災害天氣領域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在西南渦及其影響認識的基礎上,從西南渦研究和觀測試驗的回顧、近10年來的進展兩個方面,全面系統總結了西南渦及其影響研究的基本狀況,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指出了其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以進一步提升我國西南渦系統及其天氣影響的理論水平與業務技術。

1 回顧及進展

長期以來,通過觀測分析、診斷研究、數值模擬,以及科學試驗等方法,對西南渦已開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尤其是在關于西南渦的熱力與動力結構、天氣與氣候特征、發生發展與形成機理、西南渦的影響與預報、西南渦觀測試驗等方面都有新的認識[5,9-13]。下文,首先對21世紀之前西南渦研究和觀測試驗成果做一重點回顧,然后總結21世紀近10年來西南渦研究和觀測試驗的主要進展。

1.1前期研究回顧

在西南渦活動與結構方面,認識到西南渦全年各月都會出現,以4—9月居多,形成于700hPa(或850hPa),水平尺度約300~500km,為α中尺度渦旋,生成初期是一個淺薄系統,生命史一般低于48h,但少數發展東移后可達7d。主要集中出現在九龍、巴塘、德欽、康定、昌都一帶(28°—34°N,97°—102°E),通常稱為“九龍渦”,其次為四川盆地,又稱為“盆地渦”。其移動路徑主要有偏東、東南和東北路徑三個方向,其中偏東移動是主要路徑[5-6,14]。陶詩言等[14]通過大量個例分析得到,西南渦在垂直方向上較淺薄,形成初期700hPa出現氣旋環流,而500hPa、300hPa常為高壓區或高壓脊。并發現“雅布”—九龍地區、黑河地區和四川盆地是西南渦三個最易發生的源區。盧敬華[5]考慮了高原渦后進一步指出:西南渦源地主要集中于兩個地區:一是九龍、巴塘、康定、德欽一帶,二是四川盆地,并較系統地分析總結了西南渦形成、發展和移動等主要特征。解明恩等[15]的數值模擬發現,700hPa 西南渦在邊界層內具有較復雜的流場結構,整個氣旋式環流的局部存在反氣旋式環流,形成了上升與下沉運動的交替出現。陳忠明等[16]通過中尺度濾波得到,強烈發展的西南渦是一個十分深厚的系統,可伸展到100hPa,同時也是一個非對稱的中尺度系統。彭新東等[17]通過對高原東側低渦的分析認為,西南渦具有暖濕的中心結構。韋統健等[18]通過對3次西南渦過程的合成分析指出,西南渦的溫濕場和垂直流場在低渦區呈現明顯的不對稱分布,低渦是一個顯著的斜壓系統。

在西南渦演變與機制方面,王賽西[19]發現角動量輸送變化是造成低渦逐月出現頻率不同的不可忽視的動力因素,角動量平流正值區與低渦出現源地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劉富明等[20]指出,西南渦與高原渦處于非耦合時,將抑制背風坡系統發展,當處于耦合時,會激發背風坡系統發展。西南渦上空有高原渦活動,有利于西南渦的發展加強,提出了西南渦與高原渦垂直耦合作用的觀點。高守亭[21]認為西南渦的形成與盆地、河谷和氣流分層有關。大氣低、高層氣流形成的穩定分層流與地形的相互作用最有利于渦旋擾動的形成,從環流與地形的相互作用解釋西南渦活動的動力學機制。吳國雄等[22]提出了西南渦形成的傾斜渦度發展(SVD)機制,指出由于地形作用引起等熵面傾斜是SVD發生的重要條件,西南季風氣流北上與高原地形相互作用形成較強的南風垂直切變,兩者結合導致SVD發生,垂直渦度快速增長。李國平[23]指出,地面感熱加熱與暖平流通過產生正值非熱成風渦度,對暖性西南渦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在西南渦數值模擬方面,鄭慶林等[24]的數值模擬表明,青藏高原地形作用是西南渦發生發展的動力因子。Kuo等[25]通過數值模擬指出,1981年7月中旬,四川大范圍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氣,青藏高原邊側西南渦是造成其嚴重暴雨洪澇災害的重要天氣系統。楊洋等[26]的數值模擬得到,冷空氣的補充是西南渦發生發展的重要條件。趙平等[27]基于數值模擬指出,地形動力作用對高原南側的西南氣流有著明顯的阻擋作用,并決定著西南渦的形成,潛熱通過加強西南渦上空高層輻散和低層輻合使低渦發展。彭新東等[28]指出,青藏高原地形對于西南渦在四川盆地700hPa的維持非常必要。王革麗等[29]的敏感性數值試驗得到,西南渦降水對于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植被覆蓋和土壤濕度非常敏感。

在西南渦天氣影響方面,竺可楨早在1916年就注意到了西南渦活動與中國夏半年降水的密切關系。陶詩言等[14]、盧敬華[5]指出,發展東移的西南渦能引發我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華北、東北、華南等下游廣大地區的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陶詩言等[30]分析了1991和1998年長江流域的持續性大暴雨洪水災害,衛星資料表明,造成異常暴雨的一些渦旋系統,其胚胎可以追溯到高原上空的對流云團。李國平等[31]指出,西南渦暴雨的發展趨勢與濕位渦變率的演變趨勢基本一致,負的濕位渦對應暴雨的發展,濕位渦由負轉正預示暴雨的減弱和結束,有一定指示意義。陳忠明等[32]的合成分析表明,中尺度西南渦先于暴雨出現,暴雨未來發生在低渦東部的偏南暖濕氣流中,低層的非平衡強迫作用對于暴雨具有指示意義。李躍清等[33]通過西南渦暴雨的合成分析得到,與青藏高原地形相關的邊界層風場的動力作用是西南渦暴雨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王作述等[34]分析指出,西南渦造成的暴雨天氣強度、頻數和范圍僅次于臺風,是我國位居第二的暴雨天氣系統。圖1是2012年7月8—15日一次西南渦東移影響過程,造成了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甘肅、寧夏、陜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山東、江蘇和浙江等地暴雨洪澇災害天氣。

圖1 2012年7月8—15日西南渦東移影響暴雨天氣過程[35](點折線與數字代表西南渦移動路徑與日期;著色區與數字代表強降水區與最大降水量,單位:mm)Fig. 1 The torrential rain process caused by Southwest China vortex moving eastward, during the days from 8 to 15 July, 2012[35]. (solid lines and numbers: the moving path and date respectively; color areas and numbers: the precipitation area and maximum precipitation, respectively,unit: mm)

在西南渦觀測試驗方面,實際上,21世紀之前的這一階段,針對高原天氣系統西南渦的觀測試驗可以說還是空白[13]。雖然,也開展了不少有影響的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如1979年我國第一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1998年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等,但并不是具體針對西南渦的專項觀測試驗。

由上可以看到,這一階段西南渦的研究絕大多數僅是針對某次典型個例的分析,共性認識薄弱;基本觀測資料稀少、時空分辨率很低,主要是大尺度天氣分析;雖然通過各種插值方法得到較高密度數據,但西南渦活動的高原—盆地區域復合地形,陡峭復雜,其具體結果存在可靠性問題;并且,數值模式自身性能和高原山地的特殊性,也限制了其研究的深度。

1.2近10年來進展

進入21世紀,由于大氣探測技術、綜合觀測系統的逐步發展,多種雷達、衛星等特殊探測資料的積累豐富,國際再分析資料的不斷完善,在西南渦研究進一步深入的基礎上,實施了西南渦專項大氣觀測試驗[36-38]及其分析應用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10年來,在西南渦的觀測數據、科學研究和預測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成果。

在西南渦活動與結構方面,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35,39]第一次編著出版了我國西南低渦年鑒系列,逐步改變了基礎數據薄弱、定義不統一、個例差異等有關問題,對于推動西南渦研究和實際應用有顯著意義。陳忠明等[40]利用1983—1992年逐日資料統計分析得到,九龍地區、四川盆地和小金一帶是西南渦的三個生成集中區;移動類西南渦僅占低渦總數的20.5%,且主要取偏東路徑(70.7%)。鄒波等[41]指出,西南渦的邊界層結構及其演變非常復雜,在邊界層內,低渦表現出非連續特征。王曉芳等[42]分析了影響2005年6月25日長江流域暴雨過程的西南渦結構特征及其移動發展機制,進一步得到西南渦是一個顯著不對稱的斜壓系統。

在西南渦演變與機制方面,高守亭等[43]通過轉槽實驗發現青藏高原對切變線上低渦及氣旋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驅動作用。王曉芳等[42]得到西南渦發展過程始終伴隨強盛的西南低空急流;高層正渦度平流和低層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西南渦移動過程中周圍大氣維持較大非熱成風渦度,從而造成其上空強烈上升運動的重要原因。朱禾等[44]通過個例分析指出,地形與環流的恰當配置與耦合作用,即低層強風帶造成的氣旋性切變和低空氣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可能是西南渦生成的主要因素。并且,充沛的水汽與不穩定能量是西南渦發展的有利熱力條件,青藏高壓變動相伴的中上層環流形勢的調整與西南渦對流和降水發展相聯系。鄒波等[41]指出,大氣低層的非平衡動力強迫通過激發氣流輻合和正渦度增長,由此促進西南渦的發展,且對流層中層的正渦度平流強迫加劇了低渦的發展。陳忠明等[45]通過個例分析進一步指出,高原渦與西南渦相互作用的差異性,兩者不同的位置配置,可以抑制西南渦的發展,也可以導致西南渦的強烈發展。

在西南渦數值模擬方面,何光碧等[46]指出西南低空急流建立于暴雨出現之前,暴雨和盆地渦同時出現,而暴雨、低空急流和盆地渦幾乎同時減弱。盧萍等[47]對3次西南渦影響的華南持續性暴雨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并由此診斷分析了其動力、熱力演變特征,指出降水過程強弱與西南渦的伸展高度、渦度、散度等動力特征強度變化一致,散度適度超前;渦度變率能很好地反映低渦的發展強度及伸展高度,一定程度上客觀地反映出西南渦的發生發展演變史。但是,由于西南地區復雜地形和數值模式自身問題[48],數值模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

在西南渦天氣影響方面,何光碧等[46]指出,發生于盆地的西南渦出現在低空急流左側,川東強降水發生在高空急流的南面、低渦東南側與西南低空急流大風出口區之間。李躍清[49]指出,高原渦和西南渦等低值系統的異常活躍是1998年長江上游暴雨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實際上,1998年夏季西南渦活動頻繁,且發展和東移的低渦高達70%以上,近90%的西南渦活動帶來了長江上游的區域性暴雨過程[50]。李德俊等[51]得到,由西南渦和非西南渦(南海西行臺風)產生的四川南部暴雨天氣,其降水云團結構和風廓線變化表現出差異性。西南渦暴雨比南海西行臺風暴雨的降水云團更大,云頂高度更高,并存在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典型垂直環流結構,降水云團活動垂直方向是連續的,對應的降水也是連續性的,而南海西行臺風暴雨則是時斷時續的。Chen等[52]分析了一次西南渦東移過程及其引發的華南暴雨天氣,發現暴雨影響系統西南渦始終處于較大相對螺旋度的大氣環境中,風場不斷將正渦度向其輸送,以維持其發展。西南渦前(后)部暖(冷)平流明顯,這是推動其移動的重要熱力因子。暴雨區不斷的水汽輸送輻合,低渦擾動誘生的MCSs不斷生成移動發展,造成了持續性暴雨天氣。并且,綜合考慮低渦動力及水汽作用的濕螺旋散度對降水落區有很好的指示意義。

在西南渦觀測試驗方面,基于依靠與西南渦結構、演變和影響尺度匹配的觀測系統、綜合資料、分析技術和研究理論這一認識,2010 年夏季,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發起了我國第一次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在西南渦主要活動區與影響區,完成了6月21日—7月31日的高時空分辨率的外場綜合氣象觀測,獲得了連續加密的大氣地面、高空、雷達、邊界層、地基GPS水汽和風廓線觀測資料,實現了對西南渦發生、發展和東移及其影響的“過程觀測”,建立了西南渦加密觀測數據集,并開展了分析研究和實際應用,在災害天氣的分析預報中發揮重要作用[36]。之后,每年常態化的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空間加密九龍、名山、金川和劍閣4個探空站,時間觀測每日4次,甘孜、紅原、西昌、宜賓、達縣、溫江和巴塘7個業務探空站時間加密到每日4次(圖2)。加密觀測科學試驗資料進入氣象業務平臺實時應用,為天氣預報員及時、準確和精細地分析預報低渦、切變線和低壓槽等天氣系統變化及其影響起到顯著作用(圖3)。并且,加密觀測試驗數據實時同化到成都區域氣象中心的數值模式,改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水平。同化了西南渦加密觀測資料的降水預報TS評分明顯提高,并隨降水量級的增大,提高越明顯[37-38]。同時,也推進了對西南渦及其影響演變特征的分析研究。

圖2 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高空觀測網(藍色矩形:4個空間加密探空站;紫色圓點:7個業務探空站)、西南渦活動主要源地(A:九龍一帶,B:四川盆地,C:小金一帶)與主要路徑(箭頭:偏東路徑、東北路徑和東南路徑)、西南地形分布(著色區:地形高度,單位:m)Fig. 2 The radiosonde network of intensive observatio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blue rectangles: the four space intensive observing stations;purple solid rounds: the seven operational observing stations), the activity sources (A: Jiulong area; B: Sichuan basin; C: Xiaojin area) and the moving paths (arrows:eastward path, northeastward path and southeastward path)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and the terrain distribution in Southwest China (shaded areas: terrain heights, unit: m)

圖3是2013年6月29日—7月2日四川盆地東部發生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氣過程,共有39個站點降雨量超過100mm,遂寧、南充、綿陽和德陽等地均超過200mm,遂寧72h累計降雨量達到519.5mm,創歷史極值。而6月30日14時(北京時,下同)西南渦與高原渦合并加強,是暴雨最為集中的時段。30日08時西南渦已位于四川盆地眉山地區,在常規觀測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西南渦科學試驗4個空間加密觀測站資料(圖3a)能夠清楚揭示出西南渦系統,但是,僅僅依靠常規觀測資料(圖3b)就不能揭示出其閉合的低壓中心,難以反映西南渦的存在與活動。尤其是,30日14時西南渦與北部的高原渦相遇合并成為一個強烈發展的低渦時(圖3c),基于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的觀測資料,有效反映了其耦合過程和合并渦特征,然而,這個時刻卻沒有常規的探空觀測業務,表明了西南渦加密觀測試驗的重要性。

同時,這一階段研編了西南渦及其影響的基礎年鑒,基于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實現了西南渦及其降水的“過程觀測”,由此推動了其綜合觀測、科學研究和業務預測的發展,意義重大。并且,應用雷達、衛星等新資料,分析了西南渦及其降水的內部結構、物理過程,提出了一些新的演變機制。但是,這些工作只是一個好的起步,其系統性、深入性和應用性有待繼續加強。

圖3 2013年6月30日700hPa位勢高度場(等值線,單位:gpm)、溫度(著色區,單位:℃)和風場(風矢,單位:m/s):(a)30日08時西南渦與高原渦耦合前,常規探空觀測加上西南渦加密探空觀測;(b)30日08時西南渦與高原渦耦合前,僅有常規探空觀測;(c)30日14時西南渦與高原渦耦合時,常規探空觀測加上西南渦加密探空觀測Fig. 3 The 7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contours, unit: gpm),temperature (shaded area, unit: ℃) and wind (vectors, unit:m/s) on 30 June, 2013. (a)Before the coupling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and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t 08 in Beijing time with the conventional plus intensive observing data; (b)Before the coupling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and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t 08 in Beijing time with the conventional observing data only; (c)When the coupling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and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t 14 in Beijing time with the conventional plus intensive observing data

2 存在問題

從以上西南渦研究及觀測試驗的回顧與進展可知,關于西南渦的定義與性質、渦源與移動、熱力與動力結構、發生發展與形成機理、與其他系統的相互作用,以及西南渦的影響與預報等已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5,9-13]。但是,由于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氣象觀測布局和能力的限制,在數量與質量上,都缺乏與西南渦活動及其影響匹配的基礎資料,關于其渦源路徑、時空結構和移動特征等一些基本事實都不是很清楚[5,10],嚴重制約了對西南渦的深入研究,以及西南渦影響的業務預報。目前,西南渦研究及觀測試驗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西南渦及其演變的有效觀測與基礎數據。由于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現有觀測臺網稀疏,觀測技術有限,資料的代表性較差,數據的分辨率不夠,時空插值的可靠性不高,難以捕捉西南渦等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基本特征和異常演變,也造成其資料收集與個例統計等基礎工作非常薄弱,分析使用的個例事件,定義標準不同,西南渦及其影響的完整“過程觀測”數據少,且數值模式初值不能準確描述西南渦的初始狀態,其數值預報具有較大難度。

2)西南渦及其演變的中尺度結構特征與規律。由于缺乏與西南渦天氣系統相匹配的中尺度時空分辨率的基本觀測資料,僅基于西南渦的不同典型過程及其不同類型和不同階段的個例分析,難以真正揭示西南渦的整體結構及其演變特征,并認識西南渦的內部物理圖像。因而,對于西南渦及其演變過程的中尺度結構特征的認識還不夠完整、系統,對于大氣動力、熱力作用對西南渦演變過程的具體作用和綜合影響也不是十分清楚,

3)西南渦發生發展與移動過程及其機理。西南渦是青藏高原特殊地形與大氣環流相互作用的產物,作為一個中尺度系統,其發生發展與東移等變化具有突發性、劇烈性和復雜性,對于其異常變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物理機制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但是,西南渦源地的選擇性,西南渦的生成、生成后的消失與東移原因,其異常發展機理等科學問題,由于高分辨率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技術等的限制,一方面,西南渦大氣動力學研究,由于基于簡化和近似,與實際大氣有一定偏差,需要觀測的檢驗和修正;另一方面,西南渦數值模擬研究,由于高原東側西南地區地形陡峭復雜[53],其結果的普遍性和真實性也需要觀測證實。關于西南渦生成、消失、移動,以及與高原渦系統耦合作用等演變過程及其物理成因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圖4)。

圖4 高原天氣系統西南渦(紅色)與高原渦(黑色)活動(箭頭)及其相互作用示意圖Fig. 4 The sketch map of activities (arrow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lateau weather systems Southwest China vortex (red-ring)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black-ring)

4)西南渦暴雨天氣及其變化過程。西南渦作為中尺度低壓系統,一般與降水天氣密切聯系,其強烈發展將帶來暴雨等災害天氣過程。并且,其降水的時空分布與云系、雨團演變等具有顯著的區域特點。但是,由于觀測站網分布和探測技術有限,缺乏與西南渦降水天氣尺度相當的觀測與分析,對于西南渦強降水的范圍、強度和持續等特征認識不夠,對于西南渦強降水天氣及其演變的中小尺度特征了解還不是很清楚,包括對西南渦系統的云雨、水汽、擾動等熱力、動力及其微物理特征了解很少,沒有建立西南渦誘發暴雨災害天氣的多尺度概念模型。

5)西南渦系統及其降水的可預報性與預報技術。由于觀測數據資料不夠豐富的原因及其西南復雜山地的特殊困難,既影響了關于西南渦活動規律與變化機理的認識,又制約了西南渦及其天氣預報技術的發展,如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觀測資料的嚴重匱乏,數值模式不能準確描述西南渦的初始狀態,尤其是其劇烈、突發變化和奇異、持續活動,給西南渦系統及其天氣影響的預報帶來很大困難。而且,基于天氣圖的一些統計、動力預報技術,基于數值模式的一些擴展預報技術,都存在時空分辨率精細化程度不夠的現實問題,往往難以準確預報西南渦活動及其天氣影響。目前,關于西南渦的可預報性,包括生成與消失、移動與停滯、增強與減弱、群發與突發等變化,以及降水天氣的預報,包括強度、時段、落區和演變等都缺乏有效的理論基礎和關鍵技術。

3 未來方向

進入21世紀以來,高原氣象學進入了涉及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新階段,開展青藏高原影響災害天氣的系統化、精細化和協同化的觀測、試驗、研究和應用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長期以來,大氣科學的發展,其觀測試驗研究,如觀測布局、科學試驗等相對落后于其理論分析,其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非常薄弱[54],西南渦研究也是如此[13]。因此,協調開展西南渦及其影響的觀測、試驗、理論和應用的綜合研究非常必要。

在大氣科學高原氣象學發展的基礎上,基于與西南渦結構、演變和影響尺度匹配的觀測系統、多源數據,結合關鍵區域、關鍵時段的觀測試驗,依靠觀測分析、診斷研究和數值模擬的精細化分析研究,發展西南渦系統及其影響的基礎理論和預測技術,是其未來最主要的發展趨勢。其中,有以下幾個基本方向:

1)推進西南渦活動的基礎觀測和科學試驗。加強西南渦的基礎性工作,一是建設西南渦生成源地、移動路徑和影響范圍的氣象綜合觀測系統,這是長期的任務;二是在現有業務觀測站網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布局開展西南渦專項加密觀測科學試驗,獲取有效反映其狀況與變化的觀測數據,提升基礎資料的數量和質量,加強西南渦活動氣候特征和基本結構分析,推進西南渦研究與業務發展,為揭示西南渦活動及其影響的物理機制,提高其預測技術水平奠定基礎。

2)加強西南渦系統的精細分析和深入研究。基于加密觀測與科學試驗,應用獲取的中尺度觀測資料和捕捉的西南渦“過程觀測”資料,建立西南渦基礎數據集。通過中尺度觀測分析、動力診斷和數值模擬,系統研究西南渦及其演變的中尺度結構特征,深入分析西南渦的動力、熱力過程和發生發展與東移的物理機制。加強西南渦大氣動力學研究與實際觀測的結合,建立更普遍、更精確的基礎理論,提升對西南渦的定量認識及其成果業務應用。

3)開展西南渦暴雨及其變化的綜合研究。在加密觀測、科學試驗的基礎上,綜合應用雷達、衛星和探空等多種資料,通過觀測分析、診斷研究,進一步研究西南渦暴雨天氣及其變化的降水結構、云團特征及其物理過程,認識西南渦暴雨的內在結構與基本特征,建立西南渦誘發暴雨災害天氣的多尺度概念模型。

4)發展西南渦及其影響的預報新技術。在多源數據基礎上,根據西南渦系統及其降水天氣特點,研發基于觀測、診斷和理論的西南渦預報關鍵技術,重點是應用加密觀測高分辨率資料和中尺度數值模式,開展西南渦及其暴雨可預報性的敏感性研究,結合新型觀測資料加強西南渦及其影響的數值模擬,發展基于多源資料同化的西南渦降水數值預報新技術。

4 結語

本文從西南渦研究和觀測試驗的發展歷程,全面、系統地回顧了21世紀以前的主要成果和21世紀之后近10年來的基本進展,重點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了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對于西南渦及其影響的認識還非常薄弱,主要是缺乏西南渦變化及其影響的基礎數據,包括西南渦形成、維持、發展和移動及其影響等基本變化信息,特別是沒有實現高時空分辨率的持續、系統觀測,制約了對西南渦基本結構、變化過程和影響機理的基礎分析、理論研究與業務預報。追根溯源,今后應該以西南渦及其影響的綜合觀測與科學試驗為起點,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由此發展我國西南渦系統及其天氣影響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這才是正確高效之路。

[1]葉篤正, 高由禧. 青藏高原氣象學.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9.

[2]章基嘉, 朱抱真, 朱福康, 等. 青藏高原氣象學進展.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8.

[3]吳國雄, 孫菽芬, 陳文, 等. 青藏高原與西北干旱區對氣候災害的影響.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3.

[4]徐祥德, 等. 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制探討. 北京: 氣象出版社,2015.

[5]盧敬華. 西南低渦概論.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86.

[6]徐裕華. 西南氣候.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1.

[7]Li Y Q, Li D j, Yang S,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eteorol Atmos Phys,2010, 106: 49-56.

[8]李躍清, 張曉春. “雅安天漏”研究進展. 暴雨災害, 2011, 30(4):289-295.

[9]陳忠明, 閔文彬, 崔春光. 西南低渦研究的一些新進展. 高原氣象,2004, 23(增刊): 1-5.

[10]劉紅武, 李國平. 近三十年西南低渦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08, 28(2): 68-73.

[11]李國平. 青藏高原動力氣象學.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7.

[12]何光碧. 西南低渦研究綜述. 氣象, 2012, 38(2): 155-163.

[13]李躍清, 徐祥德, 趙興炳. 西南渦大氣科學試驗的觀測布局理論與實踐. 中國工程科學, 2012, 14(9): 35-45.

[14]陶詩言, 等. 中國之暴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0.

[15]解明恩, 琚建華, 卜玉康. 西南低渦Ekman層流場特征分析. 高原氣象, 1992, 11(1): 31-38.

[16]陳忠明, 繆強, 閔文彬. 一次強烈發展西南低渦的中尺度結構分析. 應用氣象學報, 1988, 9(3): 273-282.

[17]彭新東, 程麟生. 高原東側低渦切變線發展的個例數值研究—Ⅰ分析和診斷.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 28(2): 163-168.

[18]韋統健, 薛建軍. 影響江淮地區的西南渦中尺度結構特征. 高原氣象, 1996, 14(4): 456-463.

[19]王賽西. 西南低渦形成的氣候特征與角動量輸送的關系. 高原氣象, 1992, 11(2): 144-151.

[20]劉富明, 杜文杰. 觸發四川盆地暴雨的高原渦的形成和東移.//夏半年青藏高原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7.

[21]高守亭. 流場配置及地形對西南低渦形成的動力作用. 大氣科學, 1987, 11(3): 263-271.

[22]吳國雄, 劉還珠. 全型垂直渦度傾向方程和傾斜渦度發展. 氣象學報, 1999, 57(1): 1-4.

[23]李國平, 萬軍, 盧敬華. 暖性西南低渦形成的一種機制. 應用氣象學報, 1991, 2(1): 91-99.

[24]鄭慶林, 邢久星. 一個六層亞洲有限區域模式及對一次西南渦過程的數值模擬. 應用氣象學報, 1990, 1(1): 12-23.

[25]Kou Y H, Cheng L S, Bao J W.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1981 Sichuan flood. Mon Wea Rev, 1988, 116: 2481-2504.

[26]楊洋, 張小松, 卜玉康, 等. 五層原始方程模式對西南低渦的數值預報及實驗.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 10(1): 480-492.

[27]趙平, 孫淑清. 一次西南低渦形成過程的數值試驗和診斷(一)—地形動力作用和潛熱作用對西南低渦影響的數值試驗對比分析. 大氣科學, 1991, 15(6): 46-52.

[28]彭新東, 程麟生. 高原東側低渦切變線發展的個例數值研究—Ⅱ. 中尺度數值模擬.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4, 30(1):124-131.

[29]王革麗, 陳萬隆. 植被和土壤濕度對西南低渦降水影響的敏感性試驗. 高原氣象, 1997, 16(3): 243-249.

[30]陶詩言, 陳聯壽, 徐祥德等.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理論研究進展(一).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9.

[31]李國平, 劉行軍. 西南低渦暴雨的濕位渦診斷分析. 應用氣象學報, 1994, 5(3): 354-360.

[32]陳忠明, 繆強. 長江上游區域性暴雨發生前的中尺度特征. 氣象,2000, 26(10): 15-18.

[33]李躍清, 黃儀方. 西南低渦暴雨的邊界層診斷分析. 四川氣象,1994, 14(3): 21-25.

[34]王作述, 汪迎輝, 梁益國. 一次西南低渦暴雨的數值試驗研究. 暴雨科學、業務試驗和天氣動力學理論的研究, 85-906-08課題組.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6.

[35]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 中國氣象學會高原氣象學委員會. 西南低渦年鑒(2012).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3.

[36]李躍清, 趙興炳, 鄧波. 2010年夏季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10, 30(4): 80-84.

[37]李躍清, 趙興炳, 張利紅, 等. 2011年夏季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11, 12(4):7-11.

[38]李躍清, 趙興炳, 張利紅, 等. 2012年夏季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12, 32(4): 1-8.

[39]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 中國氣象學會高原氣象學委員會. 西南低渦年鑒(2013).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5.

[40]陳忠明, 閔文彬. 西南低渦的統計研究.//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理論研究進展.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0.

[41]鄒波, 陳忠明. 一次西南渦發生發展的中尺度診斷. 高原氣象,2000, 19(2): 141-149.

[42]王曉芳, 廖移山, 閔愛榮, 等. 影響“05. 6. 25”長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渦特征. 高原氣象, 2007, 6(1): 197-205.

[43]高守亭, 陳輝. 地形背風坡的轉槽實驗研究. 氣象學報, 2000,58(6): 653-664.

[44]朱禾, 鄧北勝, 吳洪. 濕位渦守恒條件下西南低渦的發展. 氣象學報, 2002, 60(3): 343-351.

[45]陳忠明, 閔文彬, 繆強, 等. 高原渦與西南低渦耦合作用的個例診斷. 高原氣象, 2004, 23(1): 75-80.

[46]何光碧, 陳靜, 李川, 等. 低渦與急流對“04. 9”川東暴雨影響的分析與數值模擬. 高原氣象, 2005, 24(6): 1012-1023.

[47]盧萍, 李躍清, 鄭偉鵬, 等. 影響華南持續性強降水的西南渦分析和數值模擬. 高原氣象, 2014, 33(6): 1457-1467.

[48]Yu R C, Li W, Zhang X H, et al. Climatic features related to East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s in the NCAR CCM3. Adv Atmos Sci, 2000, 17(4): 503-518.

[49]李躍清. 1998年青藏高原東側邊界層風場與長江暴雨洪水的關系. 大氣科學, 2000, 24(5): 641-648.

[50]陳忠明, 徐茂良, 閔文彬. 1998 年夏季西南低渦活動與長江上游暴雨. 高原氣象, 2003, 22(2): 162-167.

[51]李德俊, 李躍清, 柳草, 等. 基于TRMM 衛星探測對宜賓夏季兩次暴雨過程的比較分析. 氣象學報, 2010, 68(4): 559-568.

[52]Chen Y R, Li Y Q, Zhao T L. Cause analysis on eastward movement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and its induced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2015, 481735.

[53]宇如聰, 曾慶存, 彭貴康, 等. “雅安天漏”研究Ⅱ: 數值預報試驗. 大氣科學, 1994, 18(5): 535-551.

[54]李躍清.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的觀測基礎.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11, 31(3): 77-8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Observing Experiment on Southwest China Vortex

Li Yueqing1, Xu Xiangde2
(1 Institute of Plateau Meteorology, CMA, Chengdu/Heavy Rain and Drought-Flood Disasters in Plateau and Basi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72 2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The Southwest China vortex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vere weather systems in China. The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and its influences on weather are alway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weather scienc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major advances in both aspects of researching and observing experiments about the Southwest China vortex and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focuses on the main problems, such as basic data, mesoscale fea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weather influence and prediction technology. Furthermore,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to carry out the mesoscale research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specially on the observing-layout experiments. Finally, we point out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mesoscale meteorology, including the observing system, multi-source data, analytical technique and theory research that match with the scales of Southwest China vortex.

Southwest China vortex, scientific research, observing experime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10.3969/j.issn.2095-1973.2016.03.018

2015年9月6日;

2015年12月12日

李躍清(1960—),Email: yueqingli@163.com

資助信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75051,91337215);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12CB417202);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GYHY201406001,GYHY2010060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免费小视频|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亚洲av综合网|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产迷奸在线看|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婷婷六月综合|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91av国产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综合色在线|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福利网|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a国产精品|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中国毛片网| 久久超级碰| 69av免费视频|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99re精彩视频|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第二页|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九色国产在线|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观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天堂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内黄色精品|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综合|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