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偉征
大時代 大擔當
——淺議當今時代書法藝術的生存環境及文化價值
文/秦偉征
新世紀以來,隨著大發展、大變革、大博弈時代的來臨,大國之間競爭加劇,整體實力比拼日趨激烈,在文化的強弱足可以決定一國勝敗輸贏的今天,作為中國文化主力軍的書法藝術在國際、國內社會面臨的生存環境和所具有的文化價值究竟如何?書法藝術應有怎樣的時代擔當?在此,作者試做拋磚引玉式的探討。
首先,我們將目光投向浪涌濤卷的國際社會。
常言道:“水無常態,山無常勢。”數百年來,始終掌握著世界話語權、一向奉行趨利避害的西方發達國家進入新世紀后日漸衰退,逐漸跌入困頓境地。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中國為首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異軍突起,成了全球矚目的對象,成了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人類文明面臨轉型,世界政治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盡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所處的現實國際環境依舊險惡,我們所在的國際社會依然缺少公正公平,世界強權利用文化霸權、網絡霸權,對我們的思想文化進行滲透影響。


作為一個曾經領先世界數千年、引領世界潮流數千年的東方大國,作為有著人類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民族的振興、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公平正義,自然要進行合乎常理的競爭。無論是政治、經濟上的,還是文化、科技、軍事上的,我們都有權利進行優勝劣汰的競爭。世界政治的大講堂里,不能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的存在;全球經濟的大觀園里,不能也不應該只有一色花卉的種植;人類文明的教科書上,不能也不應該只有一樣模本的設計。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是我們面對現實國際政治作出的鏗然答復。我們要用數千年積累起來的華夏智慧、一百多年探索出來的執政模式,用超大型的體量、超堅韌的毅力、超堅強的意志、超艱辛的步履,走出一條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的發展道路。我們要用孔子、孟子、莊子、老子以及馬、恩、列、毛思想的結晶,表達我們對自身、對人類、對未來看法的不同視角、不同思想、不同觀點,要設計創造出既適合自己又適合大家的人類社會生活模式。
作為文化一部分的書法藝術,在當今國際社會所面臨的生存環境下,它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擔當又在哪里呢?
如今的中國迎面碰上的是一個不贏即輸的激烈博弈的大時代。無論怎樣,中國成為全球地緣政治板塊位移、碰撞、聚合的焦點。當今殘酷的國際競爭毫無疑問是綜合國力的大比拼,是世界諸種文明的大競爭,也是國際政治競技領域的大爭奪。文化作為經濟、科技、軍事以外重要的政治資源要素,已經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目標,占大國實力的比重亦越來越高。隨著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競爭的加劇,文化的重要性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既然我們要代表新文化前進的方向,要中國文化獲得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那么我們就要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前沿,堂堂正正地提出對人類具有某種參照價值或普遍意義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觀念,為人類進步作出原創性的貢獻。要用我們久遠的文明、豐富的傳統及深厚的積淀,為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質優品高的公共產品。因此,在世界范圍內,我們不但要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更要體現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
那么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華夏文明的結晶、中華民族永恒的圖騰,在這個大發展、大變革、大博弈時代,在世界話語權爭奪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無疑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泱泱華夏文化崛起的歷史重任,要擔負起東方大國應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而五千年文明的發展史、五千年歷史的厚重積淀,就是我們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的不竭源泉。但時代競爭殘酷激烈,也要求我們對自身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進行格外的關注。這是大時代對書法藝術的大要求,也是書法藝術于大時代的大擔當,更是這門藝術在當今這個霸權橫行的國際社會亟需加強存在、擴大影響之必要和價值。


因此,我們應像推動“漢語熱”“孔子熱”那樣,在世界范圍內積極推動書法藝術的廣泛傳播。這不僅關乎華夏藝術,關乎美的創造、美的蘊涵,更關乎我們的人文思想、治國理念、相處原則。因為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孔子倡導的中庸思想,講究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推崇的和平、和諧、和睦的思想理念,這是我們十數億人大國的立國之本,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立世之本。
鑒于中國文化與生俱來的魅力和高度,鑒于世界發展正在賦予中國文化——中國書法藝術以崇高的人類使命,也鑒于能夠更好地證明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文化思想的內涵,處于此時代的我們,應該像矢志不渝的荒山綠化者那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書法藝術的廣泛培植;應該像耐勞負重的拓荒牛那樣,在世界各地進行書法藝術的大力耕作;應該像奧運圣火傳遞者那樣,將中國書法藝術之圣火傳遍我們足跡能夠到達的所有地方。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更是我們這一代一定要承載的時代重負。
下面,我們把目光和話題轉向國內。這個十數億人的超大型社會,看看我們的書法藝術又在面臨著怎樣的生存環境,具有如何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擔當。
于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
在經濟高速發展、政治穩步推進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諸多的難題,面臨著非突出重圍不可的困境。——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質量要提升,發展模式要改變,社會要轉型,制造業要升級換代,整體科技水平要提高,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要實現。軟實力方面:我們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長城墻基已遭嚴重破壞,我們意識形態的山林已遭大面積盜伐,我們的道德水準和思想環境更不容樂觀,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還亟待提高,我們政治與經濟的發展還極不平衡……不得不承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一切“向錢看”風暴的驅使下,“錢財”這群牛羊多起來的同時,道德、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這片原有的茂密植被已遭嚴重沙化。發家致富大步快跑,我們的物質生活在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而精神家園卻日漸荒蕪。
生活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的書法藝術面臨的生存狀況又是如何的呢?
眾所周知,書法是個慢熟的活兒,卻偏偏撞上了一個急食快餐的時代;書壇本是個清靜優雅之地,卻遭遇了一場黃塵滾滾的浮躁風暴;藝術本是沾不得銅臭的潔物,卻愣是碰上一個處處急功,事事唯利的“錢世”;“大師”“大家”本是人世間高尚之身,卻稀里糊涂遇上一個可以隨便克隆、輕易制作的年代。
有人說,這是現代社會所追求的現代效應;也有人說,這是再標準不過的快餐文化;有人說,那些走捷徑從贗品車間、水貨作坊匆匆包裝出來,又急急奔向社會名利場的“大師”的“大作”,既禍害時代又污染環境;也有人說,既然這是個盛行“包裝”、盛產“泡沫”的時代,那么你怎么就單單盯住書家的“包裝”、文化的“泡沫”不放呢?


人性百態,價值取向雙雙進入大展覽時代的今天,自然是人言人殊。但中國書壇之亂象由此可見一斑。
那么,書法藝術在當今中國社會又有怎樣的文化價值?又有如何的時代擔當呢?
有人說,20世紀是主義之爭,21世紀是文化之爭。也有人說,國際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實力的競爭,而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比拼。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
真可謂一語中的。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
中國領導高層也早已認識到: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中國人的熱切愿望。國際間,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碰撞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而且,放眼國際國內社會,你會很清楚地發現:我們的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的文化實力還很弱,我們十數億人大國的話語權還時常被壓制,我們的綜合國力還遠沒有達到和西方發達國家同臺競技的水平,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還不被大多數國家所看好,我們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大博弈中仍處于弱勢,中華民族與對手之間——鑄魂與“蛀”魂、固根與“毀”根的“世紀大對決”還在激列進行中。更不要說還有亟待健全的國家治理框架、急需提升的政府管理能力、尚欠圓滿的中國道路理論體系、還未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等等。問題之多,困難之大,均前所未有。
如果說,“三個自信”的提出無異于一場再及時不過的化雨春風——為改變已遭大面積破壞的國民生存環境,為扭轉嚴重失衡的社會生活狀態,為精神、文化、思想、道德原野植被的恢復,為我們軟硬兩方面實力的提升,為我們贏得自身、贏得當下、贏得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的話,那么,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呼聲的應運而生,就是驚蟄之后的雷聲,在企盼已久的華夏大地上隆隆響起。
這隆隆春之聲的喜人之處在于:它的出現——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一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呼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相連接——既順應時代潮流,又體現百姓愿望;既具極大感召力,又有極強鞭策力;既對社會進步、發展、穩定有極強的激勵、促進作用,又對民族振興、文化崛起、整體實力提升,具有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的驅動力量。
思想家、教育家、先師孔子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一再叮囑我們:“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魏征也曾告知天下:“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如果現實是一面鏡子,那么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照出的是振興路上,我們物質大于精神、欲望多于思想的社會;照出的是崛起路上,我們急需提高精神品質、思想內涵、文化素養的民族。而書法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優良的精神品質、深厚的思想底蘊、豐富的文化養分,就是崛起路上,我們民族、社會及蕓蕓眾生所特別需要的。這也是書法藝術在當下中國這個超大型社會所具有的特殊時代價值和特別的歷史意義。
一個社會的物欲太盛,必將導致精神綠洲的大面積荒漠化;一個時代對金錢的過度崇拜,必將導致價值觀的顛覆,道德架構的坍塌。一個想要復興的大國國民,無論如何是不能生活得好歹不分、是非不辨的;一個正在崛起的民族,更不能生活得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在這個現實社會里,我們不能總是一味地選擇逃避、選擇麻木、選擇視而不見,得過且過。在歷史進程中,原本屬于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我們不能總是下意識地選擇缺位、選擇缺席、選擇缺失。如果我們生活得太過現實、太過近視、太過功利,我們不但不能擁有世界、擁有未來,甚至能否保持現狀都是問題,這樣我們不但害己,恐怕還要搭上子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族無遠慮,必有近禍;國無遠慮,必有近患。應像重視我們的空氣質量一樣重視文化質量,應像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樣關注精神健康,應像關心我們生活的成長一樣關心品質的成長。
走在文化崛起的路上,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只顧眼前、享樂當下,而不管長遠關懷、自身建設,不顧子孫死活。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卻先師教導、先賢教誨,不能忘記他們曾經具有的深遠而犀利的目光,以及這目光所抵達的廣闊的思想空間和遼遠的民族生存的地平線。
大時代,大擔當——讓書法藝術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養分,成為滋養我們文化崛起、軟實力提升的時代源泉;讓書法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優良的精神品質,成為激勵我們昂揚向上、鍥而不舍的民族意志;讓書法藝術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思想底蘊,成為孕育我們全球視野、世紀思維的大國胸襟。
大時代,大作為——21世紀的中華大地上,書法藝術既是一種時代向往,又是一種先進文化;既是一種現代文明,又是一種先進生產力;既代表悠久歷史,又是現在與未來的先進代表。書法藝術既然已經輝古,那么就更應該耀今——一個傾心擁抱藝術的民族,一個全身細胞被藝術滋養的民族,在偉大的人類歷史進程中,毫無疑問,應是一個大有作為,大有希望的民族。
大時代,大責任——讓已在東方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熊熊燃燒了數十個世紀的,既莊重又神圣,既光彩又奪目,既優美又典雅的民運圣火——漢字藝術書寫運動,在21世紀的華夏大地上,更具蓬勃之勢!讓書法藝術永恒的魅力,成為兩個文明爭相發展、全民族創造力持續迸發的不竭動力!讓書法藝術永遠的光芒,照徹我們民族生命不息、拼搏不已的進程!讓這既具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又具號召力、震撼力的希望之火,燃出一個紅彤彤的中國世紀,光燦燦的中國夢!
(文章來源: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