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只要我期望我的孩子有某種表現,我就緊張和焦慮,不能以他們原本的樣子去看他們,和他們在一起時也不能獲得任何快樂。我變成了一個警察。”《孩子是個哲學家》里的這句話一下戳中了我。
熱播劇《小別離》里展現了不同社會階層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刻苦學習,上重點中學,出國……要不然“人生就完了”。期望讓母親們變得緊張而嚴厲,還夾雜著恐懼——害怕自己失望。至于孩子本身的想法,反倒是最不重要的。每個孩子尚未出生時,父母的期盼大約只是孩子健健康康就好;可一來到世上,父母就不自覺有了更多期待,跟周圍的孩子比起了身高、體重,背詩、認字、學英語的程度。一個理想的小孩是什么樣?他應該是陽光開朗、見人會打招呼的,熱愛分享、為人大方的,能化解大人逗弄的尷尬、聰明伶俐的。這是很多人對自己孩子的期待。當他們表現出害羞、小氣、遲鈍、有攻擊性時,家長就有些失望,感到“沒面子”。
《孩子是個哲學家》的作者費魯奇是意大利的心理治療師。他說自己沒孩子時總是帶著優越感沾沾自喜地去觀察周圍的父母,大多數父母笨拙又可憐,作為心理學家的他很容易就能發現一堆錯誤,提出很多建議,并覺得自己能做得更好。可成為父親之后,他發現所有的理論都變成空中樓閣,所有的自信和自滿都被清空,于是他變得謙卑多了。孩子是一面鏡子,讓我們自己的黑暗面暴露出來:虛榮、嫉妒、控制欲強……
成年人會隱藏和控制感情,甚至會習慣善意的謊言,小朋友卻非常直率,他們會坦言別人唱歌難聽或者不喜歡某個長輩。費魯奇的兒子會對來家里的客人說:“你們怎么還不回家?”“那個阿姨長胡子了!”帶孩子去社交場合總是會有層出不窮的尷尬。
大人通過對孩子說謊來獲得順從,比如對不想回家的孩子說“一會兒大灰狼來啦”,這種做法在生活中很常見。為了不讓兒子吃過多的炸魚排,費魯奇說冰箱里已經沒了,可兒子堅持打開冰箱,謊言就被戳穿了——大人有些尷尬。費魯奇由此想起自己小時候去看牙時對牙醫的器具著迷,牙醫自豪地說:“你長大了可以成為一個像我一樣的牙醫。”母親當時肯定了這個想法,但一出門去就翻臉說:“不,想想那是多惡心的工作,整天在人嘴里搗鼓來搗鼓去!”母親態度的轉變讓他感到困惑,他也發現,成人的一切言行不一致其實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有人說孩子是一家人素質的終極表現,有熊孩子一定有熊爸媽。很多人害怕成為熊爸媽,變得擅長煽情和說教,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警察”。看過一篇雞湯文,說一位母親嚴肅批評在火車上吵鬧的幼兒,旁觀者覺得這樣體現了教養。可說教或許并不是最佳方案,每一個現象的背后都有核心的需求沒有被發現。
費魯奇的兒子埃米利奧不喜歡洗頭,他們先后用了勸說、解釋、威脅、預言的方式試圖說服他,都不管用。用好吃的來交換,無效;爸爸媽媽陪著,帶著玩具洗,無效;說“不洗頭會長蟲子”,無效;說“每個人都有不想做的事情,但必須得做”,無效……然而當他們開始從孩子的需求考慮,立即找到了他不愿意洗頭的根源——怕水進眼睛。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就愿意洗頭了。
成為父母是神奇的契機,因為可以有機會修正自我、面對自我,讓自己重新回到孩子的心態。最好的狀態就是,給予他純粹的關注,而不是侵犯或指導,只是置身其中,全身心投入地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心不在焉地玩手機。一個人的心思是否在你身上,大人孩子都感覺得到。 (布拉德摘自《中國青年報》2016年9月25日,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