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是車模運動中比較尖端的領域,可以說就是整個汽車工程的微縮版。主要分為漂移車、拖頭車和攀爬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在國外普及開了,有專門的生產廠家、賽車場,屬于高科技競技體育項目。它所涉及的科技知識包括無線電、材料學、動力學、汽車結構及設計。在歐美、日本等汽車工業和科學技術都比較發達的國家,車模運動的競技水平以及普及率都是相當高的。
RC有著和汽車相同的懸掛系統,擁有著真車當中那些超級跑車的操控感覺,以1:8內燃機平路RC為例,在短短的3秒就可以完成0-100Km的加速,并且輕易就可以達到140Km,性能堪比真車,絕非小孩子的玩具車所能比。“現在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RC,但是很多人的愛好在于收藏和實踐,而我們與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喜歡在做的過程中尋找樂趣。”
“RC現在在歐美國家,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而在中國起步比較晚,所以知道和了解它的人還是比較少。”謝海說,而令他慶幸的是,自己現在感覺找到了組織,每個人有擅長的強項,所以每一次討論的過程,都是一次思想的撞擊,也是一次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革新思想,在突破中尋找最好的自己的過程。“我做的第一輛車,是被譽為‘卡車中勞斯萊斯的斯坦尼亞。當時拿到模型的時候,興奮的沒睡覺,兩天兩夜就把它做好了。”謝海說,但是當它抱著它的得意之作去到重慶,參加一個重卡的交流會。“通過對比,我一下就覺得自己做的太粗糙了,當時只能稱得上是組裝,而非用心去做。”所以回到成都的謝海,直接買了一套一模一樣的模型回來,不過這次他沒有著急做,而是上網瀏覽經驗帖,學習高手們的技巧,細心的琢磨每個細節,最終他的第二輛斯坦尼亞,在網上一經發帖,得到了無數RC愛好者的追捧。
在這個聚集匠人的俱樂部里,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對于模型的信仰,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像樊老師,就被我們稱為‘人肉CNC,他擅長切割,而謝海就對于電路的設計和組裝比較擅長,向濤就是對于油缸的設計有著獨特的見解,我就比較追求細節上的完美。”葉丙剛說。
在我采訪的當下,葉丙剛正在做的是一輛紅色的奔馳 Actors 4163,而車頭上的紅色漆,已經是他噴了三四次的效果。“其實我算是團隊中,對細節要求比較嚴苛的人。因為條件有限,空氣中有較多的灰塵,所以給噴漆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我前幾次都是因為噴完發現車頭上有小氣泡,所以反復重新噴。”葉丙剛表示,他對于自己的要求是做到整車還原99%,一旦有地方不滿意就要重新做,一定要做到滿意為止。“電線的設計,怎么才能更美觀更合理更隱蔽,也是我現在正在研究和探索的。”
在葉丙剛做模型的這么幾年中,收獲最多的不僅僅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對于心靈的歷練。“在我看來,做模型就是修行的過程。做一個模型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的時間,當你遇到困難,了解它、克服它,收獲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葉丙剛說。而每當他出去“耍”模型,總會引來不少圍觀,很多人把它稱之為“大玩具”,這是葉丙剛最接受不了的事情。“在我看來,每個模型都是我們手工打造,看著它一點一點完善成形,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一樣。”在他的理解中,這是一種藝術的行為。所以締造出來的,自然也稱之為藝術品。而讓他最為感動的,就是來自于家人的理解,因為做汽車模型,既花時間和心思,又要投入金錢,但是妻子很支持他,希望他能追逐自己喜歡的東西,“之于我來說,模型已經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中,是我愿意花一輩子去追逐的東西。”
據成員們介紹,雖然他們現在注重于做模型,但是也經常在大家都沒事的時候,召集起來一起尋找場地,耍模型。“我們在簡陽的三岔湖,修了一個自己的基地,專門用來玩模型。”而葉丙剛則表示,希望自己做的模型,能夠真正的實現真車該有的功能,“比如我自己的車子陷在了沙里,我就不會去手工把它推出來,而是借助別人的車,把它拖出來,這才能體現出玩重卡和其他模型車的區別所在,而我們也在為此,不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