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嶙
在北京的財富中心,劉女士開著白色寶馬 5 系進入了地下停車場,她將收集過來的創業者的幾個項目書與產品拿好后,從寶馬車中出來,并回到了大廈的 13 層,她將自己帶回來的“戰利品”開始與她的投資總監、經理等投資團隊分享。
投資經理還是忽悠高手?
比如,那位劉女士的寶馬,就可能是租來的。據筆者了解,在北京財富中心一帶,很多投資經理為了完成所謂的項目數量等指標,需要對完成很多創業者項目的甄選與評估,很多創業者在投資經理的一頓忽悠一下,所有的防御力都失去了。
“殼公司”(基金公司)一般就是上游找錢與下游找項目,在上游獲取投資人的錢,在下游尋找投資項目,而且為了吸引客戶投資。對于上游通常采用“高市盈率”等吸引辦法,以及“殼公司”包裝好的那一套材料,但是一般對投資人都不會保障資金安全。
對于創業者,投資經理通常會大談專業,比如:我們目前運作的基金規模、募集基金的強大渠道、我們的團隊是金融學博士等等,我們能很快的安排你在新三板上市等等以此吸引……對于創業者而言,急切的融資需求往往對一些投資機構失去了判斷性,一不留神就將自己公司的實力全盤抖摟在投資機構。筆者還發現,更有融資到 B 輪的創業公司,將自己的融資報告遞交給投資機構后,因為沒有簽約保密協議,機構間互相“串”項目,導致融資材料流失到競爭對手手中,這都是對創業公司造成巨大的隱患。
創業大賽粉墨登場
在 2015 年,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報告中如此表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夜之間,似乎“創業”成了年輕人必談的話題,一股前所未有的創業浪潮,也促進了各類創業大賽、投資機構的興風作浪。
筆者了解到的一場在江蘇舉辦的創業大賽,號稱是全球創業大賽,舉辦方是由當地研究院主辦,而協辦方則是由總部位于北京、資金實力強大、運作過海外上市的“資深基金機構”協辦,大賽對外宣傳為創業者成立的“投資基金”高達 1個億,于是各路智能可穿戴設備、在線教育、O2O 旅游、健康平臺、環保科技以及移動醫療等領域的創業者紛紛報名,但是創業者最終能獲得多少融資,媒體并沒有公開報道。
創業大賽“潛規則”知多少
潛規則一:內定“投資基金”運作機構
很多創業大賽都是由地方政府主辦、投資機構、媒體機構主辦,在創業大賽運作之初,需要成立專項的“投資基金”用于對參賽的創業者進行投資。主辦方通常會采用招標的形式,國內的主要投資機構也會紛紛報名去迎標,但是通常創業大賽的“投資基金”運作機構都是內定的。
潛規則二:投資機構材料造假嚴重
很多成長中的投資機構與一些較有名氣的投資機構,在為了獲得創業大賽的相關權限時,在招標的時候材料通常會造假,并有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企業管理的基金規模,為了對主辦方傳達公司實力,通常會將企業運作的基金規模放大,比如會將 3000 萬說成 1 億,以此證明實力。
第二,機構的投資團隊造假,這個現象在金融界是最嚴重的,金融投資學相對專業,業界也普遍注重學識學位,所以很多投資機構在團隊包裝上,都是“全球著名”和“國內著名”的博士、碩士等學位,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以及各類成功案例。而筆者發現:投資機構之間存在互相借用投資團隊成員等問題,比如有一位職業的投資人士出現在多個投資機構的“團隊成員”中,同時還發現,很多團隊成員擁有比較高的學位,但是真正的投資實戰經驗為零。
第三,投資機構空殼基數大,北京的很多投資機構在注冊基金公司完成后,一般采用將資金進行轉移,公司賬上幾乎沒有任何資金的情況下,投資經理通過社交工具,大規模掃創業者的項目,其中不乏進行二手倒賣與交易、轉移創業者的項目的情況,投資機構的空殼現象十分嚴重。
潛規則三:內定投資的創業項目
創業大賽的戲份遠遠勝于對廣大創業者的扶持,更多的成了各路人士的增加所謂名氣與獲取優先投資權限的舞臺。很多投資項目在大賽籌辦之時便已內定。大賽展開之時,來自機構的專家評委由于缺乏投資實戰經歷,對一些項目的點評也不夠專業,特別是很多創業導師,也基本沒有創業的成功經歷,有些創業導師僅限于營銷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