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欣+董怡平
【摘要】近年來,英語專業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市屬本科院校與重點院校的差距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從英語專業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內涵出發,探討了大學生在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三個層面的提升途徑。
【關鍵詞】市屬本科院校 英語專業學生 就業核心競爭力
一、英語專業學生就業現狀
近年來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交流頻繁,英語在我國市場占據越來越重要地位。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也與年俱增,應該說學好英語的前景是樂觀的。但由于近幾年英語專業招生過熱,而相當一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實力并不比英語專業的學生差,導致了英語專業學生總體就業形勢不理想,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
市屬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地方培養人才、提供服務,經濟建設等重要任務。但由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師范類專科院校演變而來,在辦學經費,師資力量等方面與重點高校存在明顯差距,再者由于發展受到區域社會條件的制約,導致了市屬本科院校在應對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時壓力遠遠大于重點本科院校。而市屬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相比重點大學以及專門外語院校學生存在明顯劣勢,畢業生就業單位不理想,與心理期望值落差大;自身定位不準,缺乏同其他綜合性高校學生差異化優勢,導致自身綜合素質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學校缺乏實踐教學,與相關學科無交叉兼容,學生人文素養較低,知識面窄,與地方單位對人才需求脫節,整體就業不容樂觀。
因此,如何提高市屬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解決其就業難的問題,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英語專業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提升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最初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普拉哈德和加里.哈默爾于1990年在其合著《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中提出。核心競爭力指的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能為公司進入多個市場提供方便,為客戶帶來可感知價值的經過整合的學識和技能。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包含專業技能,創新能力,人文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是相對于其他大學生就業的優勢能力,是能幫助大學生實現理想就業繼而能為用人單位創造價值為社會發展創造財富的知識與能力的總和。市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社會服務定位上與重點院校都有區別,主要以應用型為主體,培養具有創造性,實踐性的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而如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英語專業人才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按照傳統模式培養的英語專業人才缺乏實踐性創造性,社會適應面狹窄,缺乏可持續發展性。提高英語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順應了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適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根據對以往研究的總結和本研究目的,本文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分為以下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并將從三個部分依次討論英語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提升策略。
1.加強基礎教學,提升英語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大學生所掌握的包括英語以及英語文化等方面專業知識和英語基本技能。專業能力是大學生的核心能力,是成功走向就業的關鍵。英語專業學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以及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業市場保持優勢。而如今很多學生口語基礎薄弱,表達磕磕絆絆,翻譯靠字典,語法錯誤頻出,整體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建議在以后教學中強化技能訓練,多開設語言技能類課程,如翻譯,演講等。同時有針對性開設語言選修課,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擴展學生知識面。還可增設專業性英語課程,將基礎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相結合,增加教學實用性,讓學生學到更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專業詞匯,更好滿足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可建立供需預測機制,加強與勞動力單位的溝通,對勞動力市場供給和需求進行預測;重視用人單位的反饋,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加強專業基礎,拓寬專業口徑。
2.重視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構建,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學生運用自身掌握的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是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以及廣博的語言知識,并能在文化、科技、經貿等領域熟練運用英語從事教學、翻譯、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也十分重視應聘者的實踐能力,相比專業能力,甚至優先考慮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應該順應社會需要,更新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教學工作中,更好實現學生學習與就業的銜接。
首先,學校應重視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將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如商務英語教學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應突出專業訓練,通過創設商務活動模擬情景等,使學生更生動了解商務活動相關專業知識,熟悉商務活動的環節,掌握商務活動的技能。學校可在教學模塊中增加實踐活動模塊,定期組織相應活動,如創業技能競賽,假期社會實踐等,提高學生的實踐參與度。其次,學校可開展校企合作模式,讓學生在職前有機會了解企業運作模式,參與企業活動。企業方在接受學校的實習生之后應安排專門的指導老師進行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協作技能,而學校應參照企業的反饋信息,更好地調整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建立一個符合英語專業的切實可行的合作模式。
3.切實加強就業指導,提升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學生成功獲取就業機會,維持就業,獲得職業提升,有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的能力。它包括三個主要內在聯結的系統性核心能力:生涯規劃能力,就業技巧與職業適應力。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對自身興趣、愛好、能力等進行綜合分析和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職業發展目標,并為之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學生進行系統有效的生涯規劃,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筆者對邢臺學院英語專業大三本科生的調查發現:20%的學生有明確的職業規劃,42.8%的學生職業規劃模糊,28.6%的學生對未來迷茫,不清楚自己求職興趣以及未來職業目標,8.6%的學生從未考慮過職業規劃。調查說明學生職業規劃意識薄弱,規劃能力有限。高校應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教育引導學生自覺樹立職業意識,并盡可能給大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對自我進行準確定位,找準發展目標,并在實踐中進行修正調整,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將來的就業。
就業技巧是指在就業求職過程中方法技能,主要包括招聘信息采集技巧,求職信撰寫技巧以及求職面試應對技巧。由于大學生普遍缺少求職實踐經驗,自身求職技巧缺乏,無法有效獲取有價值的招聘信息,面對面試機會緊張,不知所措。高校可開展求職技巧訓練與指導,聘請人力資源專家對學生進行模擬面試,讓學生體驗面試氛圍,增加面試經驗。
就業是一個系統過程,不僅包含職業機會的獲取,更重要是職業適應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學生的職業適應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工作中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發展潛力。提升大學生職業適應力,使其更好地融入企業,適應工作崗位,工作環境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增強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給學生提供參加社交活動的平臺,提高學生社交能力,合作意識,跟上團隊的步伐。其次加強與企業合作,聘請企業人士來校開展講座。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如英語專業學生實訓基地可包含校內實習,外貿公司,培訓機構等,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職場環境,提高應變能力,如學會與人合作溝通,樂觀面對職場困難。
三、結語
市屬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市屬本科院校必須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特點,真正從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角度出發,通過加強專業教育,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增加就業指導,來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專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以及職業能力,樹立學生就業信心,才能使其在就業中突出優勢,實現理想就業。
參考文獻:
[1]劉奕濤.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與培育路徑[J].嘉應學院學報,2012(9).
[2]施煒,張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辨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0(5).
作者簡介:
徐麗欣(1984-),女,河北邢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
董怡平(1982-),女,河北邢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