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是指一個人的生長年齡的最后階段。在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社會,年齡劃分的標準也各不相同。在我國從先秦至唐代,以50歲以上為老年人的看法較普遍。從歷朝關于人到老年免其徭役的規定中推知傳統的老年期在 55-66歲。在西方發達國家,據俾斯麥規定的65歲為退休年齡,長期以來,習慣于65歲為老年期的開始。1982年聯合國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提出以60歲為老年期的開始年齡。世界衛生組織規定65 歲以上為老年期,歐美等國家采用了這一規定。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于1982年 4月中華醫學會決定60歲以上作為我國老年人的年齡標準,并據年齡將 60-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100歲以上為百歲老人。
據相關信息,到本世紀中葉,全世界每5個人中就有 1個老年人,我國已跨入老齡化國家之列。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都提出實現“健康的老齡化”目標,其關鍵在于不斷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認識與生存質量,有條件的可為社會發揮余熱。
人的年齡增長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中醫學認為人的衰老一般在50歲左右開始。在中醫典籍 《靈樞·天年》 篇記載:“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p>
就是說,大凡知養生保健者,必先明白自我衰老的過程。即從傳統醫學中醫來看是從五十歲開始的,每隔十年就重點衰退某個系統,如在六十歲到六十九歲表現在心腦血管系統。出現心臟氣血功能不足,心臟自我調節能力下降而情緒不穩定多有悲憂,化解能力差等;若從西醫學看,在體檢時心臟冠狀動脈的最大血流量是青年時期的50%而易出現心臟缺血,功能不足,而發生冠心病;且血的粘稠度增高而發生動脈硬化,人的大腦重量減少20-25%等等。
所以,要學會在年老體衰動態過程中,保持人體臟腑氣血的相對平衡,并學習實踐一套自我的康養方法,才能實現增齡長壽,做到“健康的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