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星
2015年5月5日,畢節市赫章縣旅游事業局大樓4層,原本只有200個座位的會議室,擠滿了300多名蜂農。這有點出乎徐祖蔭的意料,他沒想到現場會來這么多人。
大多數貴州蜂農都認識徐祖蔭,他是國內知名的蜜蜂飼養專家,研究蜜蜂已有30多年,對貴州中華蜜蜂了如指掌。2005年從貴州省農業廳退休后,他開始辦蜜蜂飼養培訓,幫助更多的農民通過養蜂脫貧致富。
“有養蜂難題隨時打電話給我”
下午2點,兩鬢斑白的徐祖蔭坐在了主席臺上,身著黑色印花格子襯衫,頭戴黑色邊框眼鏡,72歲的他精神飽滿。
他準備了將近50頁的PPT演講稿,有中蜂知識的介紹、新式蜂箱的規格說明,也有常見的蜜蜂病蟲害防治技術。
“梵凈山有個75歲的老人,在家養了80多群蜂,去年收了400多斤蜜,每斤賣價在180元到200元,養蜂給他帶來了近8萬元的收入。”在培訓開始前,徐祖蔭說:“養蜂并不難,銷售也不愁。現在省內的蜂蜜都是供不應求,基本都能賣到150元一斤。”
現場聽眾人數太多,飼養技術層次不齊,徐祖蔭覺得更重要的是提起農民養蜂的興趣,而收入是最直接的刺激。
“赫章蜜源條件不錯,能產好蜂蜜。新式蜂箱不僅能提高蜂蜜產量,還方便管理。對于養蜂新手來說,常見的問題有三個方面……”
培訓將近2小時,會場超乎想象的安靜,300多雙眼睛始終聚焦在徐祖蔭身上。
“我家里的蜂箱經常發現綿蟲,用了很多方法都清理不干凈,有什么辦法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我想嘗試人工培育蜂王,有哪些技術要領?”
……
培訓結束后,蜂農們仍然問個不休。
“我建議你嘗試用新式蜂箱來養蜂,這種蜂箱方便清理,能有效解決綿蟲問題。”“人工培育王臺,最主要的是適應蜂蜜的習性,要在外界蜜源條件好的時候進行……”徐祖蔭為蜂農一一解答疑問。
隨后,他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大家:“以后遇到任何難題,打這個電話就能找到我,我一定會為你們想辦法解決。”
“農民能靠養蜂致富,我很高興”
徐祖蔭在貴州省獸醫研究所工作時,研究方向便是蜜蜂,積累了豐富經驗。1983年,他調任貴州省農業廳,主管全省的養蜂工作。
工作職位的改變讓他意識到要改變工作重心,將理論科研轉變成推廣養蜂技術。
在他的主持下,貴州養蜂業提出“模式化養蜂”概念,《貴州省意蜂飼養管理技術規范》和《貴州省中蜂飼養管理技術規范》相繼出臺,同時在全省建立了3個蜜蜂基地,作為科學養蜂技術的典型示范。
“科學養蜂,要讓農民能真正掌握技術。”徐祖蔭制定技術規范的目的是讓蜂農遇上難題能有據可查,把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變成實際可操作的技術要求。
從省農業廳退休后,他被特聘為貴州蜂產業研究員,繼續為各地蜂農開展蜜蜂飼養培訓。在他看來,制作技術規范也好、辦培訓班也好,都是為了推廣技術,讓養蜂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
赫章的培訓課結束后,徐祖蔭又馬不停蹄的趕往納雍縣,那里還有一群蜂農在等待著他。
兩年前,徐祖蔭曾到納雍舉辦一場培訓。如今,當地的蜂群數增加了5500群,單群蜜蜂產蜜量也有大幅提高,還出現了40多位養蜂專業戶。
寨樂鄉雙山村鴻森養蜂場,現有139群蜜蜂。蜂場主李軍從2013年開始養蜂,現在成了養蜂專業戶。根據李軍估算,蜂場今年能收蜜1200多斤,能得到大約15萬元的經濟收入。
走到蜂箱前,徐祖蔭開始觀察蜂門處的蜜蜂:工蜂來來去去,回巢時后足都帶滿了成團的花粉。
站起身掀開蜂箱頂蓋,未戴任何防護設備的徐祖蔭把手伸進蜂箱,輕輕的提起蜂巢框,金黃色的巢脾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蜜蜂。受到驚擾的蜜蜂飛出,繞在他周身嗡嗡作響。
為了看得仔細,他又湊近了一些,眼睛盯著巢脾,從最外層的蜂蜜區、花粉區,再到中心的產卵區,一寸一寸觀察蜂房情況。這個蜂箱中有8個巢框,每一塊他都這樣觀察。
“這群蜜蜂不錯,工蜂采蜜積極,蜂蜜和花粉都不錯,蜂王產子也積極。”徐祖蔭笑著對李軍說:“你的養蜂技術已經不錯了,蜂場管理也到位。你的‘甜蜜生活,我都羨慕啊!”
“想讓貴州養蜂業變得更大更強”
讓徐祖蔭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市場上蜂蜜的走俏,養蜂產業得到了不少地方政府的鼓勵,這為他推廣養蜂技術提供了不少便利。
最開始他做過自己的養蜂企業——徐純記精華蜂業園,從蜂農手中收取最好的土蜂蜜,通過殺菌消毒等系列加工后,再銷售到市場上。
他說,當初的想法很簡單。“貴州蜂產品有優良的品質,我們要做出貴州自己的品牌。同時我還能給蜂農提供銷售渠道,免去他們養蜂的后顧之憂。”
做到后來,徐祖蔭發現一個企業的力量有限,做好養蜂產業需要各方力量同時推動。當省農業廳提出特聘徐祖蔭作為養蜂專員時,他順理成章地交出了企業的經營權,僅保留公司顧問一職,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訓指導蜂農上。
“干了一輩子養蜂事業,退休了也斷不了把貴州養蜂發展得更好的念頭,恰好有這個機會,我就再多盡點義務吧。”徐祖蔭說。
中蜂蜜供不應求,因此出現了不少假冒偽劣產品,徐祖蔭對產品質量特別謹慎。“不能貪圖錢財而弄虛作假,首先要保證蜂蜜質量,一定要取封蓋的成熟蜜。建立口碑很難,但毀掉品牌卻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論是在培訓課上,還是在蜂場中,徐祖蔭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就貴州蜂蜜市場來看,一斤蜂蜜能賣到150元,品質好的蜂蜜賣價更高。徐祖蔭說:“很多人都想吃小時候那種像豬板油一樣質地細密的蜂蜜,又香又甜,滿口都是兒時的味道。只要是純正的蜂蜜,消費者愿意花錢。”
現在,徐祖蔭想得更多的是組織協調各養蜂地區的交流,通過以老帶新,將每個地方的養蜂人才培養起來,最終能產生規模效應。
賈明宏是徐祖蔭早年的學生,現在已經是正安縣當地知名的養蜂能手,還當上了正安縣蜂產品協會副會長。前些年,納雍縣希望擴大蜂場規模,徐祖蔭從中牽線搭橋,讓賈明宏帶著他的徒弟和同鄉入駐納雍蜂場,與當地蜂農同吃同住,徐祖蔭還親手指導蜂農提高技術。
望謨縣麻山鄉牛場村村主任羅應學為了發展養蜂,帶著6位村民開車近10小時到達赫章,全程參與了徐祖蔭在畢節市的培訓。臨走時,徐祖蔭拍著他的肩說:“你們來一趟不容易,養蜂是門細致活,要學到真本事,我建議你們在納雍的蜂場待幾個月學習。你放心,吃和住都由我來解決。”
徐祖蔭說:“看到貴州養蜂發展壯大,也算是了了我這個養蜂人的心愿。現在抓緊把各地方的相關體系建起來,哪天跑不動了,我也能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