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陽(廣東深圳)
四川省造宣統元寶七分二厘版式研究
羅陽(廣東深圳)
四川宣統七分二厘輔幣一直未見有詳細的版別研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耿愛德著《中國幣圖說匯考》中提及有“寶”字不同而分為兩版,近年張承光出版的《川龍薈萃》中也按“寶”字的“貝”部劃分為二橫貝和三橫貝兩個版本,自此未有更加詳盡的版本研究。網絡各大論壇也未見有此幣版本劃分的介紹。相對于近年川龍主幣的研究成果而言,輔幣研究顯得較為落后。筆者現致力于輔幣研究以改善目前重主幣輕輔幣的狀況。
筆者的研究是基于對實物的對比分析,研究范圍是取自于網絡近十年出現過的錢幣剔除重復以及筆者自己收藏的數枚實物,共計113枚。成都造幣廠宣統年間七分二厘輔幣的壓制數量不足28萬枚,流傳至今已不多見。就研究的角度來說,樣本數量越大就越具有代表性,但是就目前來說,113枚的數量已是難能可貴。另外,雖然大部分錢幣的品相不盡如人意,但是對于版本的研究已經足夠。筆者現將對此幣的觀察結果列示如下:
本文所指正面為字面,龍面為背面。與國外評級公司以龍面為正面有所不同,更加貼近于國人習慣。
就正面而言,主要的分辨依據有以下主要幾處:
文字方面最明顯的區別莫過于“寳”字的“貝”字部。之前出版的資料也都是依據“貝”字部里筆畫橫的數量而定為二橫貝和三橫貝兩版。筆者也首先依據此區別劃分出三個版本:二橫貝、二橫半貝和三橫貝三版(圖1)。
實際上二橫貝和二橫半貝版本除此區別之外沒有明顯不同,但是因為此處差別較為明顯,故在此單列一個版本。二橫貝版本疑似為二橫半貝版的后期變化所致。這兩個版比較明顯的共同特征還有:“寳”字的爾部左下點為一近似圓點;“四川”二字下方的珠圈有粘結;“統”字幺旁點為圓點;“釐”字的里部一豎不出頭連廠部等。另外,此版珠圈數量為113顆(圖2)。

圖1

圖2
三橫貝面版進一步細分可以分為三個版。
版式一:比較明顯特征是“四川”二字下方的珠圈有一顆珠圈是一上一下縱向排列;“釐”字的里部一豎出頭;珠圈為113顆;此面版簡稱為“大小點”版(圖3)。
版式二:此版“四川”二字下方的珠圈正常,但是在“元”字右上方和“厘”字右下方處各有兩顆珠點相連;“釐”字的里部一豎不出頭;珠圈同為113顆;此面版簡稱為“連珠”版(圖4)。

圖3

圖4
版式三:此版“四川”二字下方的珠圈正常,但是在左邊花的右側有兩顆珠點呈水滴狀相對排列,其他珠點也有不規則現象;“寶”字貝部第三橫不和左邊一豎相連;“釐”字的里部一豎不出頭;珠圈為110顆;此面版簡稱為“水滴”版(圖5)。

圖5
除此之外其他幾處也有明顯區別,諸如“省”、“統”、“庫”、“分”和中間滿文等,但是就區分版本而言以上幾處已經足夠,本文在此不贅述,請讀者自行辨別。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就面版而言,二橫版占比大概在35%左右,其余65%為三橫版。其中二橫貝、大小點和連珠面版相對比較多,均在二、三成左右。剩下二橫半貝和水滴版相對少見,都少于10%,其中水滴版僅占5%左右。
背面版本的區分主要是依據龍左上爪處云朵(也就是英文H下方的云)位置來確定的。依據這朵指示云的位置,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類:一類是云的位置靠左邊,稱之為左云;一類在中間,稱之為中云;一類偏右,稱之為右云。如圖6所示。
左云版就目前的樣本來看沒有發現第二個版本。這個版本的基本特征除了指示云偏左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特征是英文“PROVINCE”的R有復打,這個上下錯位的R應該是制模時形成。如圖7所示。

圖6
中云版相對較為復雜,可分為三個大版,分別為:普通云版、三角云版(包含三角云前期版)和異云版。如圖8所示。
中云普通云版指示云位置居中偏右,但是相對于右云版還是較為居中的。此版的特征是英文“SZECHUEN”的H左邊一豎的底部一短橫有模具復打現象。如圖9所示。

圖8

圖9
中云三角云版顧名思義,指示云呈三角形狀,位置和普通云版一樣,相對居中。此版有幾個明顯的特征,分別為:英文“SZECHUEN”中的Z字下面覆蓋了一個其他字母,類似于騎字。應該是在制模時,操作人員敲錯了一個字母,發現后再將正確的字母Z覆蓋之上,壓印出來之后形成了騎字現象。另外字母H有一條從左豎上到底部中間位置的破模線。同樣,數字7也有一條破模線貫穿。此外,此版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是龍珠上7條火焰的最中間那條明顯被加粗修飾過。最后,中云三角云版還有一個前期版本,它的特征是指示云缺了最上面的一個角,從而未形成三角形。字母Z、H和火焰的特征和三角云版一致,但是數字7處未有破模現象。因此,可以得出先是字母H產生破模現象,然后是指示云破損形成三角形和數字7發生破模現象。至于指示云和數字7誰先發生破損改變,因為尚未在現有樣本中找到相關證據,所以暫時不能得出結論。此版如圖10所示。
中云異云版特征非常明顯,在下方三分之一處有一條破模線貫穿整個幣面。從數字7開始,到右側花星下方結束。此外,英文“CANDAREENS”的字母D的一豎底部沒有左邊的小尾巴。如圖11所示。
右云版指示云位置靠右,接近右側云朵。此版可以分為兩個版本,一為普通版,一為異版。普通版有兩處破模較為明顯,分別為英文“SZECHUEN”的E和“CANDAREENS”的E,這兩個字母處均有從無到有的一個漸進式的裂模過程。異版未有任何裂模線,它與普通版的最大區別是龍珠上7條火焰中間那條的根部與其它火焰不相連。如圖12所示。
以上背面的六個版本已經介紹完畢,它們的出現情況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就總體而言,左云版、中云版和右云版各占20%、50%和30%左右。其中,最多的是左云版、中三角云版和右普通云版,均為20%以上。最少的是中云普通版和右異云版,分別是8%和5%。

圖10

圖11

圖12
此正背搭配表是通過對113枚樣本總結而成:

從上表可以看出背面版本右云版的普通云版和異云版均有與之唯一對應的面版:三橫貝大小點版和水滴版。其中面水滴背異云版相對較少,113枚樣本中只發現有6枚。面大小點版背普通云版相對較多,有28枚。
背面版本中云版與正面版本的搭配關系相對有些復雜。如上表所示,背中云版的普通版和三角云版(包括三角云前期版本)對應的正面版本也只有一個,就是三橫貝的連珠版。其中,搭配背前期三角云的比較少見,只有3枚。其次,搭配普通云版的有9枚,剩下27枚背面搭配均為三角云版本。此外,中云版的異云版只見有搭配二橫貝版(包括二橫半貝版)。其中,搭配二橫半貝版的有10枚,搭配二橫貝版的有7枚。
背面版本左云版搭配比較簡單,只見有與正面二橫貝版有搭配,且數量不少,見有23枚。
以上五個面版和六個背版就是筆者從目前的一百余枚樣本中對比得出的結果,也不排除以后出現更多的樣本而發現更多的版本。就目前而言,筆者試圖從以上各個正背面版本的搭配情況推斷出各個版本的先后生產順序。就正面版本來說,從書法的角度看,應該是先出現三橫貝版本,最后出現的應該是二橫貝版本。所以,二橫半貝就應該是中間的過渡版本。從背面版本來看,筆者發現部分四川光緒七分二厘的背面用的也是右云版,因此,右云版可以推測是光緒末期宣統初期使用的一個背面版本,自然,右云版也就應該是宣統年早期使用的版本。之后出現的應該就是背面中云版(普通云版和三角云版)搭配的正面三橫貝連珠版。再往后就應該是背中云版搭配的正面二橫半貝版和小部分的二橫貝版,這點從7枚的背中云異云版搭配正面二橫貝版可以看出來。最后出現的應該就是面二橫貝版搭配左云版。基本上來說就是正背面搭配表從右往左的順序出現。
(責任編輯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