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
打造健康中國,醫改是一場“重頭戲”,必須圍繞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力爭在基礎性、關聯性、標志性改革上有新突破。
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是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突破口。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是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一條重要國際經驗。這項制度是對現有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就醫理念、就醫秩序的深刻調整,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系統性的制度設計。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廣大醫務人員也是醫改的主力軍,要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醫務人員“有里有面”。醫改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惟有拿出敢啃硬骨頭的勇氣,不畏艱險,觸碰難點,醫改才能乘風破浪駛向彼岸,人民群眾才會有更多獲得感。
人民日報 白劍峰
從制度上說,獎金和津貼都屬于工資總額的構成部分,部分省份將年終一次性獎金納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個人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中是沒有問題的,可輿論為何對此分外“敏感”?一是因為一些人對養老保險帶給個人長遠利益的認識不一;第二個原因,恐怕是直接導致到手的現金“縮水”。
事實上,雖然多繳費了,到手的現金少了,可錢最終是以個人養老金的形式“儲存”了,符合“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激勵機制。把年終獎計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是社保制度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應該考慮確保職工負擔不增加,降低社保費率、企業稅負等負擔。而且,既然規定年終獎計入繳費基數,就應盡快讓制度落地,并成為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行動。當然,根本之道還是要兼顧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與效率,并鼓勵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等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為參保人提供多層次的養老選擇。
工人日報 羅娟
有媒體報道,在“雙創”不斷推進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的地方將數量當成績,創業園短時間內遍地開花;有的地方匆忙掛牌子,徒留形式……園區建設看似熱鬧紅火,實際效果卻著實堪憂。
創業園確實能在推動“雙創”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一個地方設立多少創業園合適,要根據當地的人才、項目、資金、資源等實際情況決定。如果只是打著“雙創”的旗號,為了趕潮流、賺眼球、套補貼、享優惠、撈政績,不僅會影響公眾對“雙創”的印象,還會造成財政補助資金的流失,導致攀比、虛假之風盛行。當下的創業園建設必須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把人才、項目、資源等作為建設創業園的先決條件和評價指標加以考量。
經濟日報 馮海寧

四川勞動保障微信公眾號請掃描
@空既空:小編,我看到一則新聞,說“2015年農民工月均收入為3072元,2015屆大學畢業生月均收入為3726元,過去10年,農民工月收入增幅為251%,大學生為137%,二者差距逐漸縮小,多數言論表示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你怎么看?
【回音壁】:如此比工資,意思不大,把二者的薪水放在一起比較,本身就是個偽命題。術業有專攻,每一個勞動者都值得尊重。讓一個干了一輩子本職工作、精擅某種技能的老工人和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比,對雙方都不公平。
@沙皮狗:在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養生的當下,貴刊新設立的《醫養有方》欄目真的“好有料”。希望你們繼續加油哦!
【回音壁】:你的肯定就是我們進步的動力,我們將繼續為讀者朋友奉上更多的健康知識。
@禾葉:我覺得我的“手機依賴癥”越來越嚴重了,上班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被老板批評過好幾次,有沒有辦法根治?
【回音壁】:問題行為的表現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也是目前“拖延癥”“注意力分散”這些時代病流行的原因,與以效率優先的社會文化以及電子設備搶占注意力相關。當然,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你自我約束的意志力。
@流年散盡涼薄:畢業3年,至今換了3份工作。最近在面試時,負責人總是一直問我前3次離職的原因,似乎懷疑我不認真對待工作,自由散漫。難道頻繁換工作會讓個人形象大打折扣么?
【回音壁】:不少人頻繁跳槽,是想謀求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接觸到更多的事物,獲得不同的體驗,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但是,也確實有一些人是由于自由散漫導致無法立足而頻繁更換工作,面試官對此有疑慮也屬正常。而對你來說,只要做好自己,無愧于心就行了。
以上言論全部來自“四川勞動保障”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歡迎在后臺留言給我們!
深圳某廠女工程女士腦死亡后家屬仍堅持治療但終告不治,要求認定工傷,但因超過48小時法定搶救時限遭人社部門拒絕,雙方最后對簿公堂,家屬敗訴。
其實,這起工傷糾紛的分歧點主要在于雙方認知上的偏差,也就是在最終死亡時間的認定上存在異議。若要獲得工傷認定,則勢必要舍棄親情與道義、責任與良知,掐著時間搶救;若看重感情,則意味著放棄工傷認定后的一切經濟賠償,更要承擔“人財兩空”的風險。
確定為工傷搶救時限根本目的是為了捍衛企業利益,規避惡意侵占工傷賠償的失信行為。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給當事者出了一道難以抉擇的道德考題。有鑒于此,在政策層面,不妨進一步厘清概念,將認定標準具體到腦死亡范疇,如此,即便出于對家屬的撫慰與尊重而做一些無謂的搶救,也不妨害最終工傷結論的認定,也才能真正做到立法為民,傳遞出冰冷法條的人文關懷。
光明網 楊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