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御東 王 玉
離岸外包服務選址與貿易出口類別之間的關系——以丹麥數據為例
◎梅御東王玉
在后經濟危機時代,服務外包已成各國經濟領域必爭之地,而本文將就作為服務外包四大因素(服務外包動因(Why)、服務外包業務(What)、服務外包地點(Where)、服務外包過程(How))中服務外包從策劃落實到現實的銜接關鍵點的“服務外包地點”進行研究。
本文將通過丹麥已有的服務外包數據與貿易出口相關數據結合起來研究,通過建立模型探究服務外包選址與國家對外出口方向類別的關系,并且將該模型用于預測2016年中國的服務外包行業情況,為我國服務外包企業提出事宜的意見。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逐漸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一大趨勢,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能夠提高承接國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資本流入質量,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并推動服務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很多跨國公司都把自己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而且,國際服務外包還有低污染、低消耗、高技術、高附加值等特點。
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越發開放,市場分工趨勢逐漸加大,而行業間的交叉也越來越復雜,企業間的競爭越發劇烈。企業欲保持自己在市場上的一席之地,把握自身優勢,則必先守住自身核心業務的行業優勢,即核心競爭力。因此如何將核心業務包裝推向市場則是決定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這些包裝業務包括了客戶聯系、后期服務等,正如波士頓學習曲線(圖一)所示,若自營非核心業務,確實長期來看會比外包成本低,但由于非核心業務較多,當把這些業務加總來看,其學習曲線就不再是圖中的L了,而是在更高的位置L1,由于成本高,時間長,其必然耽誤核心業務的進步,最終得不償失,而服務外包業務由此應運而生,以更加專業團隊以較低的成本處理企業核心業務。這也同時體現了社會大分工的趨勢。

從發包國來看,美國、日本、歐洲是主要的發包方,提供了全球服務外包業務的絕大多數份額。美國占了全球市場的64%,歐洲占了18,日本占了10%,留給其他國家的還不到10%。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嚴重依賴于美日歐,使產業格局呈現出一種“中心-外圍”的發展格局。
而從承接國來看,服務外包承接國數量激增,但是發展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從發達國家來看,服務外包承接大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加拿大等國國內服務外包行業成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發展優勢,但是和發展中國家相比,人力資源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因此其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明顯落后。許多國家已經跌出2010年Gartner IT排行榜的前30強。
由此可見,對服務外包行業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外包業務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中,服務外包地點是服務外包從策劃落實到現實的銜接關鍵點,因此,本文將以先前文章為基礎,以丹麥為例,研究離岸外包選址與跨國貿易之間的關系。
本文將援引Peter D. rberg Jensen文中的部分數據,將其處理為相對值,另外同樣將丹麥進出口貿易進行相對值處理以研究離岸外包選址與國家貿易之間的聯系,并借spss modler生成經過訓練的模型對中國未來的服務外包趨勢進行預測。
前提假設。21世紀的亞洲一直作為最大的服務外包承包地區,從一開始的低端生產服務外包逐步走到現在開始從事較高端的IT服務外包,其中中國和印度做出了不少貢獻中國、印度、菲律賓承接了全球服務外包60%以上的份額,而中國在IT服務外包行業方面位居亞洲第二(如圖二,將中國香港包括在內), 那么是否中國在電腦等方面出口也處于領先優勢呢?
事實上,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中國的出口繁榮期間,個人電腦的全球出貨量增長105%,筆記本電腦占47個百分點的增長。2009年,便攜式電腦第一次估值占大多數的電腦發貨量。同時,中國大陸成為筆記本電腦的最大生產國,超過臺灣,曾在2002年10月占到了全球筆記本電腦生產的64%,圖三描述了這一時期美國筆記本電腦的主要進口國,由圖可見,中國大陸的進口量逐年遞增,并且占據美國筆記本電腦主要進口市場。


于是,本文做出本文最根本的假設:
服務外包的選址與該行業對應的出口類型方向相關。
數據分析。本文主要考察了服務外包種類與出口種類之間的關系,因此類似公司規模、先進程度等無關因素應盡可能對所研究內容不產生影響,借助丹麥數據制成外包選址因素相關系數矩陣,由矩陣可知這些因素對本文研究內容影響并不大(相關系數集中在0值左右),因此服務外包種類之間可經過處理形成相對偏好值矩陣。
由偏好矩陣看出IT行業服務外包無論在哪個地區都是最受歡迎的,之后對商品貿易進行處理,在此為了能夠反映出確定的服務外包行業對應相應的商品,本文選擇了如下對應方式:
同上處理成相對偏好矩陣(假設以出口金額代表偏好)后將幾張相對偏好表結合分析建立模型,其中manufacture、IT、back—office三項使用相對值表示,所使用數據皆來自于2012年數據,經過數據填補,極端值排除后,使用三種模型(C5.0模型、類神經網絡模型、SVM模型)進行預測訓練,在置信度達74%情況下,將所得模型使用于中國出口貿易所得2016年預測結果如下:
模型顯示,前三項(有機化工、船舶生產、人造纖維的出口)對生產、IT、后臺工作管理服務外包影響最小,三個模型計算出的相關系數平均值分別為0.078、-0.021、0.134,而計算機、軟件業出口相關系數則分別達到0.828、0.671,管理人才流動為0.544。
表中有機化工品、船舶生產等數據為“世界對中國的出口額”,即中國的總進口額,后面三項manufacture、IT、back—office為國際市場發包給中國的相對偏好程度模型預測值。由于該值為相對值,其大小并不影響其最終結果,由表中數據可知,目前來說對中國進行IT服務外包實際上是最好的選擇。
經過數據處理,就管理人才流動、計算機和軟件業出口三項與IT服務外包、后臺工作管理服務外包的相關關系較高,而關于生產服務外包關系并不是很明朗。由所得數據建立模型對中國2016年承包情況進行預測得到最終結果為世界市場對中國IT服務外包的預期相對偏好值遠遠高于另外兩項。其中由IT服務外包和后臺工作管理服務外包的相關數據可驗證本文最開始的假設的正確性:服務外包的選址與該行業對應的出口類型方向相關。
IT行業目前在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隨著“云計劃”、“大數據”的逐漸展開,中國社會對IT行業人才需求也越發強烈,大量IT服務外包產業園區建立,使之前分散的IT行業逐漸走上產業化、標準化發展的路線,也就是說在政府政策傾向作用下,中國的IT服務外包環境得到了保障這是其他國家越發偏好于選擇將發包目的地設定在中國的原因之一。
同時由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相關系數較大的幾個因素(計算機、軟件業出口、管理人才流動)中,計算機出口與IT服務外包數據相關性最為緊密,這正好解釋了發達國家將相關商品生產外包到中國之后由中國制造出廠后再發回這些國家的本土市場的生產流程,借此以提高核心競爭力:新產品的開發。
由波特菱形理論可知,各企業應借服務外包為平臺,發揮自己的本土優勢,如我國企業在未來應逐步發展自己的IT能力以趕上時代潮流;而國家之間也借此以形成自身的相對優勢,中國可以借本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動,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中獲取更高的主導權。
然而,本文的依然存在一些限制,首先注重于對出口的討論,忽略了進口和凈出口的影響。
其次,由于數據類型有限,本文所有數據都是通過相對值進行處理,在把數據轉換為相對值時,存在一定誤差。綜合考慮以上多方面因素,為保障數據可靠性,結果可驗證性,更多的數據處理和資料調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是本文得到的結論和數據處理方法仍有很大參考價值和創新意義。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