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豐 鄭曉敏 吳 寒
制造業扎根海外的因素和策略——基于萬向集團和吉利集團的研究
◎谷豐鄭曉敏吳寒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制造業海外扎根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以吉利和萬向這兩大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巨頭的發展歷程為例,以扎根理論為工具,得出其成功實現海外扎根的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在企業扎根海外過程中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對其他民營制造企業“走出去”進程具有啟發意義。
中國對外投資規模2014年達到1400億美元,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投資輸出超過投資輸入的“新常態”。我國的“一帶一路”與《中國制造2025》兩大戰略的提出為我國制造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但是,制造業企業在“走出去”中,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如何能夠“長久的走出去”即成功地實現海外扎根。以浙江省為例,其作為民營制造企業的“聚集地”,制造業普遍存在著海外投資管理經驗不足、企業發展規模較小、產品技術不高的問題。哪些因素對我國企業扎根海外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企業國際化績效的?這些問題都是我國制造業牢牢扎根海外必須要探討的重要問題。本文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文獻的研究學習,嘗試從萬向和吉利民營制造業巨頭入手,運用扎根理論探究其海外成功扎根的關鍵因素,通過扎根理論對萬向和吉利這兩大本土跨國企業的海外扎根歷程深入分析,找出影響其國際化績效的關鍵因素,同時進一步探討其影響的機制,最后以浙江省為例,總結出制造企業海外扎根的管理啟示。
國內外相關研究
國內外研究中許多人在企業海外扎根過程中的人力資源方面提出過許多高深見解:人力資源整合專家Patti Hansen(2004)認為并購不僅僅是資產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公司人員之間的融合。杜曉君和劉赫(2010)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關鍵風險的識別研究中得出跨文化風險是跨國并購關鍵風險。何燕珍與武倩倩(2010)選取上汽并購雙龍、明基并購西門子、TCL在法國實施并購等三個典型的并購案例,最終發現,缺乏文化適應性是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敗的癥結所在。英國經濟學家Lall(1983)在《新跨國公司——第三世界企業的發展》一書中提出了技術地方化理論,從技術變動的角度對發展中國家企業跨國公司行為做出了解釋,為企業海外扎根提供了理論支持。白長虹和劉春華(2014)以海爾和華為公司為例,得出兩家公司在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過程中都采取了國際化人才戰略及重要的領導人影響因素的結論,認為國際化發展戰略是企業做強做大的必由之路。在華為、海爾公司國際化戰略案例相似性對比研究中得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的成功都有領導人決策和員工承接的相似之處。可見企業管理者的國際化思維的建立和轉型,國際化人才儲備的建設,是企業實施國際化最為基礎的思想和人員準備。
相關理論評述
從文獻回顧可以看出,學者們對企業扎根海外的因素和策略的探索已經成為多年年來中國“走出去”戰略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已有成果在基本理論框架、邏輯關系和實證等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我們總結以往的研究,認為目前研究中尚存兩個缺陷:首先,大多研究以發達國家的企業為案例,提出的“走出去”發展建議并不完全適用于還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的制造業海外扎根的參考意義不高。其次,大多數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技術創新以及文化整合等因素的單方面研究,缺少從整體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
我們認為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制造業扎根海外研究在工具和分析方法上存在難度,資料上存在整理復雜以及客觀性不高等約束性問題。二是由于本國現狀制約,沒有較為大量的企業在海外扎根成功的案例存在,使得研究具有較大主觀性和特殊性,借鑒意義不明顯。


案例選取與素材搜集
首先,本文的基本研究問題——制造業實現海外扎根都屬于“怎么做”和“為什么”的問題。因此,研究在總體上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在案例的選取上,本文選取了萬向集團和吉利集團進行研究。選擇這2家企業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萬向和吉利集團作為浙江民營制造業巨頭的兩大企業,歷經三四十年的發展,國際化發展出色,其發展歷程具有典型特征和較大的借鑒價值;關于這兩家企業的研究有大量的基礎資料和研究素材可供分析和對比印證,這將增加研究資料的豐富性和深入性,并且為高效度的理論概況提供基礎。本文的研究在參考了大量的企業海外扎根案例研究資料的基礎上,主要參考了包括《魯冠球管理日志》、《魯冠球四十年不倒之謎》、《經營改變世界---吉利傳奇》、《民營制造---吉利之路與中國民營企業生存狀態》以及萬向和吉利集團的官方網站有關信息,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并對資料進行整理、整合、質證,最后將待分析的資料作為萬向和吉利的資料紀錄。
扎根理論方法
企業成功扎根海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最終通過國際化績效來顯示。本文研究涉及大量資料需要歸納提煉,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用具有概念和理論構建優勢的扎根理論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扎根理論是旨在沒有研究假設的情況下,從大量的資料中歸納建立實質理論的研究方法。該理論由Galsser和Strauss于1967年提出并逐漸發展起來。扎根理論對資料的分析過程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分別是開放性譯碼、主軸性譯碼和選擇性譯碼。開放性譯碼是將資料分解、檢驗、比較、概念化和范疇化的過程。主軸譯碼將開放性譯碼中所得各項范疇聯結在一起,并將與研究問題最相關的范疇挑選出來形成主范疇,以分析主范疇與副范疇之間的關系的過程。選擇性模型是選擇核心范疇,并與其它范疇進行再次比較,驗證其間關系,完善并形成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范圍的核心范疇的過程。本文的總體研究流程和主要方法詳見圖1。
資料分析過程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論,在開放性譯碼階段,著重研究了萬向和吉利近十多年來在跨國貿易、海外兼并、海外設廠等海外扎根資料,其中包括魯冠球對跨國合作與貿易的觀念研究,并購舍勒公司、UAI、LT等公司、建立萬向美國公司等歷程;以及李書福的企業戰略觀念,吉利并購DSI和volvo、參股英國錳銅等發展之路,對資料記錄、文字概括、概念化和范疇化。最終,本研究共歸納出41個概念和12個范疇,詳見表1。
在主軸性譯碼階段階段,通過對8個主軸編碼的深入分析,同時結合萬向和吉利的原始資料進分析,發現可用企業家精神因素、技術創新因素、國際營銷因素、人力資源整合因素這四個主范疇來概括。主范疇典型關系結構如表2 所示。
就本研究來說,萬向和吉利優異的國際化績效反映了企業海外成功扎根的主要因素,圍繞著該核心范疇的故事線可以概括為: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對企業的發展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企業主動進行全球技術合作、技術突圍等策略,多元開拓海外市場。領導者在跨國文化風險中采取包容求同的思想,“人情味”管理使得企業能夠引進和留住人才。先進的人才管理體系使得企業能夠不斷實現價值創新。在李書福的企業全球化戰略、風險管控意識的影響下,吉利集團制定全球化戰略、頂尖人才的引進,不斷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同時,如“沃人治沃”的人才制度更是使得吉利在海外扎根中更深一步。可見,企業家精神、核心技術創新、國際營銷布局、人力資源整合這四個維度的共同影響實現了萬向和吉利優秀的國際化績效,穩步推進了企業“走出去”的進程。當國際化績效表現出提高或下降趨勢時,也會相應地推進這四個維度的戰略調整。同時,企業家精神、核心技術創新、國際營銷布局、人力資源整合這四個維度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
因此,在此故事線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國際化績效作用機制模型,如圖2所示。

本研究是基于全球制造業的全球創新和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為背景的,萬向和吉利集團是制造業中的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本研究仍有待對制造企業中的其他行業進行深入研究的地方。無論如何,本研究針對中國情境下研究探討了制造企業在海外扎根中企業家精神,核心技術創新,國際營銷布局和人力資源整合四個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四點建議。以吉利和萬向的成功經驗為借鑒,希望民營制造業積極“走出去”,在“一帶一路”這一大背景下成功扎根海外,進行跨越式發展。
提升企業家素養:領導人首先要放眼全球,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帶領企業依托政府的引導和幫助,選擇有利的沿線國家進行出口貿易,使整個企業走得更遠,走得更好。其次,要提升個人領導魅力,以此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推動企業發展。
加強技術競爭力:企業要注重技術研發與合作,提高企業技術環節價值,可通過“拿來主義”以及自出研發創新實現;建立區域性產學研體系,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人員走進企業,依托項目合作實現“產學研”聯合互動,形成互補互利的良性循環。
構建系統營銷體系:企業要事先建立好全球化營銷戰略,讓走出去的每一步都能腳踏實地,可以效仿吉利萬向,收購跨國公司的業務,購買其先進的技術資源,利用其商品、品牌、營銷通路優勢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集群式對外投資,統一規模的企業在“走出去”中可以抱團,轉變營銷策略,形成對外投資的合作競爭優勢,減少企業對外投資失敗的幾率并降低成本。
注重企業文化培養:企業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打破圍繞人的權利觀念,形成圍繞事的流程考核,從而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注重文化差異,融入本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采用當地文化習慣來應對海外市場,在協調中加入中國元素,形成自己的獨特企業文化。

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