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磊 石運禮
新常態經濟背景下臨沂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張曉磊石運禮
臨沂市地處沂蒙山區,田園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民俗獨特,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條件。近年來,臨沂市圍繞“綠色沂蒙”主題,開發了山岳觀光、古村古鎮、休閑農業、度假酒店、規模化農家樂等一大批地域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不少經驗和模式對全省鄉村旅游創新發展具有示范意義。2015年,全市鄉村游接待國內外游客2304.3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95.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和9.3%,被命名為山東省鄉村旅游示范市。
近年來臨沂鄉村旅游進入重要的黃金發展期,出現多樣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發展趨勢,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融游覽觀光、科學考察、文化學習、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增長速度迅猛,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看好,但總體發展水平尚需提高。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過4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超過600億元,鄉村旅游如今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旅游將成為大眾休閑旅游的主打產品。臨沂市已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120多家,同時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一業一片”的思路,積極推動鄉村旅游集中連片發展,放大規模效應。著力培育打造沂南沂蒙“七彩鄉村”旅游區、沂水沂蒙風情旅游區、蒙陰岱崮鄉村旅游區、費縣大田莊果香慢谷旅游區、許家崖美麗鄉村風情區等幾個鄉村旅游片區,將輻射帶動周邊60余個村莊3500余戶群眾。近年來,臨沂市以打造“沂蒙人家”鄉村旅游品牌為抓手,突出農民的經營主體地位,著力提升發展鄉村旅游,取得良好成效。
鄉材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個新領域顯示出“生命”初始的無限生機。由于客源市場與供給市場的雙向需求,無論哪種區位類型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旅游經濟的附加改變了農村單一經濟的結構,起到了興一處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鄉村旅游經營人員具有兩棲性,中老年農村婦女所占比例較高,起到了其它產業所沒有的吸納閑散勞動力的作用。游客消費模式屬于休閑娛樂體驗,游客結構在年齡、收入、居住地域上一般不具有顯著特征,是一種全民同樂的低端旅游業態,但具有多次重復消費、核心游客來自附近城市等特點。
臨沂市鄉村旅游主要集中分布于平邑、費縣、蒙陰、沂南等縣區的鄉村,這些地區大多植被茂密,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鄉村旅游業開展較早,積累了一些發展經驗。但是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現實問題:一是鄉村旅游開發過程對植被的保護不夠,引起個別地區尤其蒙山地區的水土流失;二是鄉村旅游地全民經商,社會環境整治有待提高;三是旅游承載力超荷,近年來臨沂市的鄉村旅游過于集中,尤其是旅游旺季更為突出,交通、住宿、甚至飲食等存在一定的隱患(如今年國慶節黃金周蒙山天蒙景區的交通安全事故)。鄉村旅游業作為新常態經濟下的一個產業,旅游決策部門、政府以及經營者應根據各地實際,創新觀念,探索沂蒙特色的新鄉村旅游業態。

統籌協調,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成立鄉村旅游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在推行市、縣、鄉三級領導班子成員包鄉村旅游聯系點制度,并在旅游強鄉鎮安排專人負責鄉村旅游工作,形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的鄉村旅游管理體制。例如,臨沂市政府明確每年省政府撥付的“一圈一帶”專項資金中,拿出30%以上比例用于發展鄉村旅游。各縣區設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出臺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對鄉村旅游給予大力扶持。如新建的規模化鄉村旅游項目將能夠享受一定程度的所得稅減免;行政性、服務性收費予以部分減免,以此降低農家樂經營和改造成本。鄉村旅游和農家樂項目明確為建設用地優先供應對象,并在土地手續辦理等方面享受一條龍服務,出讓土地的政府收益也將全部返還用于配套設施建設;農家樂停車場、廁所等公共配套設施的建設用地,按照公益性土地進行審批。鼓勵農民按照相關標準建設高品質、上檔次的農家樂。
積極探尋鄉村旅游差異發展之路,以打造“沂蒙人家”品牌為載體,開啟了鄉村旅游發展新征程。在鞏固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沂蒙人家”鄉村旅游標準化工程,豐富產品體系,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廣泛開展鄉村旅游示范鄉鎮、示范村創建活動加強示范帶動,以更多特色產品和精品線路打造個性更加鮮明、形象更加飽滿的“沂蒙人家”地區旅游新名片。
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游基礎。加強鄉村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旅游要保留鄉土味,打造有差別、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要加強設施建設,創新旅游扶貧模式,提高精準扶貧成效,努力放大鄉村旅游綜合效應。郯城縣從規劃、整治、開發、利用著手,加快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美麗鄉村樣板,不僅讓街道鄉村環境徹底改觀,更成為新農村的風景線。規劃是龍頭和引領,對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郯城街道歷史悠久、文化名勝繁多,擁有“郯國故城”遺址孝婦冢、于公墓等名勝古跡。將發展定位為“山東南大門”,來謀劃美麗鄉村建設。
因陋就簡,合理開發鄉村旅游資源。讓居民和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旅游必須注重保持現有山水脈絡的獨特風光,為鄉風民俗的積淀傳承留一席凈土。為維護好鄉村旅游發展的資源優勢,營造后續發展的廣闊空間,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保護一大批原生態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古村古鎮,成功打造了沂河、沭河、汶河、祊河四條濱河生態旅游長廊,整治具有觀光休閑功能的特色小流域等。
發展鄉村旅游,資金來源是個關鍵。鄉村旅游的發展將呈現資本化、規范化、品牌化和規模化的趨勢。鄉村旅游將充分吸引社會投資,行業企業規模經營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因此,廣開財源、廣集財路十分重要。但是,發展鄉村旅游決不能東施效顰,與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錢鋪路。筆者認為,“土”才是鄉村旅游魅力所在。應該因陋就簡,就土避洋,合理開發鄉村旅游資源。例如郯城縣十里鄉村記憶館,置身其中,細細品味著六七十年代的曬谷場、磨豆腐、烙煎餅等情景泥塑,春、夏、秋、冬四季農時的田間勞作和主要勞動方式、過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節慶、嬉耍及民間生活習慣。通過半景畫與泥玩相結合,共同營造出一幅四季分明、鄉風淳樸、鄉愁濃郁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郯城地方鄉村的別樣景致。游客置身記憶館中,流連忘返。
挖掘遺存,根植沂蒙鄉土記憶。鄉村旅游在開發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各縣區而應考慮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充分表現沂蒙山和臨郯蒼平原的地域特色,來吸引游客前來休閑觀光,增強旅游經濟的發展后勁,再整個旅游發展規劃和旅游活動環節設計上,凸顯沂蒙地域特色。鄉村文化景觀是鄉村旅游資源的特色,往往也是對游客吸引力最大的地方,沂蒙文化中的紅色文化、書法文化、兵圣文化、孝文化等都應作為重點在合適的鄉村旅游景點得到體現。如郯城縣最大的“顏橋農耕文化公園,轱轆、古井、茅屋、石碾、犁耙等農耕器具呈現在游客的眼前,昔日的農耕文化讓游人追思感懷。“農耕文化”公園,圍繞“農情、農趣”的主題,演繹了鄉土風情和民間文化,倡導健康傳統文明,充分把農耕文化與傳統健身相融合,既突出運動樂趣,又不失原生態自然民俗文化。不但使年輕人體驗了農民的勞動生活,增加了樂趣,更勾起中老年人往年的回憶,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俗。
加強旅游產品開發,重視鄉村旅游資源保護。旅游產品的開發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旅游產品大多是一些無污染的輕工產品和手工藝品以及土特產品。因此大力發展旅游產品能把發展鄉鎮企業與發展旅游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郯城縣充分挖掘當地旅游資源,堅持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農耕文化和生態資源相結合;突出“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農旅互促”的旅游發展模式,著力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城郊休閑一日游”。以打造城郊休閑旅游為突破口,按照“一園一景點,一園一特色”的規劃理念,為萬畝板栗園、白馬河濕地、古郯人文、華夏至孝等景區,量身設計主題,積極開發團體游、自駕游、自助游等特色旅游。
基于臨沂市鄉村居民以及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環保意識缺乏,注重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不夠重視,導致個別鄉村旅游資源破壞現象發生。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通過大講堂、媒體等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提高從業人員和當地居民的環境意識,在最美鄉村建設過程中,促成臨沂市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基金課題: 2016年臨沂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2016LX121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費縣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