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清平 唐士杰
農地經營權流轉的績效評價模式
◎唐清平唐士杰
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有很多種但土地是最基本的一種,而且土地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所占全國人口比例較高,所以我國非常注重農村的發展,而土地是我國農村最重要的資源,“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而現在怎么來提高農民收入是我國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而最令人期待的毫無疑問就是農用土地流轉的制度與措施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也存在著有效供給不足使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損耗的困境。
農地經營權的定義。《民法通則》第八十條第二款規定;“公民、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的或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承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規定。”農地經營權實際上是承包主體對于國家或集體所有土地進行經營,并能獲取經營收益的權利。
農地經營權特征。農地經營權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農民是經營權的主體,二是經營權的標的是農地,三是設立農地經營權的主要是為農民在農地上進行經營活動,并獲取收益提供法律保障。
農地經營權取得方式。農地經營權取得的主要是通過承包人與國家或者集體簽訂合同的方式取得。
農地經營權的法律保護。我國有明確的法律制度來保證承包人的權利,主要分為以下四點:一是在承包期限范圍內,承包方有農地經營并取得收益的權利,發包方不得收回農地。二是原戶籍在發包方的特殊人員,例如現役士兵、在校學生和服刑人員等,發包方在承包期限范圍內不得收回農地。三是在農地經營權中要實行男女平等原則,制度規定和程序操作上都不得侵犯婦女合法的農地經營權。四是如果農民在新居住地沒有取得有經營權的農地,則承包期限內原有農地不得收回。
農地經營權流轉。農用地所有權流轉能有效解決農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可以實現農地的利用率從低到高的過程,應該主要構建多向流動關系,促使政府征地行為變得更加規范合法,加強培養土地產權交易組織;農用地所有權流轉的運行方式一般為兩種:征用、買賣;農地經營權流轉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流轉的速度變快和流轉的規模變大。二是流轉的類型較多,并且比例不均。三是土地流轉不規范。四是在土地流轉后改變土地經營的用途,存在著非法農轉非的現象。
我國農業用地流轉的需求日益旺盛,農地流轉的速度越來越快,在農村土地流轉的現實研究和摸索中,各地可根據自己需求進行因地制宜的政策制定,而且根據政策的引導進行了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模式的探索,通過對不同的土地流轉模式進行分析和對比,找出其優點和缺陷,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構建出符合自身的土地流轉模式。
農戶自發流轉模式。農民自發流轉模式,顧名思義,就是說土地流轉的供應方和需求方都是通過自己的渠道,自發尋找對方,并協商形成土地流轉交易。在這種模式下,沒有平臺、中介導入,是比較單一和原始的農地流轉模式,一般效率較低。
市場參與流轉模式。市場參與流轉模式在現階段主要有股份合作社模式和土地信托模式。股份合作社模式是參照股份有限公司的運作模式設立的,它首先進行農村土地使用權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為眾多的股權,并成立股份合作社,而將自己的土地使用權進行入股的農民則既是股東同時還是合作社的職員,既可以以股東身份獲得土地增值的分紅,又可以以職員的身份根據自己的勞動量獲得工資收入。而土地信托農民作為委托人,將土地使用權委托給專業的組織,并支付一定的報酬。而這個組織作為受托人,對土地進行經營和管理,將獲得的收益交給農民。
集體主導流轉模式。集體主導流轉模式是指集體組織作為土地流轉的中介,參與到土地流轉中來。是農民將自己承包的土地的使用權委托給集體組織,授權集體組織幫忙流轉,而集體組織在獲得授權后,將農民的土地使用權讓渡給符合條件的組織或個人(一般是農業公司或者種植大戶)進行經營和管理,實現農業生產的規?;同F代化。現階段的集體主導流轉模式的典范是反租倒包等,作為中介的集體組織一般是地方性政府機構,土地流轉具有組織性和規范性。
農業經營流轉權的含義與目標。我國對農地經營權流轉的研究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時間,并且有了比較大的成果。筆者對我國學者對農地經營權流轉的研究資料進行了閱讀和分析,并結合自己的實踐調查,對農地經營權流轉的定義和目標有了自己的理解:農地經營權流轉是指在深入的了解和調查一個區域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社會條件的情況下,構建出符合所有利益主體的農地經營模式,從而實現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評價的必要性解釋。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和城市的經濟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村中的很多勞動力離開農村,選擇去城市去務工,這造成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和農地資源的荒廢。去年,我國放寬了計劃生育政策,允許每對夫妻生兩個小孩,這將造成我國人口增長速度變快,人口基數進一步上升,而耕地面積是一定的,人均耕地面積會變得更少。在這個背景下,我國必須要進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實現農地經營權流轉,提高農地的使用效率,以最少的土地保障更多人的糧食需求。
戰略導向績效評價模式―平衡計分卡。平衡計分卡是由美國管理學家羅伯特·卡普蘭與戴維·諾頓發明的戰略導向績效評價模式,它主要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將組織戰略具體分為可量化和便于操作的衡量指標。平衡計分卡構建了一個由表及里逐漸深入、以因果關系為連接紐帶而形成的系統的組織績效評價體系。
平衡計分卡具體指標分別為:財務評價指標、利益共生單元及環境評價指標、運營過程評價指標及學習與成長評價指標(見圖1)。
財務評價指標:財務指標主要用以反映農地經營權流轉的財務效果,屬于結果型指標,在時間上存在滯后性的特征,是其他三個指標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組織經營成果最直觀的反映指標。因此將農地經營權流轉績效評價的財務評價指標分為償債能力指標(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盈利能力指標(成本費用凈利率、資產報酬率)、營運能力指標(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及發展能力指標(營業增長率)四個方面。
利益共生單元及環境評價指標。平衡計分卡主要是從企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對于企業而言,與企業有顯性契約的利益相關者構成企業的共生單元,而只有隱形契約的利益主體則形成了企業的共生環境?;谝陨?,可將農地經營權流轉的關聯方分為組織內的關聯方(農戶)、組織外的共生單元(消費者、股東和債權人)及組織外的共生環境(政府、自然環境)三類。對其他的關聯方而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必將導致評價標準的多樣化,所以從各類主體出發,單獨分析其對應的評價指標如下:
農戶:農民作為農地經營權流轉活動的實施者,對農地經營權流轉的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保證農地經營權流轉的順利開展,必須將農地經營權流轉對農民的影響納入績效考慮范圍,通過農民滿意率、農地作業時間、農戶收入增長率作為評價指標。
消費者:農地經營權流轉的全部產品只有成功被顧客接納并購買才能算是實現了其生產經營的目標,才能獲取利潤來保障農地的持續經營,所以從消費者的角度評價農地經營權流轉績效評價是關鍵所在,其指標可具體細化為消費者滿意率、質量合格率、價格變動率、農產品所占市場份額及交貨時間。
政府:政府所制定的各項政策決定了農地經營權流轉所處的宏觀環境,農地經營權流轉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鼓勵與扶持,反之,農地經營權流轉也應當響應國家政策且對政府工作目標有利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也應當將政府納入績效評價體系的主體當中,相關考察指標可分為農地經營權流轉的輻射效應(是否帶動當地農業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當地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否縮?。⑽{的就業人口數。
自然環境:與政府相關的績效評價指標目的在于考察農地經營權流轉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但與此同時自然環境也是農地經營權流轉賴以維系的另一基礎條件,合適的自然環境是農地流轉的前提條件。但實際情況中存在部分企業或組織因貪圖經濟利益而破壞自然環境的現象,例如為提高產量而過度使用化肥,使得大量的化肥元素沉積在農地里導致土壤板結,或是溶解在水中引發水源污染。這是以犧牲長期發展能力為代價的短視表現。為使組織能更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必須將農地經營權流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納入績效評價體系,具體指標有農地規模增長率、農地肥力的變化率、化肥及農藥使用率、水土保持狀況、空氣質量狀況。
運營過程評價指標。平衡計分卡中的內部流程層面主要考察企業從原材料輸入至產品成功產出的系列過程,并從中找出關鍵的價值鏈節點進行優化與改進,從而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農地經營權流轉也應當將農業生產的整個運營過程納入績效評價體系,但不可局限于以順利銷售產品獲取利潤為目標,而應當從更全面的角度去評估農地經營權流轉的運營過程。此外,我國農業生產存在嚴重的供求不均衡問題,一些農產品嚴重過剩而消費者所需求的其他農產品卻產量過少,因此農地經營權流轉所生產的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的契合程度也應作為績效評價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標準進行考量,這也是對國家供給側改革的響應?;谇笆龇治?,有關農地經營權流轉績效中運營過程的相關評價指標有農業機械化程度、農地使用的合理性、資源充分利用度及與市場需求的契合程度四個方面。
學習與成長評價指標。一個組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存在多久、能取得怎樣的市場地位最終還是取決于其自身的實力,而組織的學習與成長能力則是組織實力形成的先決條件,因此學習與成長能力作為農地經營權流轉發展的根本動力來源也是績效評價中的核心所在。創新是農業發展必須順應的潮流。農地經營權流轉的創新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在生產上進行創新,例如進行新技術的開發與推行;另一方面則是銷售上的創新,改變以往的實體交易模式,利用互聯網作為新渠道進行產品的展示與銷售,正如一些學者所提到的“沒有規?;洜I,農業的互聯網化就無法談起”,反之網絡也是土地流轉權創新的新渠道。此外,商品化經營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將農地經營權流轉的產品商品化,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實現農產品的增值,有利于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而在創新與商品化經營當中,人才是決定各項措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人才的開發與培養是學習與成長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必須包含在評價體系里。綜合以上分析,農地經營權流轉績效的學習與成長能力評價指標可分為: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新銷售渠道的利用、產品的品牌構建及員工培訓。

圖1 基于BSC的農地經營權流轉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作者單位:湖南衡陽財經工業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