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霞
以南三縣為例,助推麻陽縣城鎮建設化進程
◎王海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化模式的外部發展條件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筆者通過對南三縣近幾年迅猛發展的良好勢圖,對比麻陽縣近幾年的城鎮發展,認識優勢與資源,找出差距與不足,轉變觀念,更好地實現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湖南“四化兩型”建設是當前熱點課題。筆者發現同屬于懷化地區的山區貧困縣,而南三縣的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不可同日而語。麻陽縣有著差不多的文化地域優勢,但發展的力度與之相比略顯不足,通過學習思考,我認為學習其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可以助推麻陽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基本情況:懷化市南三縣即會同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這三個縣,因處于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是湘西南大門,所以常常被人們稱為“懷化南三縣”。這是一片依山傍水生態美、風情濃郁民風好的神奇土地,曾一度因偏遠偏僻、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等原因而“養在深閨人未識”。近幾年,三縣的發展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景獨好,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被專家譽為“中國最富潛力的旅游資源黃金地帶”。 例如:會同縣是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同志的故鄉。近幾年,會同縣立足于豐富的生態人文資源,在各地文化旅游資源中凸顯特色,頗有影響,粟裕故居和粟裕紀念館是聞名遐邇的紅色教育基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A級景區高椅古村被譽為“全國十佳古村”“全國歷史文化名村”;正在挖掘整理、倍受炎帝研究學會關注的“炎帝故里會同新說”,也將成為其打造的一張名片。如靖州,是一個27萬人口的山區少數民族縣。90年代以來,該縣立足區位、搶抓先機,縣城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被譽為“靖州現象”。大體可以概括為四句話:邊陲小鎮出現的城市亮點,大山深處萌生的現代氣息,鄉土干部創造的較高品位,漸入良性循環的發展勢頭。通道位于懷化市最南端,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享譽“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并入列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縣域旅游縣。
而麻陽擁有更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自古以來被稱為“富洲”,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湘黔邊界逶迤群山之中。境內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山川靈毓秀美、氣候溫和宜人、民風淳樸厚道、土特產物產豐富。攜錦江的靈氣,借大山的仁厚,聚苗民的聰慧,麻陽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軍隊締造者之一,新中國鐵道事業奠基人滕代遠的故鄉,也是全國聞名的“中國冰糖橙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盤瓠文化發源地”“中國水上運動之鄉”“中國長壽之鄉”。滕代遠紀念館及故居、中共麻陽特別支部舊址、滿朝薦書院等可以作為紅色旅游、休閑度假的代表之一;古跡建筑方面,南方長城源頭錦和古城豪俠坪古民居群歷史久遠;民俗方面,麻陽境內眾多民族聚居,各族民俗民風尚存。盤瓠文化研究基地,帝嚳時期到如今,有4000多年歷史。2000年被湖南省苗學會確定為盤瓠文化研究基地;1999年被市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懷化市委宣傳部將“盤瓠文化”作為“五溪文化建設工程”;是國內保留最多又較完整的一個盤瓠廟群,牽動著海內外苗族人民登祖尋根的情絲。
通過本次調研學習了會同、靖州、通道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一些經驗,有如下幾點體會:
首先,要前瞻未來,科學謀劃城市城鎮發展。規劃是城市城鎮建設的龍頭,沒有一個好的規劃,城市城鎮的建設、管理與經營都無從談起。如靖州縣的城鎮建設:一是建設思路超前。“靖州現象”本身就是湖南一個不可多得的超前發展的范例。它之所以能產生如此之大的轟動效應,關鍵是在于縣委、政府一班人“解放思想辦法多,超前發展天地寬”。二是規劃布局高瞻。在規劃上,他們以超前的思維將縣城建設定位在一個可容納100萬人口的商貿城市,按照建設三省(區)邊界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和保持30年不落后的標準建設縣城。橫貫東西的梅林路寬闊筆直,成為靖州縣城的標志性大道。占地100余畝的靖寶大市場拔地而起,成為三省(區)周邊地區規模最大、功能齊全的綜合性批發市場。為了建設綠與美的城鎮環境,他們因地制宜地開展了“拆墻透綠、搬遷辟綠、見縫插綠、垂直掛綠、屋頂造綠”等綠化工程,以街道綠地為點,道路綠地為線,公園景點歸面,對縣域進行全方位綠化,真正讓縣城綠起來,美起來。三是現代氣息明顯。一個嶄新的靖州城已脫穎而出后,已展示出繁榮、文明、向上的時代風貌。
第二,城市城鎮建設要出精品、創特色。特色和精品是城市城鎮的靈魂和品牌。特色越濃,精品越多,品牌效應就越大,城市城鎮的價值也就越高。靖州、通道城市建設各具特色,強調的就是一個精品意識和特色意識。對于懷化這樣的山區來說,塑造山區城市城鎮的特有形象,就要把共性與區城性、民族性結合起來,把現代創新與歷史積累結合起來,把人文與自然結合起來,營造生態美、建筑美渾然一體,有個性、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風格。
第三,以市場經濟觀念經營城市城鎮,拓寬融資渠道。山區城市城鎮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基礎建設滯后,而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大“瓶頸”是城建資金短缺。“靖州現象”的啟示就是,城市城鎮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資產。土地是城市城鎮的最大資產,要學會運用拍賣、招標、協議出讓等方式,盤活土地資產、收回級差地租,實現以地聚資。可將城市城鎮基礎設施等有形資產和路橋冠名權、出租車經營權等無形資產推向市場,使死資產變活,活資產變優,并不斷增值。
第四,要突出發展城市經濟,強化產業支撐。產業發展是城市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和基石。發展城市經濟必須努力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我縣圍繞著“打造特色經濟強縣、建設生態長壽苗鄉”的目標,就要充分發揮轄區內農業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旅游條件優越等優勢,著力發展壯大生態文化旅游和現代商貿物流兩大產業,同時,積極補強工業短板,打好產業及產業園區建設攻堅戰,并且要用活政策法規、做活融資平臺、盤活土地資源,做到招大引強,確保各項重點項目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促進苗鄉經濟大發展。
第五,堅持建管并舉.提高城市城鎮文明程度。在發展城市和城鎮的過程中,要堅持邊建設、邊整理、邊繁榮、邊規范,做到建管并舉,穩中求進。從現階段的實際看,山區縣城第一位的還是建設。在建設的同時加強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創建文明城市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文明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只要鍥而不舍,堅持下去,就能日見成效。
麻陽縣城鎮建設的思路:借鑒會、靖、通城市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筆者認為,麻陽的城鎮建設應該立足自己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
種類頗多的產業特色。小城鎮建設必須有產業支撐,經濟是城鎮發展的動力,小城鎮建設應促進經濟發展,這已成為小城鎮建設的共同理念。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才是小城鎮發展的力量源泉。政府在制定規劃時,應做好發展特色產業布局,努力建成自己帶有鮮明經濟產業特色、職能分工明確的城鎮,如麻陽鵝、富硒刺葡萄、紅心獼猴桃、黃桃、小子花生等產業特色明顯,要按照“城鎮化帶動產業化,產業化促進城鎮化”思路,牢牢把握“產城結合、城鄉統籌、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發展主線,合理調整優化全縣鄉鎮產業布局,大力培育壯大鄉鎮企業,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特色旅游等產業。
生態鮮活的苗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保護生態平衡,營造良好的城鎮生態環境,應該成為城鎮發展與自然相協調的永恒主題。麻陽有“生態福地,長壽天堂”的稱號,這里山巒疊嶂、溪水長流,四季瓜果飄香,傳統的花燈、高腔、盤弧文化被當地居民傳承至今。
獨特的地域特色。有文化底蘊和特色的城市魅力是無窮的。百鎮一面,城鎮雷同比比皆是,很難從城鎮特色上去識別這鎮與那鎮的區別。麻陽地處云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的梵凈山延伸部分,素有“武陵碼頭,湘西門戶,苗疆前哨”之稱,這里具有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古跡建筑類、民俗類等多個類型。我們妥善利用歷史街區、遺跡遺址、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資源,妥善利用各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整治、恢復和展示具有苗鄉文化、長壽文化、盤瓠文化感知元素,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將麻陽打造為一個福壽元素和苗族風情濃郁,山水交融、古樸典雅的湘西旅游名城。
較具文化個性的建筑特色。建筑是反映一個城鎮文化品位和風格特色的重要標志。城市建設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沒有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色彩,城鎮就很難展現出較高的品位。怎樣才使自己城鎮的建筑作品少留歷史遺憾?首先,要做好城鎮建筑特色設計定位。要弘揚本土文化,營造民族味、地方味。其次是城鎮一條街、一條路或聯片、組團或建設活動應依據城鎮建筑特色的總體要求,在建設方式上實行綜合開發建設,其效果更好。第三,是小城鎮里零星房屋建筑,同樣應依據城鎮建筑特色設計要求進行建設,有關設計規劃部門要及時做好技術指導服務工作,讓居住在城鎮的人們都懂得怎樣注意把自己的城鎮營造得更有特色、更有韻味,有品位的小城鎮。我們在縣城規劃區內,可突出苗族文化、長壽文化、盤瓠文化分區域體現出來。體現具有苗族元素的特色風格,配以和諧的綠化、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

(作者單位:麻陽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