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奇峰
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傳媒論壇
網絡輿情事件的引導策略分析
白奇峰
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國網絡技術蓬勃發展,尤其隨著網民數量的暴增,涉及網絡輿情的問題也不斷加劇,如若內部細節處理不夠妥善,勢必會造成民眾諸多不良情緒,嚴重情況下會直接引發公共事件,威脅社會和諧穩定。而主動強化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將有助于持續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維持社會穩定,最終大幅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筆者針對當前我國網絡輿情發展背景、引導中的遺留問題,以及日后科學化引導策略等內容,加以系統化論證解析。
網絡輿情;社會事件;安定和諧;引導策略
網絡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使得傳統民眾生活和生產模式發生系統性變化,同時對于不同層級政府管理造成深入性影響。須知現階段我國處于社會經濟改革關鍵時期,其間必然出現諸多挑戰與困難,同時使得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上存在深刻的被動特性,尤其是一些社會突發性熱點事件和借此引發的網絡輿情問題,直接影響了社會秩序、政府公信力等。
網絡輿情是反映社會輿論狀況的基礎性因素,主要是社會大眾借助網絡技術針對特定社會現象進行公開表述的行為模式,我國網絡輿情的發展歷程和相關背景如下。
1.1 網民數量龐大,引發網絡輿情危機幾率相對更高
我國龐大的網民之中月收入不超出3 000元的占據一半以上,這部分源自于不同階層的網民,接受教育程度自然各異,相對地在特定事物意見表達上帶有嚴重的片面性,并且期望傾聽自己愿意接納的一面,所以導致不同類型言論和情緒在網絡空間蔓延。
1.2 網絡輿情發展形式日漸多元化
首先,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人群,他們自身知識結構相對完善一些,尤其對于社會之中存在的問題等有著強烈的審視批評欲望,并且比較善于靈活運用最新網絡輿情工具進行相關意見發表。在此類背景下,網絡輿情增添了許多深度和理性特征[1]。
其次,每個網民對于國家既有政策、法規、民生和經濟等存在特殊性見解時,都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發表,相比以往,掙脫了許多時間和空間因素的限制。
2.1 網絡管理模式不合理,有關法律有待健全
盡管政府相繼出臺各類法律條令進行網絡空間管理力度強化,但仍然無法緊跟當下發展快速且情況復雜的網絡事件,也就是說,當前政府在網絡輿情監管工作上始終停滯在初步探索環節。與此同時,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規范體制不夠完善,缺乏可靠的網絡協商和監督管理機制,一時間令網絡輿情引導效能處于長期晦暗的境遇之中。
2.2 有關機構在網絡輿情引導上關注度不高,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
現階段我國許多地方政府和官員都開始加大對網絡輿情的重視態度。不過與之相比,有關社會團體、電信和網絡運營商、不同類型媒體等,面對該類問題態度十分冷漠,不能清晰化地認知自身在網絡輿情引導中的支持效用,危機意識過于單薄,一旦說該類輿情瞬間爆發,上述工作單位和成員便會立即慌亂無措,不能很好的發揮自身作用,特殊狀況下反而會加劇輿情的傳播和升級趨勢。再就是相關政府機構責任不能得到充分貫徹落實,或多或少都存在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
2.3 各類機構交流溝通不足,在聯動機制協調績效上需要進一步改善
包括不同層級政府、政府和網絡運營商、網絡和電信運營商之間等,都存在著信息交流不通暢的弊端,致使許多類型資源難以在第一時間范圍內得到共享,相關引導工作人員也將難以精確化地預測和評論網絡輿情波動跡象,尤其是在網絡輿情可能造成的心理和政治影響方面,不能提供科學性的認知結果。簡單來講,就是說一旦發生特定規模的網絡輿情過后,政府權威信息將存在嚴重滯后缺位問題,造成謠言持續深入并持續擴大相關事態。
2.4 網絡輿情引導模式不當,人本思想過于薄弱
網絡輿情衍生結果,可以說和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處理模式不當有著緊密關聯。在網絡輿情初步衍生階段,政府和官員往往不能及時做出反應,即便是過渡到輿情增溫時,他們同樣擺出一種漠視的態度,使得相關矛盾日漸累積,并進一步激化。
網絡輿情持續爆發和擴張,對于政府權威和形象造成愈加深刻的影響,在此類背景下,相關工作人員要做的,就是盡量提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1 加大政府網絡改建力度,提升政府對網絡輿情正面引導的實力
想要令政府網站發揮出合理的輿情引導效用,就必須盡快地在群眾之中樹立起其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同時持續加快政府上網工程建設進程,確保內部機理因素的健全性,使得社會大眾不管是在平常或是網絡輿情引發環境下,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登陸政府門戶網站進行關鍵性信息獲取,進一步凸顯政府網站在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的主導地位[2]。為了順利貫徹落實指標,就必須預先做好后續過渡準備工作。
第一,大幅度提升政府網站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化,賦予政府網站強大的公信力,使得愈來愈多網民傾向于關注該類網站信息的變化和發展狀況。
第二,作為政府機構,要盡力持續維護官方門戶網站,確保內部服務功能得以拓展之余,憑借門戶網站作為基礎性指導媒介,全面加快電子政府建設步伐,進一步促使網民主動地將政府網站視為輿情信息碰觸的發源地。
3.2 設置并實施網絡輿情研判機制,確保最新網絡輿情動態掌握的實時性
關于網絡輿情研判機制的設置和應用,將順勢細化為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發展動態的預測等工序流程。相關引導人員可以考慮委托專業化社會調查機構針對特定網絡輿情進行專題性調查認證,力求將輿情最新動態和社會基本面等信息予以合理規劃整理,確保日后一切敏銳捕捉和追蹤決策,從而全方位捕捉和追蹤任何存在苗頭、傾向和群體性的輿情問題。經過科學且人性化的管理校驗過后,挖掘有關問題滋生原委并結合豐富實踐經驗制定富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3.3 健全網絡輿情聯動機制
網絡輿情聯動機制,實質上就是政府管理機構和其余職能機構,利用監測、預警和應對等工序流程,進行特定階段網絡輿情科學化引導和監管的方式。
首先,在監測工序流程中,網絡輿情引導的重點將鎖定在網絡輿情內容、走向、價值觀方面的監控層面上,對于任何可能引發負面效應的網絡輿情要及時予以匯總和校驗。
其次,持續到預警環節時,重點工作便是進行網絡輿情研判,目的是為后續可能引發的網絡輿情做足充分的應對準備工作。
最后,在應對過程中,網絡輿情引導的關鍵便是借助特定政府的行為控制手段,完成輿情危機的化解任務。
3.4 強化政府網絡發言人體制的執行實效
現階段我國不同層級政府機構都陸續地構建起自身專屬的網絡輿情發言人體制,旨在維持自身在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的主動權,同時彰顯出政府應有的權威效應,但在應對工作及時性和虛假信息消除措施的針對性掌控方面還有所不足,希望日后憑借專業化手段予以改善。須知任何信息一旦在人腦之中停留過久,即便是后續信息再過科學合理,都將難以改變之前信息的影響效應。所以,政府務必要盡快在網絡傳播之中占據主導地位,關注各類網絡輿情走向趨勢并在第一時間發布較為權威的信息,即維持自身信息的精準和易接納特性,必要狀況下直接借助特定渠道,令社會大眾在最大范疇 和程度上理解該類信息[3]。
綜上所述,日后有關政府、網絡和電信運營商要做的,便是盡快摸透網絡輿情傳播的時度效等規律,針對網民一切心理需求和傾向的表達模式,進行人性化引導;同時切實沿用現代傳媒新手段,不斷提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應有的吸引和感染力。相信長此以往,必將為我國不同階段網絡輿情科學化引導和社會安定和諧秩序維持,提供極為可靠的保障條件。
[1]劉雅靜.實現公民規范化網絡政治參與的探討[J].理論學習,2010,16(12):71-84.
[2]林輝.群體性事件與領到導干部應對能力建設論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0,18(2):132-150.
[3]周宇.信息化環境下政府網絡輿情管理現狀與對策[J].行政與法,2016,12(7):188-194.
G2
A
2096-0360(2016)19-0001-02
白奇峰,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