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偉,苑紅凱,段曉沛,郎瑞卿,賀小青
(1.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天津市 300051;2.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天津市 300072)
高速公路橋頭過渡路段優化設計
曾偉1,苑紅凱1,段曉沛1,郎瑞卿2,賀小青2
(1.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天津市 300051;2.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天津市 300072)
橋頭跳車問題是高速公路建設中的難題。為減小橋頭路段與橋頭的差異沉降,對橋頭路段的設計方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變PTC管樁樁間距的橋頭路段優化設計思路,并提出了橋頭過渡路段長度的確定方法。結合天津軟土地區某實際工程,對該思路進行了驗證和完善,該示范工程具有借鑒意義。
橋頭過渡路段;PTC管樁;差異沉降
橋頭跳車指橋臺和臺后(或臺前)路基之間產生較大差異沉降引起車輛行駛劇烈顛簸的一種現象。為了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工程師們經過不斷的理論優化和實踐檢驗,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比如采用剛性樁復合地基處理橋頭路段,能改善橋頭處的工后沉降,不再發生明顯的跳車現象,但是發現在距離橋頭不遠處路段的沉降差異較大,造成“二次跳車”現象。因此,對橋頭路段的優化設計是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橋頭跳車現場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結論如下:魯緒文[1]等利用變樁長與變樁距的預制管樁復合地基技術,在橋頭軟基上設置過渡段,但由于樁長變化對管樁的承載特性影響較大,造成設計較為復雜;陳敏等[2]提出通過塑料排水板將過渡路段拋高的處理方法;Sam等[3]提出采用柔性橋臺結構來降低橋臺的剛度,縮小橋臺和路堤的剛度差;林同立[4]針對不同的分項工程,提出了與其相適應的交通組織方案及技術方案,以減小道路施工對交通流的干擾,為擴建工程順利完成提供條件;鄧天棋[5]在分析各種傳統沉降監測儀器優缺點的基礎上,選擇適合于彭湖高速公路路橋過渡段沉降監測方案和方法;張學偉等[6]給出了確定橋頭地基處理長度范圍的方法。
本文針對高速公路橋頭過渡段處理方法現存問題,提出改變高速公路橋頭路段PTC管樁復合地基置換率的方法,將橋頭平緩地引向新建路段,并運用大型有限元軟件ABAQUS建立了沉降隨置換率的變化規律,確定了各過渡段的合理樁間距,避免了復雜的設計施工,有效解決了橋頭跳車現象。
1.1理論依據
由于在較短距離內,土層分布較為接近,PTC管樁的承載特性較為接近,且該承載特性與樁周土的性質有較大關系,通過改變樁長來解決橋頭跳車問題較為復雜。故本思路為改變樁間距,即改變高速公路橋頭路段PTC管樁復合地基置換率。其主要思路為,在接近橋頭的路段,增大置換率,減小路面與橋頭的差異沉降,隨著與橋頭距離的增加,逐漸減小置換率,沉降逐漸增大,直至達到新建路段的沉降值。
該思路的理論依據為:隨著置換率的增加,地基沉降有所減小。為了確定地基沉降隨置換率的變化情況,開展數值模擬試驗,確定了相關沉降隨置換率的變化情況。
設計中,過渡段設計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過渡段設計原理
由于橋梁基礎多為大直徑的鉆孔灌注樁,且樁長較長,故橋梁路面的沉降較小。在設計高速公路橋頭路段時,接近橋頭的區域I沉降需控制到盡量小的范圍內,可根據沉降控制需求查圖1中對應的置換率;區域II和區域III可按一定比例增大沉降,按對應的沉降在圖1中獲得對應的置換率;區域IV為常規高速公路路段。
在橋頭和常規路段之間可設置多個過渡路段,使得橋頭路面按一定角度β平緩地引向正常路段。由于常規路段和橋頭路面的沉降差確定,則過渡段的長度L可按下式確定:

式中:Δh為常規路段和橋頭路面的差沉降差。
1.2數值試驗
為了系統確定地基沉降隨置換率的變化規律,本文采用單一變量法設計了研究方案,在不改變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改變樁間距,樁間距的變化量為1.6 m、2.0 m、2.4 m、2.8 m、3.2 m、3.6 m,對應的置換率分別為 0.19、0.12、0.08、0.06、0.04、0.03。
通過數值模擬方法完成該研究方案。復合地基由4根樁組成,樁頂布置碎石墊層,具體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數值模型圖
為消除邊界效應,土體長寬分別為30 m,深度為54 m。樁帽和管樁均為線彈性理想本構模型,樁帽為鋼材材質,管樁為混凝土材質,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數值模擬模型材料參數
土體采用Mohr-Coulomb模型,屬于理想彈塑性模型,應力應變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彈性-理想塑性模型
模型建立后,在頂面施加均布壓強荷載。
1.3試驗結果
計算完成后,分別提取各模型在相同荷載下的沉降,并繪制沉降隨置換率變化圖,如圖4所示。

圖4 沉降隨置換率變化
由圖4可知,隨著置換率的增大,地基的沉降減小,但并非線性關系。當置換率較小時(小于0.06),隨著置換率的增加,沉降有明顯減小趨勢;當置換率較大時(大于0.06),隨著置換率的增加,沉降減小幅度變小。
沉降為10 cm時置換率為0.06,故橋頭處理段的置換率最小值為0.06。結合1.1小節中設計思路,對天津某橋頭過渡段進行了設計,并對該過渡段進行了沉降監測。
2.1工程概況
天津西外環高速北起津漢高速公路,南至規劃的津港高速公路二期互通立交,并設置連接線與海景大道相接,主線全長37.629 km,需要處理多個橋頭過渡路段。本文以二丈河橋橋頭設計為例,采用改變高速公路橋頭路段PTC管樁復合地基置換率的方法優化設計。
二丈河南橋頭工程不良地質主要為軟土層,基本為淤泥質黏土及淤泥質亞黏土,具體參數見表2。

表2 土質參數表
2.2二丈河橋頭地基深層處理設計
二丈河北側、南側橋頭段采用PTC管樁復合樁基進行加固。北側橋頭過渡段分為I區和II區,各區長度均為50 m,填土總高度為6.55 m,分兩級填土,每級填土高度3.275 m。南側橋頭過渡段分為I區和II區,各區長度均為50 m,填土總高度為6.45 m,分兩級填土,每級填土高度3.225 m。
填土完成后,對埋置于路基左側、右側和中間的沉降樁進行沉降監測,監測初期,每3 d監測一次,12 d后,每14 d監測一次,具體設計參數及工后沉降見表3。

表3 具體設計及工后沉降值表
2.3實測沉降分析
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路面設計使用年限內工后沉降標準為:橋頭、通道橋兩側不超過10 cm。二丈河北橋頭I區工后沉降為8.0 cm,II區工后沉降為12.7 cm,式(1)中β為0.07°;南橋頭I區工后沉降為9.0 cm,II區工后沉降為16.0 cm,式(1)中β為0.09°。實測結果與1.3小結中試驗結論較為接近。
通過改變PTC管樁置換率將橋頭逐漸引向新建路段的思路,可確保路基工后沉降量,實現由橋頭到一般路段的均勻過渡。橋頭地基深層處理原則上分為兩個區段(個別段落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可采用三個區段):第一段為橋頭密集段;第二段為過渡段(預應力管樁布置較橋頭處理段樁長不變、樁距加大)。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有效地減小橋頭過渡段的工后沉降差異,緩解橋頭跳車現象。
[1]魯緒文,婁炎,何寧,等.變樁長與變樁距技術在處理橋頭軟基中的應用[J].施工技術,2007,36(1):73-75.
[2]陳敏,趙桂娥.解決公路過渡段沉降問題技術措施研究[J].中國水運,2010,10(5):178-179.
[3]Sam M B Helwany,Jonathan T H Wu,Burkhard Froessl.GRS bridge abutments—an effective means to alleviate bridge approach settlement[J].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2003(21):177-196.
[4]林同立.桂柳南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方案設計 [J].中外公路,2015,35(5):10-12.
[5]鄧天棋.彭湖高速路橋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分[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0.
[6]張學偉,陳捷.軟土地區橋頭地基處理長度范圍的確定 [J].浙江公路,2013(4):64-65.
U412
B
1009-7716(2016)07-0076-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7.022
2016-02-29
曾偉(1978-),男,天津人,高級工程師,從事高速公路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