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伏平,徐 俊,廖崇慶
(上海市政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30)
鄭東新區龍湖內環路跨北引水渠橋的方案設計
艾伏平,徐 俊,廖崇慶
(上海市政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30)
現先介紹鄭州市鄭東新區龍湖內環路跨北引水渠橋的工程概況。接著,詳細論述其初設階段的橋梁總體設計、結構比選,以及結構設計。最后,對橋梁主體構造的強度、剛度、應力進行計算分析。結果表明:該設計方案各主要構件的強度、剛度、裂縫寬度及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均能滿足規范要求。
鼎盛中原斜拉橋;結構比選;結構設計;結構計算
最大的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設計以中原“鼎”文化為構思,打造龍湖最大最高的獨塔斜拉橋,展現了鄭州厚重的地域文化。“鼎盛中原”方案為中標方案。橋梁采用(95+20+95)m獨塔斜拉橋,橋梁全長210 m,寬53 m。主塔造型上呈“鼎”的形態,由四根塔柱組成,橋面以上塔高約92 m;拉索采用空間雙索面輻射狀布置(見圖1)。

圖1 橋型效果圖及布置圖(單位:m)
2.1結構體系比選
該橋為四塔柱獨塔鋼箱梁斜拉橋,如采用塔梁墩固結的剛構體系,下塔柱在整體溫度和地震作用下的受力不利,且固結處的構造處理困難,施工難度大,不宜采用。墩塔固結、塔梁分離的漂浮體系的優點是主跨滿載時,塔柱處的主梁無負彎矩峰值,但施工需臨時固定,解除固定時會縱向移動,也不宜采用。塔墩固結、塔梁分離的半漂浮體系與全漂浮體系相比,在塔墩上設置豎向支承對結構總體剛度和靜力反應影響不大,僅對支座位置主梁局部彎矩有一定影響。綜合考慮結構在汽車活載、風荷載、溫度作用和地震作用下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結構采用三跨連續半飄浮體系。即主梁在近塔柱及橋臺處設置豎向支承,采用隔震球型支座;主梁和索塔之間:橫橋向設置側向限位支座,順橋向設黏滯阻尼器系統;橋臺設橫向抗震擋塊(見圖2)。

圖2 橋梁約束系統布置示意圖
2.2主梁結構比選
橋梁橫斷面布置為:3.0 m(人行道)+7.0 m(非機動車道)+5.0 m(索塔錨固區)+23 m(機動車道)+ 5.0 m(索塔錨固區)+7.0 m(非機動車道)+3.0 m(人行道)=53.0 m(見圖3)。近年來國內斜拉橋工程實例表明:對于橋寬大于30 m的主梁采用鋼箱梁或疊合梁。且橋面太寬主梁受力以橫向控制為主。而疊合梁的缺點是鋼混凝土結合面受力較為復雜,且混凝土橋面板的受拉開裂問題難以解決。通過景觀、結構構造、受力性能、施工、養護、耐久性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該工程推薦采用大挑臂梁格體系鋼主梁方案。

圖3 主梁橫斷面圖
2.3主塔結構比選
斜拉橋采用混凝土主塔和鋼主塔都很常見。但鋼塔的受壓穩定性差;拉索錨固區構造特別復雜;景觀限制了塔的外形尺寸導致鋼塔塔上張拉操作困難;鋼混結合段構造措施復雜;塔高104 m導致吊裝和高空拼裝困難;后期養護困難且費用高。經過詳細經濟性比較,混凝土塔建安費:鋼塔建安費=1:1.2。綜合上述因素,推薦混凝土塔。
2.4樁基結構比選
由于該橋樁基承載力主要由樁周摩擦力提供,因此較小樁徑更有利于承載力的提供。但是該橋基礎規模較大,太小的樁徑施工周期加長,且地震下最小軸力與最大彎矩工況難以滿足要求,故不宜采用太小樁徑。而樁徑太大,成樁難度大,且工程量增大。綜上所述,該橋樁基直徑推薦采用1.8 m(見表1)。

表1 主塔基礎鉆孔灌注樁樁徑比選表
3.1主梁結構設計
經過計算,梁高為2.5 m、3 m、3.2 m的運營階段應力分別為153 MPa、100 MPa、86 MPa,而相應的材料用量比為0.983:1:1.011,所以綜合材料用量、應力和景觀,采用3 m梁高。此外,閉合鋼箱的寬度分別取4.6 m、5.8 m、6.4 m進行計算得到的運營階段應力分別為129 MPa、100 MPa、87 MPa,而相應的材料用量比為0.975:1:1.021,所以綜合材料用量和應力,采用的5.8 m的鋼箱寬度。雙主梁之間設3 m一道橫梁連接,橋面板為正交異性鋼橋面板[1];雙主梁外設3 m一道的大挑梁,人非通道區設置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大挑梁設縱向腹板;索梁錨固區則采用中空網格布置,不設縱向連續的橋面板;在主梁兩端和橋塔側將底板貫通成為橫梁,即兩道端橫梁和兩道橋塔側橫梁為箱型斷面,箱室寬度分別為2.85 m和5 m。圖4為主梁平面圖。

圖4 主梁平面圖
橋面系采用U肋栓接橋面焊接的形式,鋪裝采用白色(纖維細石子混凝土)加黑色(瀝青混凝土)鋪裝[2]。
3.2主塔結構設計
橋塔分為下塔柱、中塔柱、上塔柱、頂塔柱,且長度滿足景觀要求的黃金分割比例,在中塔柱和上塔柱交界,以及上塔柱和頂塔柱交界設了橫梁。在上塔柱索塔錨固區為平衡斜拉索的水平力設置了水平拉桿。所有塔柱的截面都與道路中心線成15°夾角。圖5為塔柱斷面圖。

圖5 塔柱斷面圖
由于塔柱尺寸小,只能考慮斜拉索穿過塔柱錨在塔柱的側面上。為保持塔柱外形一致可考慮兩種錨固形式,一種是將截面單側挖空0.9 m(可保持外形一致),斜拉索通過齒塊錨固在挖空的側面上;另一種是截面不挖空,斜拉索通過槽口錨固在截面的側面上。如果采用截面不挖空開槽口的方法,則在塔側面上槽口的最大長度約為1.6 m,同時需滿足千斤頂操作空間,對塔側面的削弱較大,因此采用挖空截面、齒塊錨固的方法。斜拉索最大索力約為600 t,在上塔柱上產生巨大的水平分力對塔柱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設置水平拉桿來平衡斜拉索的水平分力。水平拉桿采用鋼箱截面,內置預應力。在施工完橋塔后先張拉預應力使得鋼箱截面受壓,成橋階段下斜拉索的水平分力作用使鋼箱梁截面壓力減小(但保持壓應力),鋼箱可以不伸入塔柱截面進行受拉錨固,可避免鋼箱伸入塔柱混凝土割裂混凝土和主筋。此外預應力鋼筋的管道需要避開斜拉索的套筒。圖6為槽口、齒塊錨固及拉桿示意圖。

圖6 槽口、齒塊錨固及拉桿示意圖
3.3斜拉索設計
該橋采用平行鋼絲斜拉索。平行鋼絲斜拉索鋼絲標準強度1 670 MPa,錨具采用冷鑄錨。斜拉索在梁上順橋向標準索距12 m,塔上豎向標準索距3.3 m/2.7 m,橫橋向設雙排拉索。每個塔柱共布置7根斜拉索,全橋共7×4=28根斜拉索,最大斜拉索長度約112 m。斜拉索規格最小為PES7-187,最大為PES7-211。
4.1靜力計算
施工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塔柱施工完畢,橫梁預應力和拉桿預應力均已張拉,此時主要考察拉桿應力大小及上塔柱混凝土拉應力是否超標;成橋狀態,主要考察拉桿、主梁、塔柱應力水平。橋塔施工完成后,拉桿預應力已經張拉,上塔柱承受彎矩作用,其截面拉應力為0.97 MPa,整個混凝土塔(含橫梁)截面壓應力最大為5.8 MPa。橋塔施工完成后,拉桿預應力已經張拉,拉桿鋼箱全截面受壓,壓應力為17~96 MPa。成橋階段,上塔柱的截面拉應力為0.91 MPa,整個混凝土塔(含橫梁)截面壓應力最大為6.8 MPa。成橋階段,拉桿鋼箱全截面受壓,壓應力為11~52 MPa。上述指標都滿足要求。
運營階段,上塔柱的截面拉應力為-1.03 MPa,整個混凝土塔(含橫梁)截面壓應力最大為7.7 MPa。運營階段,拉桿鋼箱全截面受壓,壓應力為4~61 MPa。斜拉索最小安全系數2.7,均大于2.5,滿足強度要求;在汽車及人群荷載作用下應力幅最大值為159 MPa,小于200 MPa。運營階段,主梁應力范圍為-64 MPa~100 MPa,主梁應力水平較低。半跨布載(一期恒載+二期荷載+半跨布載)下的橋塔整體穩定系數為31.2。取3 m橫梁做橫向計算,工字鋼橫梁根部最大應力為140 MPa,車行道跨中最大應力為141 MPa。上述指標都滿足要求。圖7為運營階段主梁應力圖。

圖7 運營階段主梁應力圖(標準組合,單位:MPa,拉為正,壓為負)
4.2抗震計算
該橋第一階振型為縱漂,周期為2.795 s(見圖8)。對E1和E2設防水準進行反應譜分析,并驗算墩柱和樁基控制截面的抗震能力,驗算結果表明在E1地震下各控制截面沒有進入初始屈服狀態,E2地震下各控制截面沒有進入等效屈服狀態,均滿足要求。

圖8 第一階振型圖示
4.3抗風計算
根據《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范》(JTG/T D60-01—2004)6.3.1規定,顫振穩定系數可按6.3.4規定,判斷顫振穩定性及檢驗。主橋成橋狀態顫振臨界風速為248 m/s,遠高于橋址處的顫振檢驗風速,具有較高的抗風安全性能(見表2)。

表2 成橋狀態顫振穩定性檢驗表
本文以鄭州市鄭東新區龍湖內環路跨北引水渠橋為背景,闡述了該橋初步設計的橋型方案,說明了初設階段的總體設計和結構設計,給出了結構計算結果。目前該橋正在施工,情況良好,為以后其他類似工程設計提供了參考。
[1]吳沖.現代鋼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艾伏平,陶興,熊禮鵬.湖北隨縣烈山湖大橋主橋正交異性橋面板方案設計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3,(8).
U442.5
B
1009-7716(2016)07-0140-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7.041
2016-04-11
艾伏平(1969-)男,湖北仙桃人,碩士,高級工程師,從事橋梁工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