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瓊閣
(長沙城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淺談綜合管廊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傅瓊閣
(長沙城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410000)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它對現代化城市環境、減少城市道路重復開挖,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以湖南省某市綜合管廊建設規劃及方案設計為實例,介紹了綜合管廊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設規劃中的總體思路,并詳細闡述了綜合管廊的建設方案,為綜合管廊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提供一定參考。
綜合管廊;系統布置;斷面分析;三維控制線
綜合管廊指建設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納兩類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線的構筑物及附屬設施[1]。綜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它避免了由于敷設和維修地下管線頻繁挖掘道路而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響和干擾,保持路容完整和美觀;使管線不接觸土壤和地下水,避免了土壤對管線的腐蝕,延長了管線的使用壽命;綜合管廊內管線布置緊湊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間,節約了城市用地,并為地下空間開發提供有利條件。綜合管廊的建設將使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提升,對優化城市環境,減少城市道路重復開挖,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2]。圖1為綜合管廊效果圖。

圖1 綜合管廊效果圖
近年來,全國各地對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不斷提升,紛紛探索通過建設綜合管廊建設以求達到市政道路地下空間的集約化使用和可持續發展[3]。已建成的如上海松江新城、上海世博園、廣州大學城等,昆明、長沙、武漢、無錫、蘇州、沈陽、包頭、金華、南寧、肇慶等城市也已建成或正在規劃建設綜合管廊。圖2為廣州大學城綜合管廊內景。

圖2 廣州大學城綜合管廊內景
1.1綜合管廊適建區域
根據湖南省長沙市“一軸兩帶多中心、一主兩次六組團”的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結構,其高鐵新城片區是六組團之一,范圍北至瀏陽河和機場高速,東至黃興大道,南至湘府東路,西至京港澳高速公路,總用地面積約46.91 km2,總人口規模50萬人。規劃為國際化商務區、大型公司區域總部基地、現代服務業聚集高地和高品質的住宅區,旨在打造一個集城市住宅、消費、文化、娛樂、生態休閑中心于一體的長沙“第七區”。片區定位于中南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湖南省3+5城市群的中心、長沙市最主要的城市副中心,現代服務業的集聚高地,目標是建立一個優美宜居、功能凸顯、輻射力強、成長度高的中南區域中心。分析認為,其區域內道路地理位置優越,土地開發強度高,交通量大,加之規劃中對環境品質要求高,且片區建設條件優越,因此該片區是綜合管廊的重點建設區域,也成功申報為國家綜合管廊試點建設區域之一,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湖南省長沙市綜合管廊適建區域圖
1.2綜合管廊系統布置
綜合管廊的合理系統布置直接影響到其是否能發揮最高效的作用,本次試點區域本著“高效、經濟、適度、實用”的布置原則,綜合管廊布置方案綜合考慮了經濟因素、城市功能因素、道路交通因素等方面。
經濟因素方面,建設綜合管廊,有著諸如降低管線運行維護成本、減少“馬路拉鏈”的反復投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地塊發展潛力等諸多優點。
城市功能因素方面,綜合管廊是一項新型的市政設施,它必然服務于周邊的地塊,它的目的是為了集約用地、減少二次開挖,那么它就必然應該建設在城市的中心區或交通運輸非常繁忙、地段重要不宜開挖的地段,所以在綜合管廊的系統布置上也必然應該考慮在城市的中心區或重要的產業區進行布置,以便充分發揮綜合管廊的優勢。
道路交通因素方面,綜合管廊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道路的重復開挖,避免資源的浪費,所以在綜合管廊的布置上盡量考慮在新建道路下布置綜合管廊,以避免新建道路的重復開挖,人為造成重復建設,或者選擇在需改擴建道路下布置綜合管廊,以便做到在道路的建設或改擴建的過程中,一次性建設綜合管廊,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
結合前述綜合管廊系統布置的因素與原則,至規定建設期末,長沙市高鐵新城初步形成干支結合的網絡化、層次化的綜合管廊框架。確定高鐵新城綜合管廊系統規劃如圖4所示。
選取高鐵新城一期(2015年)綜合管廊建設方案簡單介紹綜合管廊設計的總體思路。

圖4 長沙市高鐵新城綜合管廊系統布置圖
高鐵新城勞動東路延長線,道路紅線寬度70 m;規劃建設管廊2.80 km。道路條件復雜,中央綠化帶建設有磁懸浮軌道交通,且在主要道路路口有多處下穿地道。圖5為勞動東路道路實景。

圖5 勞動東路延長線道路實拍圖
勞動東路延長線規劃管線統計見表1。

表1 管線匯總表
勞動東路延長線是高鐵新城主要干道,管線規劃數量較多,規模較大,在此建設綜合管廊,減少了后期建設、維護管線對周圍環境和道路交通的影響,對城市形象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勞動東路延長線管廊西起金桂路,東至東四線,規劃建設長度為2.80 km,為高鐵新城管廊規劃核心工程。長沙市為全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城市之一,勞動東路延長線是高鐵片區主干路,入廊管線種類較多、規模較大,具有示范性意義,綜合考慮將整條道路選為高鐵新城一期(2015年計劃)建設工程。
2.1綜合管廊斷面布置
勞動東路延長線規劃建設有2 800×2 200的雨水箱涵,借此機會將需要建設的雨水箱涵和其他管線一并考慮,建設綜合管廊,符合試點城市建設綜合管廊的要求。根據管線統計,各管線專項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文件,勞動東路延長線入廊管道建議為給水、中水、通信、電力、天然氣、雨水,綜合管廊布置在南側車行道下方。根據《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 50838-2015)“天然氣管道應單獨設置艙室”[1],綜合管廊設計為四艙斷面(見圖6),左艙容納110 kV及220 kV高壓電力電纜,同時內部預留有人行檢修空間;中間艙內容納有一根給水管、10 kV中壓電纜、通信光纜、再生水管等,管廊級別較高,斷面尺寸較大,內部預留有車行檢修空間;右艙容納DN300天然氣管線;最右艙為雨水箱涵。

圖6 勞動東路延長線綜合管廊斷面圖(單位:mm)
2.2綜合管廊三維控制線劃定
綜合管廊的平面位置確定主要考慮道路橫斷面布置、規劃管位、管網附屬設施、綜合費用分析等多種因素的合理布置。
2.2.1平面布置
(1)綜合管廊原則上設置在道路下,平面中心線宜與道路中心線平行,不宜從道路一側轉到另一側[4]。圓曲線半徑應滿足收納管線的最小轉彎半徑及要求,并盡量與道路圓曲線半徑一致。
(2)綜合管廊應盡量敷設在道路一側的人行道和中央綠化帶下,便于綜合管廊投料口、通風口等附屬設施的設置。若受現狀建筑或地下空間的限制,綜合管廊也可設置在機動車道下。綜合管廊設置在車行道下時,投料口和通風口要引至車行道外的綠化帶內。
(3)為了減少與排水管的交叉,綜合管廊應盡可能遠離居住區用地紅線。在不得已靠近道路邊時也要確保有1 m的距離。
(4)綜合管廊與鐵路、公路交叉時,宜采用垂直交叉方式布置;受條件限制,可傾斜交叉布置,其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
(5)綜合管廊與相鄰地下構筑物的最小間距應根據地質條件和相鄰構筑物性質確定,且不得小于表2中規定的數值。

表2 綜合管廊與相鄰地下構筑物最小間距要求[1]
2.2.2豎向布置
地下綜合管廊的斷面基本與所在道路縱斷面一致。規劃管廊最小覆土為2 m,主要是滿足管廊內管線從管廊頂穿出和管廊外管線從管廊頂橫穿的要求,另外還要滿足管廊頂通風風道的要求。地下綜合管廊的縱坡變化處應滿足各類管線折角的要求,同時最小縱斷面需考慮內排水的需要。規劃最小坡度不低于0.5%,最大坡度不高于3%。
當綜合管溝與現狀地下構筑物相交是,如遇高程相碰問題,綜合管溝采取抬高或降低處理,其坡度根據管線工藝要求確定,與現狀構筑物之間需有一定的安全距離。
同時,由于綜合管廊每隔100 m左右會有通向地面的通風口及人員出入口,為減小對道路通行及景觀的影響,本次建設方案將綜合管廊的平面位置布置于道路一側的綠化帶下,對道路影響小,施工方便,詳見文獻[5]。勞動東路延長線道路下綜合管廊位置如圖7所示。

圖7 勞動東路延長線綜合管廊道路下位置圖
(1)綜合管廊作為一種集約化的管線敷設方式,對于解決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地下管線防災能力差、管線事故破壞環境等問題十分有效,在城市市政工程的建設中有一定的應用空間。
(2)本著“高效、經濟、適度、實用”的布置原則,綜合管廊的重點布置區域為:城市重點發展區域,舊城區及商業區改造區域,土地開發強度大、交通量大、地下管線復雜、人口密集的地下空間規劃利用發展前景較好的新建城區。
(3)綜合管廊布置方案應綜合考慮經濟因素、城市功能因素、道路交通因素等方面,提高管道使用壽命,減少環境資源的消耗;降低管線事故施工時對環境的影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綜合管廊建設方案設計應當結合地下管線現狀情況、各管線專項規劃、城市總規等文件,按照系統布置、斷面選擇、綜合管廊與道路平面位置、豎向位置的設計思路,進行綜合考慮設計。
[1]GB 5038—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S].
[2]徐秉章.建設市政綜合管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市政工程,2009(4):72-74.
[3]王恒棟,薛偉辰.綜合管廊工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4]李德強.綜合管溝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5]王璇,陳壽標.對綜合管溝規劃設計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8):523-527.
TU99
B
1009-7716(2016)07-0339-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7.100
2016-03-16
傅瓊閣(1974-),男,湖南瀏陽人,工程師,從事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