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紅

女兒靜靜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孩子。她喜歡交友,待人真誠,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談得來的朋友。學習之余,靜靜常常跟朋友一起出去玩,相約出去看電影,騎車郊游,逢特殊日子一起聚會。
看到靜靜常常跟朋友一起出去玩,我不免有點擔憂。高中階段學習比較緊張,我怕她不知節制地玩樂會影響學習,更怕她會交上一些社會上的不靠譜的朋友,被人帶壞。怎樣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情況,將她朋友圈的狀況掌握在可控范圍內呢?
我想到了QQ和微信。靜靜喜歡玩QQ、玩微信,常在QQ空間里和微信朋友圈里發一些“狀態”、“說說”,我加了她的好友不就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了解了她的狀態和行蹤了嗎?于是我試著加她的QQ和微信。然而當我留言“我是媽媽”要求加她的時候,她總是沒反應。加了幾次失敗后,我明白了她對我的抗拒,于是我試著換了一個新號加她,得到了她的驗證通過后,我便時常去她朋友圈瀏覽一下,看看她的狀況,根據她在朋友圈發表的內容,監視她的思想和行為。
有次我看到她發在QQ空間里的為朋友過生日的“說說”,所配的圖片上顯示,一群人在喝酒,喝醉了男男女女摟在一起玩“親親”,看到這樣不堪入目的照片,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被點燃了,小小年紀就搞這些成年人的游戲,這樣的孩子不管教如何了得?于是一氣之下我在她的“說說”下邊發了評論,在評論中我指出了他們這種行為的不妥,教育他們以學習為重,不要搞這些成年人的游戲。
看到評論,靜靜第一時間猜到是我,她拉黑了我,回家后便質問我,是不是在她的空間里發評論了,說我的行為讓她在朋友圈中的同學和朋友面前丟了面子,并說我偷窺她的空間侵犯了她的隱私權,是對她的不尊重。我的評論讓她心里發毛,感覺她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監視。
她的話我自然不能認同。要知道,我的出發點是為了她好。我們母女之間爆發了爭吵,吵到激烈處,靜靜收拾東西去了姥姥家,臨走時撂下一句話,如果我不向她道歉,她絕不回家。
靜靜的叛逆讓我煩惱,我不知道自己在處理孩子交友的問題上是不是妥當。帶著心里的煩惱與疑問,我去咨詢了相關教育專家。聽了我的傾訴,專家表示,家長關注孩子的社交圈本無可厚非,但是過分干預易造成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嚴重影響親子關系。孩子排斥父母關注自己的微信微博,跟以前用帶鎖的日記本防止父母偷看是一樣的。“要想和孩子交朋友,父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身份,不能總板著面孔,用長輩的威嚴去教訓孩子。對于孩子的虛擬社交,過分關注并不可取。家長加入孩子微信圈或QQ,應做分享者,千萬別做挑剔者。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父母子女要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就要從尊重對方做起。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成長規律,幫助子女維護好他們的小空間。子女也要尊重父母,感覺到自己的“朋友圈”被父母打擾時,應多理解父母的心情,可以采取當面交流溝通的方式和父母開誠布公地談想法,求得父母理解。父母子女只有堅持良性互動,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專家的話讓我如夢初醒。之后,我主動找到女兒與她溝通,在做了自我批評的同時,也對她提出了一些期望,在交友問題上與她進行了探討。通過溝通,女兒心里的疙瘩解開了,之后主動加了我微信,我們母女在微信上相互分享心得,而對于她在微信上發表的狀態,我只欣賞,很少去評論,偶爾也點個贊。我就這樣遠遠看著女兒慢慢成長。令我想不到的是,我的這種無為而治的教子方式,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女兒看到了我對她的信任和欣賞,開始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并沒有我所擔心的因交友不慎而影響學業或造成思想品德上的滑坡。
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家長,我們的教子方式也得與時俱進,再沿用老一輩的簡單粗暴的、家長命令式的教子方法是行不通的。畢竟在這個信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孩子的為人處世方式也在變化,我們家長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善于引導,這樣,才能在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