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器人新聞可以解放人力資源
機器人新聞出現使社會曾一度瘋傳“機器人要搶記者的飯碗”“記者面臨失業(yè)危險”等誤解。實際上,機器人是對人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和對人力資源的節(jié)約。這種基于特定抓取程序的計算機系統(tǒng)能夠高效收集可用信息,減少生產流程,壓縮人力檢索收集、閱讀、裁定過程,如同美聯社對其功能定位所言——“解放記者,減少重復性新聞和數據處理”。機器人將記者從繁瑣的信息收集、處理過程中解放出來,使其不必再沉溺于數據和簡單常識,辛勞地徘徊在產業(yè)鏈的最底端,而可以將更充足的時間投入智力密集型、科技密集型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yè),促進了記者職責的升級與轉型。
二、機器人新聞整合了信息資源
物聯網數據、用戶生存內容等新的信息資源為機器人新聞提供了豐富的生存土壤。《紐約時報》的機器人每天對社交平臺的海量文章進行大數據分析,甄選“爆款”文章,推薦給各大版面責編并提出建議,每天工作24小時不休息。統(tǒng)計顯示,此類文章是非推薦文章點擊量的38倍。《衛(wèi)報》、路透社等西方大媒體均推出了高性能的機器人新聞寫作系統(tǒng)。
三、機器人新聞放大長尾效應
基于機器人的作品,編輯部對“數據”“信息”“事實”進行分析解讀和二次加工,并根據需要轉換新聞點、文章結構、表述方式等,生存適配平面、網絡乃至移動、社交等多媒體終端產品,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內容,從而提升了媒體核心競爭力。
受發(fā)展水平制約,時下機器人新聞還存在著對模塊依賴,報道不深,文章模式化、固定化、單一化、同質化等缺憾。隨著產業(yè)和科技繼續(xù)前進,這些不足是會逐漸被克服的。
(孫振虎、張馨亞文,摘自《電視研究》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