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 要 “采編播”合一是當今主持人的發展方向與最高要求,在實踐工作中,全國許多主持人對“一體化”產生過誤解,認為主持人在節目中“身兼全職”,其他編輯、記者全下崗。其實主持人的真正含義是強調一種在節目過程中的整體駕馭能力。如何恰當地培養這種能力,為主持的節目增彩潤色,是學界專家與從業人員關注的問題。文章從“采編播”合一的客觀條件、主持人的個人素質、人格影響以及“采編播”合一的訓練途徑等多個角度進行了闡述,提出“采編播”合一是方向,不是唯一目標。培養綜合技能,回歸播音本體,才是主持人隊伍的最終追求。
關鍵詞 “采編播”合一;主持人;能力;錘煉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9-0105-03
1996年11月22日,“全國播音員與主持人藝術研討會”專門就主持人的含義進行了研討?!皬V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是指在節目形成全過程或節目的完成階段,出面組織串聯演播節目的人”。意味著真正的主持人應該是“采編播”一體化的復合型主持人。但“采編播”合一的提出曾令當時中國很多主持人產生了錯誤理解,認為主持人“采編播”一體化即在節目中主持人身兼數職,既做主持人又做記者和編輯。其實主持人的真正含義是強調一種能力,最重要的是在節目過程中對節目的整體駕馭
能力①。
1 “采編播”合一的客觀條件
主持人稱謂在我國真正出現是近二三十年的事。長期以來,除了專業部門外,民間人士對播音員、主持人的概念是較為模糊的。一般的理解為在電視、廣播等視聽媒介上公開說話的人。怎么樣說話,說話前如何準備,說話的深度、廣度如何,能給社會公眾帶來哪些影響等,都不會成為受眾關心的問題。因此,“采編播”合一的主持人概念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只游走于傳媒業界專業人士之間。播音員、主持人要自覺地朝“采編播”合一的方向發展,至少需要以下幾個特定的催生條件[1]。
1.1 主觀能動的心理需求
一些播音員自身嗓音條件較優秀,有很強的能力以及對公眾播講的強烈欲望,而且能長期勝任本職工作,社會美譽度高,聲音的表現力、完美度契合專業的最高標準。我國央視的新聞播音員邢質斌、李瑞英、王寧等,就屬于這種優秀的人才。
另外一些播音員,根據社會的發展,自身心理對于主持人方向有著某種角色期待,而且有著較為強烈的事業塑型的需要,那么就可在一定時期轉型或專門長期探索研究嘗試進行“采編播”合一的復合型人才目標訓練,以期達到或接近業界專家提出的要求。
1.2 工作環境的客觀造就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新聞媒介都有不同程序的新聞制造工作流程,這種人員分工結構的組合形態,無異于一些大型工廠的機器生產流水線。從某種意義上講,越是大的人員密集型媒體,流水線作業分工鏈條越長,分工越具體,相對專業的成分越大。而人員少,級別地位越低的縣、市級媒體機構的流水線作業分工的鏈條越短,分工越模糊,相對專業的成分就會減少。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為新聞媒體人提出了“一專多能”的要求。
2 “采編播”合一對主持人個人素質的要求
既然是客觀條件要求主持人具備“采編播”的素質,那么為了主持而主持的范式明顯就不合時代的節拍,也不符合當代播音、主持界的潮流。一些院校在培養播音、主持人的專業課設置上就已經未雨綢繆,開設了“采編播”合一的訓練課程,以至出現了播音主持專業未畢業的學生,進入電視臺、電臺見習時,就具有一定的編輯、采訪、寫稿的能力。這種現象不能說是盲從,至少會讓社會得到一個信息——如今的播音、主持人隊伍的培養方向與知識結構跟10年前甚至20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2.1 新聞采寫能力
“采編播”合一的首要關鍵是要求主持人具備系統的新聞修養,懂得基本的新聞寫作范式,清楚新聞的性質與原則,理解新聞語言對公眾的傳播口吻。能夠與記者一樣對新聞事件具備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提煉能力。將最新鮮、最貼切的主題傳達給公眾。最基本的要求是主持人能夠獨立完成稿件的采寫,符合入職期間新聞人的要求。
2.2 節目編輯能力
編輯能力有多種,一是文字的修改處理能力,二是線性、非線性編輯軟件、設備的操作能力。當下老式的線性編輯設備已經基本被非線性系統取代,電視臺等機構基本都是用數字化的設備采錄聲音、影像。主持人就要及時熟悉編輯設備的操作,新聞稿件的改寫、糾錯流程。
2.3 前期策劃能力
獨立的文稿編創能力與策劃是“采編播”合一對于主持人最為重要的能力體現。在地方臺臨時缺人、缺角的空檔期,“一專多能”的人員可以讓單位的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不至于在遇到人員荒蕪的特殊時期讓節目停播或滯播。具備策劃能力的主持人可以臨場發揮作用,完成一些重大、突發性事件的“采編播”工作,甚至可以獨立創作專題類、話題類、文娛類等欄目,以延緩人員緊張帶來的
危機。
2.4 后期駕馭能力
所謂后期的駕馭能力,就是完美的播講能力。經過前幾個階段的練兵、磨合,主持人的采編能力已經得到充分體現,那么就可以積聚能量做專業的最后沖刺——完美的播講,以達到行業的最高標準——“采編播”合一。按這樣的標準做下來,節目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真實、新鮮、可口的大眾新聞美餐!節目的信息量、含金量、人氣指數也會隨之一路攀升。
3 “采編播”合一對主持人能力的影響
3.1 人格魅力的影響
所謂人格魅力,就是社會美譽度,公眾欣賞對象的完美程度。我們不能對主持人有完美的角色期待,但可以假定為更趨豐滿的期待。長期“采編播”合一的角色塑形,可以使主持人身份定位更加準確,自身的信心與魅力大增,繼而可以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在這種假定的類似于“明星”效應的氛圍中。同行可以找到一種趨同的幸福指數,增強人際間的合作愉悅,減少工作壓力,引領事業朝著較為美好的方向邁進。
3.2 公眾號召力的影響
一個成功的“采編播”合一的主持人的重要標志就是在公眾中的號召力。同樣一件事,一個普通人去奔波去呼吁,和一群較為成熟的公眾人物去呼吁,哪個效果更為明顯?顯而易見是后者,公眾號召的影響當然必須是正能量的。比如當前社會有識之士共同預設的某種理想,在一般人士的努力下,長期達不到理想效果。經過某些公眾人物參與,運用專業的思辨能力,專業的表達方式,專業的傳播渠道運作之后,呈現給社會的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期待結果。
3.3 媒體符號的影響
經過“采編播”合一能力錘煉過的主持人,很可能就會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個媒體的代言人,甚至是“符號”。比如一提到《藝術人生》就聯想起朱軍;一提鳳凰衛視,就聯想起竇文濤;一提起湖南衛視,就聯想起何炅;再如李靜更是《超級訪問》的代名詞;董卿、撒貝寧更是“口若懸河”的絕佳口才的象征。這些頂尖的主持人無一不是經過人后苦學、勤奮,加上自身的天資,脫穎而出的勝任“采編播”合一能力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僅代表著中國最優秀的主持人團隊,也代表一個國家、地區新聞媒體的最具潛力的價值符號。
4 “采編播”合一的訓練途徑
4.1 加強理論修養
系統的學習進修新聞理論是“采編播”合一訓練的重要一環。沒有經過新聞記者身份能力的錘煉,主持人是很難達到像央視新聞欄目大牌出鏡記者、主持人的境界的。著名的白巖松、水均益、敬一丹、王志等,無一不是先成為名記者,再成為名嘴的。因此,僅靠顏值來號召粉絲,就能搖身一變為“采編播”合一的金牌主持人的概率,幾乎為零。前輩們都在告誡后人,播音、主持人隊伍無捷徑可走,靠的是悟性加勤奮。
4.2 加強實踐操作
許多大學專業課程就已經有了成熟可行的“采編播”合一的訓練教程,同時配有音像光碟資料。如翁如教授編著的《主持人采編播訓練教程》(配有光碟),用音樂賞析的方式融入作品的編輯,是播音、主持三合一訓練的一大創新;陸錫初教授著的《節目主持人概論》,用專門的章節對主持人“聽、說、寫”的技巧進行闡述;張龍博士著的《記者型主持人角色論》,重點論述了新聞評論類主持人的角色定位[2];宋曉陽教授著的《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全方位的介紹了專業新聞記者面對出境報道的經驗方法[3];吳紅林教授著的《節目主持》,批駁了“主持無藝術”的觀點,確立了主持不僅“有藝術”,而且大有“玄機”的思想,前瞻性地提出了“采編播”合一主持人應具備“演播”理想狀態,并濃墨重彩的對藝術學碩士董卿做了“西湖般的靈秀,外灘似的優雅,紫禁城般的從容大氣”的評價[4]。可見參考理論書籍加強實際操作訓練是多么重要的進步階梯。另外,在專業的編輯老師指導下,可獨立的開展文稿編輯、非線性編輯軟件操作。適時地進行一些短片、樣片甚至是片頭、片花制作。為詩歌配樂、散文配樂,以及創編微電影作品,進行團隊協作編輯訓練。在此基礎上,還可進行藝術類的賞析活動,以期完善制作過程中對音樂、美術、戲曲、戲劇等藝術樣式的知識儲備,使制作成品趨于成熟。
4.3 雙向選擇 輪崗交流
有了初步的采訪、編寫、播出能力之后,主持人就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向上級部門提出輪崗要求,參與節目的一線采訪、制作過程。進入一些特設的文藝部、專題部、電視劇部、新聞部、制作部、總編室等部門工作,而不是僅局限于播音部。這樣主持人的“采編播”三合一能力就能具體得到加強。最后播出配音播講“一棒”(最后一環)就可以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不僅能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類題材節目的采編,也能用飽滿的熱情完成主持人各種演播任務。至于處不處于某種團隊核心以及擔不擔任制片人,則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實現從話筒前“讀字”到真正的創作、播出一體化的能力錘煉,以期與時代同行。
4.4 凸顯專業精神 回歸播音本體
前言中提到,全國很多主持人在一定時期都錯誤的將“采編播”合一理解為一個人干多件事,其余編輯、記者都下崗。自古以來,勞動就有分工、有合作,社會越發達,分工越細致;機構越龐大,分工越明顯??傊?,不管社會怎樣變化,機構如何設置,人員如何分工,“采編播”合一的主持人終究是學界人士的一種理想。既然是理想,就必定有人去追求;既然叫理想,就必然有不合邏輯的些許狀態。
綜上所述,播音主持工作者都應該思考如何回歸播音的專業本體,用“采編播”合一的奮斗精神,激勵內心去除浮躁,創新一種既符合專業要求,又不落伍于時代的“字正腔圓”。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新的播講方式來凸顯播音員、主持人特有的專業
精神。
注釋
①來源于網絡 http://dwz.cn/3SDKq5。
參考文獻
[1]陸錫初.節目主持人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
[2]張龍.記者型主持人角色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3]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
[4]吳紅林.節目主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