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納普
谷歌鼓勵員工進行試驗,不僅在產品研發方面,在個人工作方法以及團隊做事方式上也是如此。由此,我開始關注如何改進團隊流程。
我首先嘗試的是如何與工程師團隊進行頭腦風暴專題討論會。團隊頭腦風暴樂趣多多,每個人都會踴躍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會議室待上幾個小時后,我們會寫滿一大摞便利貼,而且每個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情緒激昂。
但是事實令人尷尬:我調查過參與者是否喜歡這種討論形式,卻從來沒有評估過實際的效果。接下來我審查了我組織過的每一場頭腦風暴的成果,發現真正付諸實踐并且獲得成功的想法并不是來自大喊大叫的頭腦風暴。
那些更棒的點子來自個體依然用過去習慣的方式思考創意時——坐在辦公桌前時、在咖啡店等咖啡時、洗澡時。這些由人們獨自想出的點子更勝一籌。
我重新思考了團隊討論會的形式。如果我把這些神奇的元素——專注于個人工作,制作原型的時間,無法避免的最后期限——加進來,會怎么樣呢?我決定把這叫做“設計沖刺”(Design Sprint),并在不斷驗證這一方法的過程中逐漸組建了四人團隊。
“設計沖刺”是谷歌風投獨特的五天式流程,可以通過原型設計和用戶測試來解決關鍵問題。它是商業戰略、發明創新、行為科學、設計等領域的“超級精選專輯”,而且還被改造成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團隊都可以參照實施。
“設計沖刺”
好的想法來之不易。即使是最妙的想法要在現實中取得成功,也面對著種種不確定因素。無論你是在管理初創公司、教授一門課程還是在一家大企業任職,都是一樣的。
為了幫助迅速解決問題,自給自足,我們優化了“設計沖刺”的流程。這個流程避免了無休止的爭論,并將幾個月的任務壓縮進了短短一周內。我們不需要等到做出一個最小可行產品才能確定我們的點子是否夠好,初創公司只需要用一個看起來真實的原型就能得到清晰的答案。
它給我們的初創公司帶來了一種超能力:可以在付出昂貴的代價之前,就穿越到未來,了解他們的產品以及用戶反饋。如果一個冒險的想法能夠在“設計沖刺”中獲得成功,那么真正實踐的回報更會好到不可思議。當然那些痛苦的慘敗經歷也會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投資回報。僅用五天時間就能找到關鍵性的不足之處,這是非常高效的,又不需要承受真的栽個大跟頭的痛苦。
我們已經與多家公司合作實踐過“設計沖刺”,試驗各種流程,并檢驗結果,尋找改進的方法,在谷歌風投投資的各類型初創公司進行了100多場實踐,提供了解決大難題、嘗試新創意、增加新成果、獲得高效率的捷徑。
實施前的準備
開始“設計沖刺”之前,你需要確定正確的挑戰,組建合適的團隊。你還需要訂好進行的時間和地點。
挑戰越大,效果越好。“設計沖刺”能夠解決三種挑戰和困難:一是風險高的。你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而解決方案可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或資金。此刻你就是船長,“設計沖刺”能夠幫助你在馬力全開之前看清航海圖。二是時間緊的,你面臨著嚴格的最后期限,需要好而且快的解決方案。“設計沖刺”正是為速度而生。三是起步難的,有些重要的項目很難啟動,有些則在中途失去動力。在這種情況下,“設計沖刺”就像一個火箭加速器,帶來新方法和新視角,幫助你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順利找到解決方案。
“設計沖刺”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大劫案。你和你的團隊成員將你們的才能、時間和精力發揮到極致。首先你需要一個有權威、能夠做決定的人,這個人是決策者。在我們合作過的很多初創公司,這個人是創始人或首席執行官。在大一點兒的公司,可能會是副總裁、產品經理或者其他團隊領導。這些決策者通常對問題理解得很深刻,而且通常具有很強的觀點和原則,這樣他們才能協助團隊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
團隊最理想的人數是七人或更少,人更多進程就會減緩,而且要維持所有人的專注和高效也需要更多的努力。你肯定需要那些設計產品或者運營服務的家伙——工程師、設計師、產品經理等等。畢竟他們更了解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如何運行,知道如何找到解決方案,而且他們很有可能對問題已經有一些想法。
“團隊”這個詞已經泛濫,但是在“設計沖刺”中,團隊是真正意義上的團隊。連續五天,你們將會并肩戰斗。到了星期五,你們會凝聚成一臺解決問題的機器,并且在挑戰及可能的解決方案上達成深刻的共識。“設計沖刺”的合作氛圍非常適合把平時經常與你意見不合的人拉進來。
還要選一個引導者,負責控制時間、組織談話以及整個過程。他應該對組織會議有信心,既能總結討論要點,又能在恰當的時機結束爭論,進入下一個環節。引導者需要對各種決定保持中立。一般來說,讓一個之前沒有和團隊成員合作過的人擔任引導者,效果不錯。
為什么定成五天?我們試過更短的時間,但是那樣搞得大家都精疲力竭,而且沒有時間來制作原型、進行測試。我們也試過六周沖刺、一個月沖刺,還有十天沖刺,最終都沒有超出一周沖刺的成果。五天時間帶來的緊迫性讓人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打斷不必要的爭論,同時又有喘息的空間來制作原型、進行測試,不至于忙到吐血。而且由于大部分公司都實行五天工作制,把“設計沖刺”安排到現有的日程規劃中切實可行。
如何實施五日計劃
星期一:描述問題,選出集中解決的著力點結構化討論為整個星期確定方向。上午從結果出發,并在長遠目標上達成一致。接下來描繪挑戰的全貌。下午邀請公司的專家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看法。最后選擇著手點:要解決問題的哪一個方面?這個方面既富有抱負又可管理,并且能在一周內解決。
星期二:回顧已經存在的點子,并進行重組和改進。然后到了下午,每個人都要擬定方案,按照四步流程,重思考輕技巧。這有點兒像玩樂高積木:先收集有用的部件,然后把它們改造成原創又新鮮的東西。下午畫方案,把抽象概念變成具體方案。
星期三:做出艱難的抉擇,并將選中的方案轉化為可測試的猜想上午評估每一個解決方案,然后決定哪一些最有可能助你實現長期目標。下午在草圖中選出優勝者,編進原型分鏡腳本中:形成一個步步為營的原型制作計劃。
星期四:制作真實的原型要采用“裝模作樣”的戰術,把腳本變成現實原型。這一天的任務就是營造假象。你有出色的方案和想法。不要耗費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去建立這個方案,只要虛擬一個就好。只要一天,你就可以建立一個能以假亂真的原型。
星期五:進行真人測試更進一步地去采訪用戶,了解他們對原型產品的態度。測試是整個“設計沖刺”的價值所在:今天結束,你將知悉你還有多遠要走,以及下一步做什么。首先團隊中的一人扮演“采訪者”,分別采訪5位目標用戶,讓每一個客戶用原型完成一項任務,之后問一些問題,了解他們做任務時在想什么。同時,在另一個房間,其他隊員會觀看采訪視頻并記錄用戶反應。星期五的經歷如同一道長篇謎題。一整天下來,你收集線索。其中一些線索幫你解謎,另一些卻會讓你誤入歧途。只有在終點時分——大概下午5點,所有線索串聯起來,答案才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