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明
摘 要:從新陳代謝的角度出發,對建筑與環境藝術有關的設計發展歷程進行了探討。通過在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新陳代謝”的引入,驗證了時代的發展推動了建筑與環境藝術相關設計理念的進步。因而,文章將圍繞建筑與環境藝術在“新陳代謝”影響下的設計理念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新陳代謝”;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分析
1 “新陳代謝”在建筑界的涵義
原本新陳代謝是指當環境中的營養物被生物體攝取以后,其會將這些營養物轉換成自身的一種物質,并將自身原有的組成轉換成廢物最終在環境中排除,使其不斷更新的這樣一個過程。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人將“新陳代謝”這一概念應用在建筑界中。同時期,在日本的東京也成立了專門的新陳代謝派,并成為了最后一個在現代建筑運動中提出宣言的例子。在川添登的回憶錄中曾經說過,他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名字主要是因為新陳代謝作為一種有機功能,是幫助外部世界同生物體之間的能量進行交換的,因而顯示出了重要的生命力。其除了在生物學上具有意義以外,還帶有著吐故納新的這樣一層含義,因而,其與建筑師們的設計理念是相呼應的,簡單講就是城市具有自我更新和持續增長的能力,在建筑師的眼中,這樣的一種能力其存在的意義相似于自然界中新陳代謝對于生物體的這樣一種意義。因此,“新陳代謝”在建筑界中的應用,無論是通俗解釋還是設計技術研討上均能夠使人們對于城市的看法得到改變。
文章將在“新陳代謝”的引領下對建筑與環境藝術之間的設計關系進行闡述,目的在于以社會發展文明作為導向,從社會論理、時代、政治、文化、經濟、宗教以及民族等角度出發,闡述不同社會條件和階段之下,建筑與環境藝術之間所呈現出的設計風格與樣式的不盡相同。
2 建筑與環境藝術相關的設計理念應運在社會文明之下
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還非常的低下,人們只能夠將簡單的石器制作出來,通過采集和狩獵的方式生存下去。穴居和巢居是人們主要的居住模式,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人們很難和建筑與環境藝術這一概念聯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在這時期的人們所居住的場所就已經顯現出了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意識。例如,在《易·系辭》之中就已經有過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這大概意識就是說在大自然的造化下,壯麗與奇偉的特點展露無遺,洞穴之處幽深奇異,是早期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原始的家。
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階級逐漸在人類文明中產生了,此種新陳代謝的活動不斷在人類活動中輪回。在新陳代謝活動的影響下,人們生活著的宗教、社會體制、習俗以及文化等均發生了改變。當物質化替換了原有的抽象概念以后,人類活動的空間在逐漸發生的改變,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種建筑與環境藝術物質化設計觀念的呈現。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逐漸向社會民主化邁進,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社會民主主義精神影響到了新陳代謝在建筑界中的發展。對于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而言,其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奠定了一定精英主義化的設計基礎。回顧以往西方建筑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在出現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作品以前,所有的設計均是圍繞著國家、王公以及教會等服務的。如羅伯特·休斯(美國評論家)所說:“窮人沒有設計”。恰恰相反的是,在現代主義建筑設計風格的影響下,人們強烈反對著只為精英服務的設計理念。
3 國內建筑與環境藝術在“新陳代謝”影響下的設計觀念
從建筑與環境藝術有關的設計發展歷程中能夠看出,其在發展中會不斷受到來自技術、文化、材料以及歷史等方面的制約及影響,從而將“新陳代謝”這一獨特的設計現象形成。
就近現代的中國本土建筑與環境藝術有關的設計理念而言,其在文化轉型方面的表現可以用“新陳代謝”來形容。然而這樣的一種“新陳代謝”自身所具有特殊性,并非是在中國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沉淀下來的,而是在世界建筑體系的構建下應運而生的,是在世界體系中一步一步積累下來的結果,尤其是這一特征在改革開放之后就更加的明顯。伴隨著近代以來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不斷地發生和發展,不斷地將中國傳統的文化同西方文化之間的轉化、碰撞、融合以及沖突等現象展露出來。因而,無論是社會因素,還是文化因素,其均能被視作時代背景的一種體現,若只是將建筑與環境藝術在設計上的風格變化視作是中國本土的建筑與環境藝術在“新陳代謝”上的表現,顯然,這是不全面的,其難以完整而又真實地將我國近現代的社會復雜化背景構建出來。
時代是在發展著的,人類的血脈在延續著,近些年以來我國本土的一些設計工作室在商務、酒店、展示以及房地產等各項活動的利用下,以全方位實驗性的設計方案進行著建筑與環境藝術的設計工作,其目的是為了在“現代與東方”的結合下,將極具中國價值和精神的建筑構造詮釋出來。在自然環境和人文充分得到尊重的情況下,設計作品應當演繹出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富有內涵的文化特征。另外,在設計城市規劃方面,人們倡導的是“新都市主義”的設計觀,其想要在人造社區和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下,將可持續設計的發展模式鑄就出來;在建筑同規劃之間的文脈關系得到充分考慮的情況下,能夠將與時代特征相契合的建筑設計出來。
4 結語
在我國建筑與環境藝術有關的設計理念在不斷地發展和延續,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無論是在建國初期所經歷的建筑與環境藝術,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所鑄就的建筑與環境藝術,其設計的過程都需要同本土的文化特征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將社會文明代謝的過程在建筑與環境藝術中淋漓展現。
參考文獻:
[1] 賈丹.淺析“新陳代謝”下的建筑與環境藝術[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遼寧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施工專業委員會論文集[C]. 2012:4.
[2] 賈丹.淺析“新陳代謝”下的建筑與環境藝術[J].建筑設計管理,2012(09):49-51.
[3] 賈丹.淺析“新陳代謝”下的建筑與環境藝術[J].建筑與預算,2012(04):29-31.
[4] 單琳琳.民族根生性視域下的日本當代建筑創作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5] 陳媛媛.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建筑環境適應性保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