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藝術設計不僅需要具有美感,也要體現功能性。藝術是有生命力的,她的產生、發展是無法與人類社會進步分開的。在藝術設計中,藝術與技術是不可分割的兩大要素。僅有藝術,缺乏技術,藝術作品很難實現;而僅有技術,缺少藝術的創造力,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體現藝術的設計之美。本文就數字技術對媒體藝術的影響做了研究,并總結了媒體藝術發展的特點,從而對藝術與技術相融合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藝術;技術;設計
藝術的存在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形態,設計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展示著不同的文化進程,又由于各個民族文化本質的豐富和差異,表現為風格獨具的特色和精神。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媒體藝術已悄然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藝術的全面發展。因而,研究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藝術發展道路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 藝術與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設計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與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傳統理論意義上講,設計一直為它的美學學科和建筑理論所包容。設計這一概念的本身就是從美術和建筑實踐中引申出來的理論總結。這得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對石塊的打制和磨制,是讓人類最早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去改造這個客觀世界。如果說藝術起源于人類從直立人到文明人這一漫長的歷史階段,那么,設計同樣如此,原始人從樹上走到地面,使用現成石塊、竹木等進行勞動,按照其生存需要改變自然物的形狀、性能,進行打制或磨制石器,或制造彈弓、木棒、尖棍等,這就是人類早期意義的創造性勞動,這種創造性勞動既包含了實用價值的設計,又孕育了審美價值的藝術。
1.1 設計與藝術的同源性
設計和藝術是一樣的,也可能成為設計者的自我表達。藝術與設計的基礎是相同的。兩者都具有線條、空間、形狀、結構、色彩與紋理等共同的元素,這些元素又通過統一與多樣、平衡、節奏、強調、比例與尺度等相同的原則聯結起來。藝術中摻雜著設計,不少設計作品也可能成為藝術品。
設計不只是設計師的個人行為,也是設計師的社會行為,是為社會服務的。設計師必須注重視社會倫理道德,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設計還需要受到國家法律、法規的保護和約束。因此,設計師必須對部分法律、法規,尤其是設計密切相關的專利法、合同法、商標法、廣告法、規劃法、環境保護法和標準化規定等有相應的了解并切實執行。既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又要避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使他們的設計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
1.2 媒體藝術與數字技術融合的必然性
從古代到近代,藝術與技術經歷了漫長的時代才得到統一,融合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早期,藝術與技術曾呈現出分離的趨勢,藝術與技術兩者似乎是不存在聯系的,但兩者具備著同樣的特點,那就是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藝術與技術的統一,需要藝術設計的本質來決定。所以在藝術設計的發展中,藝術與技術是不可缺少的兩大因素。為了達到形式美的統一與和諧的效果,技術必須為藝術服務。反之,在創造藝術作品時,又必須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藝術離不開技術,技術也與藝術緊密結合。但是,無論是一件藝術作品還是一門藝術,都需要滿足藝術美學的要求。藝術的最高宗旨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所以,無論是藝術設計,還是繪畫作品,藝術與技術是無法分開并且融為一體的整體。在設計當中,只有將藝術與技術相互統一起來,才能促進藝術設計的發展,才能夠將藝術設計推向更高的層次。光靠藝術,沒有技術,藝術品就無法獲得完美,變得沒有實質;但是光靠技術,沒有藝術家的構思與創造,再先進的技術也造就不出作品的“靈魂”,藝術作品就沒有了生命力。數字技術與媒體藝術的結合,是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也為媒體藝術的表現提供了更多更廣泛的形式,所以兩者的融合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2 媒體藝術與數字技術的兩面性研究
藝術與技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通過它的兩面來加以研究。在實際的藝術教學中,藝術教學理念逐漸朝著藝術或者是技術方面單一傾斜,沒有實現真正的結合。在西方藝術設計史上,正是因為藝術與技術兩者之間出現了分離,才導致技術產品缺乏人情味,從而出現了“裝飾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藝術思潮。在設計藝術教育上,都要追求藝術與技術的統一,但是考慮到社會背景和時代的差異性,雖然提倡藝術與技術的統一,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傾向于藝術直面教學或偏向于技術層面。在1969年,美國管理學家、諾貝爾管理學獎的獲得者赫伯特·西蒙首次提出“設計科學”(設計藝術學)的概念,設計藝術學從此形成了獨立的新興交叉學科體系。從其體系的組成來說,也將設計藝術學的交叉性體現了出來。
3 藝術與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藝術與數字技術不是一種簡單的拼湊,它們的結合已經成為現代化設計文化發展的潮流。在數字技術發展的今日,藝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數字技術的發展是以藝術設計作為基礎的,而數字技術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藝術設計問題的解決。藝術創造美,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而技術是創造的基礎。藝術需要情感、想象力的投入。現代化的數字技術不僅能夠實現人們的設計,還能夠提供更多的設計,讓設計的主體不斷豐富,擁有更多的設計表達方式,以提升設計效率。新的數字技術也開辟了更多藝術設計領域,為藝術家找到了更多的題材、更多的內涵與思路,延伸出了新的美學形態,將現在的工作方式、娛樂方式、交流方式加以轉變,對我們思考問題、觀察問題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藝術與技術只有在兩者結合的狀態下,才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藝術為技術制造的物品賦予了意義和美感,而技術為藝術所創造的概念或意象提供創造的基礎。藝術與技術是相互并重,相互促進的。
4 結語
在數字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既要追求藝術設計的效率和質量,又要追求藝術作品的創新力和生命力。藝術與技術始終是融合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問題,比如,缺乏對藝術設計感興趣的技術人才和對技術精通的具有一定藝術審美力的設計人才,我們要認真解決媒體藝術設計在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能夠不斷加深對數字技術的認識,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才能不斷促進媒體藝術設計產業的發展,使數字技術下的媒體藝術設計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鄭飛.藝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新媒體藝術設計之我見[J].藝術科技,2013(2).
[2] 張會軍.數字技術、觀念、制作的思考[A].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科技論文集[C]. 2003.
作者簡介:薛穎(1982—),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設計,動畫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