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快速發展,曾經只有富人才重視的“資產管理”的概念漸漸走入人心,炒股、購買黃金、海外資產配置、甚至比特幣投資,都曾風行一時,引發無數追捧和熱議。另一方面,大媽們占領廣場舞、年輕人攻陷健身房、各種夜跑團在城市里悄然興盛,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意識到投資健康的重要性。
根據國內首份《2015財富·運動報告》中的數據,不難發現,整體上擁有財富更多的人更傾向于更多的運動。其中,年收入在20萬-50萬之間的中產階級在運動健身投入最多。同時,分析日行步數和財務狀況的關系發現,每日行走8000-12000步的人平均收入最高,理財投資金額也最高。
分析還發現,在運動支出的類型上,人們更偏向于購買運動裝備、智能設備等,在聘請教練、購買運動書籍方面鮮少投入。在中國,運動健身熱潮方興未艾,很多人運動知識相對匱乏。這可能也是國內馬拉松賽事猝死率遠高于國外的原因之一。
在運動健身人群所在城市排名中,廣州、深圳、北京、杭州、南京列前五,上海意外擠出前十,只排到第十四位。而根據數據,上海在人均每年運動支出排名中卻高居第一。可見以“小資”著稱的上海人確實非常“潮”,很舍得在運動裝備、智能設備上投資,但真正堅持運動的人群比例卻不高。
從跑步的偏好來看,北京跑友完全沒有懼怕霧霾,北京的跑步者人均跑步時間居全國首位;廣州則是全國最愛“曬”的城市,有61.4%的跑友跑完后會分享社交圈;跑步中聽歌和拍照比例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聽歌的跑者占比78%,拍照的跑者占比39%;美麗的杭州連跑步都是一道風景線,女性跑者占47%,居全國之首;而“悠閑”的成都,跑步愛好者增長速度為全國之最。
數據顯示,在南方,運動人群每年人均運動支出為1272元,而北方每年人均運動支出為1205元,南方比北方高出5.6%。其中,運動支出前五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杭州、南京、重慶。而在前十的城市里,南方城市占據七席。在對健康的投資方面,南方人更積極。
南北方偏好的運動類型也各不相同,南方人最愛的運動分別是游泳、健身和網球,而北方人則更偏愛跑步、羽毛球和籃球。令人意外的是,在滑雪這一項運動消費上,溫州人支出高出全國人均支出36%,都說溫州盛產冒險家,看來溫州人不僅是中國最活躍的投資群體,冒險精神在運動領域同樣突出。
在運動人群中,19-35歲的年輕人占將近90%,在理財人群中這一數字也接近80%。使用互聯網手段幫助自己進行健康和財富管理的以年輕人居多。而在人均投資金額上,呈現年齡越高,投資金額越大的態勢。比起剛剛獨立的年輕人,手頭寬裕的“大叔大媽”們豪氣完勝。
數據顯示,年收入在20萬-50萬之間的中產階級,人均每年在運動健身投入最多,高達2445元;其次是年收入在50萬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人均每年運動健身投入2136元;而年收入在5萬以下的人群,人均每年運動健身投入僅413元。每年在運動健身中投入超過1500元的人群比投入1500元以下的人均年收入高出57.1%。
其中,高收入人群最喜愛的運動前五名為高爾夫、網球、羽毛球、滑雪和跑步,而籃球、游泳、健身、足球等在普通人中更受歡迎。
按性別比例分析,男性運動者和女性運動者占比分別為65%和35%,而人均收入上男性也比女性高出45%,看起來男生們會賺錢也愛運動。但有意思的是,在人均理財投資金額這一項上,女性卻高于男性53%,同時,投資金額越高的人群里,女性的比例也越高。背后的原因,也許女性更多掌握家庭財產支配權,同時也比男性更具理財意識。
數據顯示,在全體記賬用戶中,能夠堅持連續記賬6個月以上的只占39%,運動人群中能夠堅持連續記賬6個月以上的卻占47%。運動健身和記賬理財都難以“速成”,而能夠堅持運動的人群顯然在記賬理財方面的恒心也高于普通人。
有趣的是,對比每日行走步數和收入和理財投入金額發現,每日步數在8000-10000步的人平均收入最高,同時理財投資金額也最高,其次是每日12000步以上人群。每日行走8000步以上人群平均收入高于8000步以下人群6.4%。
數據顯示,人均早餐消費金額與人均運動支出金額呈正比例相關,每年運動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早餐消費高出其他人群13%。同樣的規律也體現在醫療保健消費上,每年運動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在醫療、體檢、購買健康食品等方面的消費高于其他人群24%。在煙酒消費方面,運動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每年研究消費次數低于其他人群11%。可見運動人群在飲食、醫療保健、煙酒消費等方面都表現得更理性。
不久前,某地馬拉松公開賽又生悲劇,一名參賽者倒在了跑道上。有公開數據顯示,全球馬拉松賽事統計表明猝死發生的概率約為5-6萬分之一,而在中國目前的跑步大環境下,發生猝死死亡率遠高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除了賽事本身的醫療保障之外,參賽者對于運動危險的輕視、運動知識準備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通過分析發現,在運動支出的類型方面,服裝鞋履等運動裝備為運動人群中每年支出最高的項目,其次是包括健身房年費在內的場租費用和智能硬件設備的購買。聘請教練、購買運動書籍居末位,只占全年支出的6%。
在中國,運動健身熱潮方興未艾,剛剛起步,很多人不太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運動知識相對匱乏。從表面拉風的“裝備黨”到專業謹慎的“知識帝”還任重道遠。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反而二三線城市的讀者對于健身書籍更為關注。雖然大城市白領和高收入人群密集,對于運動和健身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是也正是由于該人群工作壓力大,空閑時間少,二三線城市人群生活節奏相對一線城市較慢,有時間去進行一些運動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整理、來源:健康界、《金融界》、參考消息網、洛杉磯華人圈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