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近日宣布,將建立非公立醫療機構社會信用評價與服務能力星級評審制度,以推動行業自律,規范行業信用行為。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管中心處長張濤表示,建立信用評價和服務能力評審制度,有利于加強對失信機構的懲戒力度,打擊虛假廣告和騙醫行為。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個什么組織?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并不是一個政府官方的機構,它是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但是,它也是經國務院、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批準的非營利性國家一級行業協會,其會員中不乏和睦家、愛爾眼科等知名醫療機構。
而所謂行業協會,是指介于政府、企業之間,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并為其服務、咨詢、溝通、監督、公正、自律、協調的社會中介組織。具有非政府性,自治性和中介性。也就是說,一個行業協會可以代表其行業與政府進行溝通,并公正地協調監督本行業企業的經營行為。
綜上所述,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雖然不是一個政府的組織機構,但它還是代表著中國非公立醫療行業,同時它被政府所認可,所以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在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管中心處長張濤就指出:近年來,我國社會辦醫發展迅速,總體情況較好,但也存在個別不規范的醫療現象。建立信用評價和服務能力評審制度,有利于加強對社會辦醫的管理,引導規范行醫,提高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加強對失信機構的懲戒力度,打擊虛假廣告和騙醫行為。
醫改進行這么多年,其中重點部分“社會辦醫”、“醫生多點執業”等都是在支持非公立醫療的發展。相較于美國來說,美國的 5000 多家醫療機構中,70% - 80% 都是私立的醫療機構。可是在中國,根據國家衛計委網站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數有 43.8 萬所,比例僅為 45%,而門診量只占全國門診總量的 22%,僅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會選擇非公立醫療。
可近年來非公立醫療行業發展迅速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中也混入了部分只為賺錢、置患者生命于不顧的無良醫療機構,今年 4 月的魏則西事件就是一個典型。除此之外,過度醫療和強制醫療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老百姓們已經戴上了有色眼鏡看待非公立醫療,這對于一個行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中國非公立醫療的未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而在非公立醫療的發展之路上,絕不能因為個別機構的污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對此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實行信用評級制度,老百姓能直觀的,清楚的了解到一個醫療機構的信用情況。其實早在今年 4 月魏則西事件時,就有網友提出了要對各個醫療機構進行信譽打分制,來保護患者的相關權益,同時機構也可以因此完善自己。而現在,這個設想即將被實現。
其次,星級評審可以判斷一個醫療機構的環境、服務、企業文化等軟實力。現在中國市場上的非公立醫療機構也分為平民性和高端性,但在更多的人眼里是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如果想要平價的患者誤進了高端醫療機構,便會留下非公立醫療貴的想法;相應的高端人群進了平價機構后,也會留下服務不好的印象。所以進行星級評審后,老百姓們就可以直觀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醫療機構,避免更多問題的發生。
在萬里之外的美國,那里的醫療體系雖然沒有打分制度,但病人的投訴是有效的。各州的健康署專門設有醫生和律師受理病人投訴。有規模的醫院也都有醫療安全部門,由一位專業醫療律師擔任主任,下面配備一兩名年輕律師,負責調解醫患糾紛,或者出庭應訴。值得注意的是,個人診所醫生收到病人投訴后,會交給律師處理。美國醫學界有誠信檔案,有劣跡的醫生會被全美醫師協會打入黑名單,從此不會被美國境內的任何醫療機構聘用。換句話說,就是飯碗被砸了。
雖說現在中國暫時沒有醫療機構的黑名單,但對醫療機構的信用評價也許是從側面對它們的一個監視。現在行業中的部分醫療機構往往為了擴大自己的市場,打出夸張、虛假的廣告,老百姓看了廣告來治病,結果是花了不少冤枉錢,病還沒有治好。其次是一些過度醫療,強制醫療的現象,利用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把很小的疾病夸張成很嚴重的樣子,可老百姓們不懂這些,只能聽醫生的話掏出自己的錢包。
對于這些現象,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監管機構。老百姓們是有苦說不出,即使進行投訴,這些無良機構也往往會花錢了事,風聲過后依然我行我素。而投訴的人也少之又少,一是程序繁瑣,二是耽誤時間,所以更多的人選擇忍氣吞聲,從而導致這些機構繼續胡作非為。
所以現在出現評級制度,則可以從行業內部對醫療機構做一個評價:對那些失信于民的醫療機構除了嚴厲的懲罰外,可直接降低其信用水平。這樣老百姓就可簡單地從醫療機構的評級判斷其是否擁有良好的信用,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機構。那些評價低而且無良的醫療機構,慢慢就會無人問津從而關閉。
除此之外,第三方也能根據其信用等級進行更好的監督和管理。社會或政府機構可對一些評分低的機構進行正確引導,對一些有錯誤或問題的醫療機構及時指出,及時改正,從而提升行業的整體形象,改善現狀。
在美國,患者有問題第一時間是找全科醫生(家庭醫生)而不是去醫院。可在中國,全科醫生沒有普及,醫院就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大型平臺。這種模式十分考驗管理者的才能,但往往很多醫療機構管理者都不能全面地照顧好每一個點,所以也就相應的會出現一些問題。
如果一個醫療機構想要得到五星級的評分,就要從各個方面完善自己。俗話說,有競爭才有進步,除了對醫療標準的高要求外,服務、管理、員工素質等方面都必須有相對較高的水準。這對于每個發展中的非公立醫療機構都是一次革新,不但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短處所在;還能互相學習、互相進步。而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來就醫,再回報以高質量的服務,使醫患雙方達到互惠共贏的目的。
相應的,不同的醫療機構也可用自己相應的星級進行定位。比如三星級面對的往往就是普通人群,五星級面對的就是一些高檔次人群。這樣,即使是一個三星級的醫療機構,也可以在此檔次做出一番事業,取得自己應有的市場地位。
雖說“雙評”制度是對非公立醫療的一次很好的監管,但如何去評依然是要面對的問題。怎么樣才能使評分真實有效,怎么樣才能使老百姓信服?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所謂的評級制度很有可能成為空有的頭銜。
其次醫療機構會不會進行價格戰。也許一個低評分的機構會推出極低的價格來吸引患者,并提供不達標的醫療服務造成行業污點,擾亂市場秩序,影響一些高評分價格正常的醫療機構。對此等現象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又能不能有所管理。當百姓們付了錢,又沒有享受到相應等級機構應該具有的醫療服務,對此是否又能有所補償?這些問題依舊嚴峻。
醫院信用評級如何避免落入“競價評級”的陷阱,防止信用評級與實力混同,只有具備了這些前提的醫院信用評級,才真正有助于良性競爭機制的形成。
有道是“無信不立”,人如此,醫療機構當然也不例外。某種程度上,對于患者而言,相比醫療機構的醫術,信用恐怕更加茲事體大。當哪家醫院更有信用,不再只有民間的口耳相傳,而將有正式的信用評級,自然值得期待。
盡管這一評級機制,僅覆蓋非公立醫院,并不完整,同時也不意味著公立醫院就有完美的信用記錄,但相比公立醫院,有著更大經營壓力的非公立醫院,存在更大的信用風險,醫托、違規醫療等現象更普遍,也是不爭的事實。由非公立醫院先吃信用評級這只螃蟹,盡管覆蓋面有限,但終究聊勝于無。
事實上,正如商家之間需要比拼“商譽”。醫院盡管與商家不同,但在形成良性競爭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公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上,倒是不妨善用商業領域中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機制。
以信用評級為例,不同的評級,必然會影響到公眾看病時對于醫院的選擇。當信用評級高的醫院有望獲得更多的患者資源,其實相當于建立了“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無論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患者,還是爭取更優惠的醫保和政策資源,醫院其實都應當有改善服務,提升信用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非公立醫院信用評級,即便不會直接影響醫院的營業資質,但對于患者就醫的指引,由此而形成醫院之間良性競爭機制,都值得期待。
不過,假如是相對公平且充分競爭的市場,當然不難通過信用評級而形成良性競爭機制,但對于一個非充分競爭,而是有著更多政策影響力的市場,信用評級究竟如何評,卻還需審慎評估。
首先,醫院信用究竟由誰來評,雖然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已取得信用評價的國家資質,但由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來評級,是否公允合理,仍需打個問號。這一協會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份,其資金來源如何,也更需追問。假如協會本身的資金就來自非公立醫療機構,信用評級究竟是評出來的,還是價高者得,恐怕就更需要打上個問號。現實中,一些機構評級成為變相的評級產業,并非秘密。醫療機構的信用評級,首先應當避免成為百度“競價排名”的評級版。
此外,信用評級不應與實力評級混同。尤其是放在當下醫療資源分配存在極大不平衡的情形下,那些匯聚了更多醫療資源的大型醫院,的確存在天然優勢,大醫院在信用評級上占盡先機,也就不難預期。如果更多基于醫院實力的信用評級,會否導致新的不公,并加劇醫療資源分配的失衡,也絕非杞人憂天。
基于此,醫院信用評級,當然值得嘗試,但醫院信用評級究竟由誰來評,如何避免落入“競價評級”的陷阱,防止信用評級與實力混同,只有具備了這些前提的醫院信用評級,才真正有助于良性競爭機制的形成。
整理、來源:
新華網、新京報、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