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夫
臨床工作中,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并不少見。輪狀病毒主要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細胞損傷,引起腹瀉。輪狀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徑為糞-口途徑,輪狀病毒的感染癥狀從無癥狀、輕微發病到嚴重發病,嚴重時發生致命性胃腸炎、脫水及電解質平衡失調。輪狀病毒胃腸炎的癥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痛以及無血色水樣腹瀉,癥狀可持續3~9天。病程一般為7天,發熱持續3天,嘔吐2~3天,腹瀉5天,嚴重出者現脫水癥狀。
目前尚無治療輪狀病毒性腹瀉的特效藥物,一般都是對癥治療,糾正孩子的脫水、酸中毒。對于腹瀉癥狀輕的孩子可用口服補液的方法進行糾正,常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配方為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氫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可讓孩子當水喝。癥狀重一些的孩子可用靜脈輸液的方法糾正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配以潘生丁雙嘧達莫口服。近年來,干擾素(IFN)也被用來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這種藥可以抑制病毒在人體內的繁殖,從而減輕癥狀,縮短病程。
如果是新生兒得了秋季腹瀉,應繼續喂母乳,母乳中有90%左右都含有抗輪狀病毒的抗體,孩子吃后可減輕癥狀或縮短病程。
最近的國內外研究表明, 輪狀病毒感染不僅可以引起患兒發生發熱、 嘔吐及腹瀉等癥狀,同時也可以引起患兒并發心肌炎的發生。
最近幾年的國內外研究認為, 感染了輪狀病毒的患兒更容易合并發心肌炎的發生。患兒合并心肌炎后,癥狀可輕可重, 嚴重程度大不相同。病情較輕的患兒可無明顯的自覺癥狀; 而病情嚴重的患兒則可表現為猝死、 嚴重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癥狀, 而這些正是導致患兒急性期死亡的原因。有國內學者的研究統計過半的輪狀病毒感染患兒檢查可見心肌酶譜以及肌鈣蛋白的異常,同時也認為即使是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輪狀病毒的感染還是會對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損害。
輪狀病毒感染并發心肌炎的患兒,心電圖的異常包括“QT間期延長、ST段改變、期前收縮、 低電壓等”。同時血清LDH以及CK-MB也會發生異常表現。其他癥狀可有心包性疼痛,非典型性疼痛也可發生。嚴重者患兒可有類似急性心肌梗死綜征的癥狀,有缺血性胸痛、心電圖異常、心臟損傷的同工酶升高或左心室壁運動異常的跡象。
1、心電圖檢查
心肌炎患者常有心電圖異常。這些心電圖改變往往是非特異性、一過性的,通常只出現在此病的最初的 2 個星期。最常見的異常是竇性心動過速。
2、胸部x線檢查
胸部x線檢查可能正常,或顯示出由于左心室腔或右心室腔 ( 或兩者都有 ) 擴張所致的輕度至中度心臟增大。然而當有心包積液時,心臟的心影輪廓也可以呈球形。在較嚴重的病例可能看到靜脈充血和肺水腫征象,伴有肺炎時可能出現肺部浸潤。
3、超聲心動圖
與心肌梗死極為相似的局部室壁運動異常極為常見,但也可能發生整個心臟運動減弱。左心室腔可正常或輕微擴大,暴發性疾病患者則可能顯著擴大。可能出現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超聲心動圖也有助于區別酷似限制型心肌病的舒張期充盈異常以及心室擴大和心包積液。
疑似急性心肌炎的患者應住院,嚴密監測其充血性心力衰竭惡化、心律失常、傳導障礙或栓子的證據。臥床休息是必需的,增加心臟工作負擔的活動應嚴格避免。運動可加劇心肌中的炎癥過程,加重病情和增加病死率。活動應一直限制到臨床改善或追蹤活檢證明炎癥消退為止。治療措施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除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外的解熱藥應該用于發熱患者,鎮痛藥有助于處理胸膜心包性胸痛,缺氧、心排血量減少和心動過速應給予吸氧。
②抗心律失常藥物可用于心動過速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最好避免使用強力負性肌力作用的藥物。
③超聲心動圖或心室造影查出體、肺或附壁血栓的患者,是抗凝治療的指征。活動期心肌炎甚至輕度心室功能異常患者,可能應該用抗凝治療。
④除了對于抗病毒治療、心臟對癥與支持治療以外,我們還要積極補液,避免患兒脫水程度的加重, 脫水也會加重心肌炎的癥狀,加重心肌的損傷。
最后,輪狀病毒感染不少見,臨床上一定要切忌亂用抗生素治療,以免耽誤病情,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多關注心電圖的變化,一旦并發心肌炎如果不能早期診治的話,會引起嚴重的后果,所以我們臨床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這類疾病的演變!
整理、來源: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