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藥,在清前期只是被一小部分人接受的新鮮事物,這“一小部分人”中就有一代九五之尊——康熙皇帝,不僅他自己是西藥的受益者,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和《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中可見,他還多次親自為病臣開方賜西藥。對于這一外來事物,康熙皇帝為什么較之于他人更能接受和嘗試,并萌發出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呢?
首先,康熙皇帝“生來就有一種博大、睿智和好奇的精神”。《郎士寧年譜》中記載:“玄燁前從張誠、白晉(均為法國傳教士)所習之幾何、植物、解剖、醫科等學,遂日漸精通。”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一生中遭遇的疾病與之有密切關系。
康熙的經歷與西醫有緣
康熙皇帝幼年時深受天花之苦,雖僥幸存活,但臉上還是留下了許多痘痕,深知預防、控制疾病重要性。康熙皇帝日夜操勞,人到中年后,身體每況愈下,于是對西洋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自此,康熙朝不斷有西洋醫生進京為皇帝效力,開創了一個西醫進京的高潮,且西洋醫生在宮中頗受重視。
康熙與金雞納霜
清宮中的西藥最著名的莫過于金雞納霜(奎寧),首位使用者是康熙皇帝。
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康熙在川陜總督佛倫的請安折上的寥寥數字記述了自己從生病到治愈的情況:“朕自(五月)初八日始患汗病,十三日始瘧疾,隔一日來一次,甚重,二十七日瘧疾痊愈。朕體今大安了,好像舊病諸疾都已根除了。”
對于康熙此次患病,洪若翰神父于1703年2月15日致拉雪茲神父的信中有詳細記載:皇帝患病一開始就發高燒,持續不退,其實當時宮中有能夠治愈此病的良藥,即張誠和白晉從法國帶來的藥粉。之前康熙皇帝就“通過反復實驗看到這些藥粉的療效果真神奇、迅速,一個個奄奄一息、只等一死的人服藥后第二天就脫離了危險”,因而被康熙帝稱為“神藥”。
大臣們詳細詢問了此藥的來歷、藥效,為了安全起見,在調治好此藥物后找來3個患瘧疾的病人,并在發病的不同時期服用金雞納霜,三人的病一下子都好了。這仍不能使大臣們放心地給皇帝服用,為檢驗金雞納霜是否有副作用,四位重臣自告奮勇地試嘗此藥,未出現任何異常。至此,康熙皇帝毫不猶豫地喝下了金雞納霜。當天下午,間歇性的寒熱并沒有復發。隨后幾天,康熙皇帝繼續每天不間斷地服用金雞納霜,病情日益好轉,不幾日康復。眾位大臣十分驚異:“凡病人如此迅速康復者,實從未經見。”自后,康熙皇帝多次將此藥賜給患瘧疾的王公大臣。
當然,西藥不是萬靈丹,僅用西藥不能治愈疾病的時候,康熙皇帝也主張大膽地嘗試中藥和西藥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