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90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組將其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采取西醫治療,治療組采取中醫治療,觀察及比較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6%,高于對照組的756%;治療組復發率為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9%。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降低患者復發率,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1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9-0056-02
咳嗽變異型哮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為咳嗽,無明顯氣促及喘息,具有氣道高反應性。由于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在臨床上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容易誤診,從而延誤患者病情[1]。臨床治療時間為6~8周左右,患者停藥后容易復發,咳嗽癥狀便會再次出現,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從而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經濟及心理上的負擔。中醫認為咳嗽變異型哮喘并非直接由外邪所致,而是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臨床治療以調和臟腑及疏利氣機為主。筆者選取90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比較治療組及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期間收治的90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治療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3642±1027)歲;病程05~115年,平均病程(648±223)年。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3758±1134)歲;病程04~120年,平均病程(756±34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年齡在18~65歲之間;②符合中醫辨證標準;③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咽炎以及外感發熱患者;②伴有嚴重肺系疾病或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嚴重的心血管、腎等原發性疾病與精神病患者;④對本次使用藥方過敏患者;⑤1個月內參加或正在其他藥物臨床試驗。
12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2]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觀察癥型為肺氣失宣證及風邪犯肺之咳嗽變異型哮喘。
13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西醫治療,給予口服茶堿緩釋片(生產廠家:廣州白云山光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01g,國藥準字H44020002),01g/次,2次/d;口服氯雷他定片(生產廠家:南京圣和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mg,國藥準字H20041659),10mg/次,1次/d;采用沙丁胺醇氣霧劑,2噴/次,3次/d。
治療組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具體方劑:法半夏16g,赤芍15g,炙麻黃9g,丹參15g,柴胡15g,白術15g,黃芩16g,茯苓16g,黨參30g,細辛6g,炙甘草9g。其中對于臨床上存在兼痰黃稠的患者應該添加桑白皮15g,竹茹16g;氣虛甚者加炙黃芪20g;血滯瘀阻者加桃仁9g,紅花4g;陰虛患者去黨參加玄參15g,沙參20g,麥冬16g。所有藥材加入劑量為1000mL的水煎服,1劑/d,復渣再煎,200~300mL/次,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患者均以3周為1個療程。
14療效判定[4]①痊愈:患者臨床咳嗽癥狀完全消失,且停藥2周后無復發癥狀;②有效:患者臨床咳嗽癥狀有所緩解,且停藥2周后復發次數有所減少或復發間隙延長;③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緩解,甚至惡化。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方差(x[TX-*3]±s)表示,行t檢驗;P<005為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6%,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56%,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組3例患者出現復發,復發率為67%;對照組13例患者出現復發,復發率為289%。治療組患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因其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機制,因此對此種疾病的治療方式仍處于探索階段。中醫將咳嗽變異型哮喘歸于“咳嗽”范疇,在治療的過程中也需要聯系哮喘治療方式[5]。目前臨床認為咳嗽變異型哮喘與患者的脾、肺的功能失調有關,內因為脾虛濕蘊與宿痰內伏,病機為外邪觸動伏痰、郁于肺經以及肺失宣降。在臨床上的治療方式主要以疏風宣肺及化痰止咳平喘,但僅對一部分患者有效。臨床中醫治療還包括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方式,主要方式是選取患者雙側的定喘穴、肺俞穴及膏盲穴,加上天突穴及膻中穴[6]。中藥藥材包括細辛、延胡索、白芥子、麝香以及甘遂等,將所有藥物混合后進行研磨,最后采用生姜汁將其調和成膏狀,連續為患者貼敷3年。本次研究治療組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湯進行治療,能夠扶正透邪、疏利氣機,對患者的臟腑功能進行調和。方劑中的半夏及生姜能夠辛溫通降,丹參及赤芍具有活血功效,麻黃與細辛具有宣肺化痰飲的功效。諸藥合用即可夠和解透邪、調和營衛,亦能補脾益肺及宣肺化痰。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者經過中醫治療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6%,明顯高于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756%;而治療組患者復發率為6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89%。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降低患者復發率,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嘉鋒,程善廷.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2):60-61.
[2]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28.
[3]陳顴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
[4]盧華.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效果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5,09(21):25-26.
[5]趙彥彥.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4,26(21):494-495.
[6]熊秀芳.中醫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10):14.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