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樹軍 蘇圣荊
按照“三年行動計劃”,到2018年將有超過200個社區養老院落戶成都。
2016年3月8日,《成都市社區養老院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發布。計劃明確到2018年成都將建成200個社區養老院,單個養老院規模不少于30張床位。另外計劃還列出了任務目標,2016年建設72個社區養老院、2017年建設67個、2018年建設61個。成都市政府希望借此推進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全覆蓋,為居民就近托養老、居家養老提供基礎支撐,建立與老年人多層次、多樣性需求相匹配的養老機構服務體系與供給機制,讓成都成為老年人的“幸福之城”。對于成都的老年人來說,養老院建到了家門口,養老有了新選擇,老有所依進入2.0時代。
老齡化進入快車道
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既面臨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良好發展機遇,又面臨著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和國家中心城市目標的雙重壓力與挑戰,養老問題同樣突出。截至2016年8月末,成都市戶籍人口約1376.4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約291.49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21.1%。到2025年,成都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增至25%以上。“老有頤養”是成都“十三五”規劃確立的基本目標,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推動全市養老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已成為當前亟待關注的重大課題。
“適銷對路”是關鍵
為了使成都市養老體系的發展更加貼合老年人群體的真實需求,成都市民政局會同研究機構走進成都老年人群體,深入成都市養老機構進行了調研,并形成了《養老問題的規律性研究》《成都市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及《成都市老年人養老需求調查報告》等多個研究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在所列出的養老模式類型中,有79.9%的老人選擇了居家養老,其中農村老人更是高達88.1%的人選擇居家養老。調查中的多數老人表示居家養老符合我國養老的傳統文化,家對于老年人來說,是他們畢生經歷和努力的結晶,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所希望的養老機構:一是離家近;二是子女看望方便;三是收費便宜;四是左鄰右舍熟悉度高,聯系方便。同時,老人的經濟收入狀況與選擇養老模式之間存在相關性,即人均月收入越低的老人,越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人均月收入越高的老人,越有可能選擇除居家養老之外的養老模式。
解局
事實上,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經驗,他們現在更加提倡“原址安老(Aging in Place)”,也就是說,讓老人在他長時間居住和生活的家里和社區里度過晚年。有關專家也表示從方便程度來說,養老院應該建在社區,與老人的生活環境沒有分隔,而老人一旦遠離了他熟悉的生活環境,到離家很遠的養老院,會很快陷入孤獨的狀態。
為了能夠有效解決日益嚴峻的養老供需缺口及結構型不匹配的矛盾,成都市結合市情和老人實際需求,研究認為:社區養老院可以方便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里享受專業的機構養老服務,是符合成都市老年人生活習慣的一種機構養老模式。積極推進社區養老院的建設,可以有效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機構養老服務需求,是構建與城市經濟社會水平相適應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市將目光投向社區養老院建設,并且迅速出臺了《成都市社區養老院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
發展藍圖
按照“三年行動計劃”,到2018年將有超過200個社區養老院落戶成都。這些社區養老院定位于介于大中型養老機構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之間的一種養老服務設施,每個社區養老院提供30張(含)以上床位,每張床位綜合建筑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綜合建筑面積不低于900平方米;建有消防通道,配建(置)防火、防盜等設施設備;樓層超過兩層或設置在二樓以上的,設置電梯,且至少一臺為醫用電梯;配置綜合管理室、診療室、康復室、活動室、洗理房、廚房、餐廳及室外活動場地等。
社區養老院主要針對家庭中身體行動有障礙或患有老年慢性病,特別是失能、半失能等需要生活照護的老年群體,通過整合資源、集成服務,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圏,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臨托及上門服務選擇,讓老年人在不離熟悉環境和親情陪伴下,就近就便享有基本且專業的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另外社區養老院還能為居家養老的健康老人“搭把手”,提供家政、上門理發、上門送餐等服務。
計劃主要依據中心城區街道數、人口規模10萬人以上街道(鎮)數、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點位數、“十三五”規劃的小城市建設數及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布點情況等因素,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市級統籌、區縣主體、社會參與、促進增量”的原則,提出了社區養老院建設三年目標計劃,即三年共建200個,其中2016年建設72個、2017年建設67個、2018年建設61個。成都市希望通過實現社區養老院在中心城區街道、區(市)縣政府駐地鎮、“十三五”規劃的小城市全面覆蓋,為全成都老年人幸福健康晚年生活助力。
貼合民意“開門紅”
2016年以前,成都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社區養老院。“三年行動計劃”公布以來,成都市政府通過不同渠道對社區養老院進行了大力宣傳,廣大成都市市民都知道了家門口要建養老院的好消息,很多老年人及他們的子女對于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時成都各區(市)縣民政局也都“各出奇招”,積極投入到社區養老院的建設中去。青羊區創新打造“10分鐘助老服務圈”;溫江區采取建審倒置的方式,相關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提前介入指導建設,確保社區養老院建設“不走彎路”;崇州市引進了具有影響力的成熟養老服務公司對社區養老院建設進行專業運營;金堂縣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試點探索,打通社區養老建設“最后一公里”。根據成都各區(市)縣民政局反饋的信息,很多社區養老院還沒建成,就已紛紛接到床位預訂,金牛區一家社區養老院還未裝修完畢,床位已經全部訂滿。
大力發展社區養老院建設,增進老年人的幸福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成都“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的重要內容。未來,社區養老院將在成都全面開花,越來越多的成都老人將享受家門口的社區養老院所帶來的便捷服務。讓老人開心,讓子女安心,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將成為“天府之國”又一城市名片。